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
2023-10-19袁晓琳王梦柯
袁晓琳,王梦柯
(海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一、问题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分为发展性和补救性两种,过去重防治,开展的大多为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如今已逐渐转变为重完善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全体成员,其目标不仅仅是防治心理问题,更是着眼于个体心理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潜能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种形式。
据调查,到2022年,中国9—17岁青少年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其中7%—9%的青少年有严重的情绪困扰。[1]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因此,本研究对初中生开展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种形式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以此评估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2]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包括10个分量表(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每个分量表包括6道题目。量表为5级评分,用所有项目的平均分表示被试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用每个分量表项目的平均分及总分表示被试在每个心理特质上的状况。总评分≥2分为心理健康检出异常,2—3分之间表示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3—4分之间表示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4—5分之间表示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均分等于5分则表示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该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0。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文罗镇和隆广镇两个农村学校7—9年级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排除问卷信息不完整,以及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学生,得到有效问卷610份。干预前,问卷施测对象包括男生303名,女生307名;年龄11—17岁;七年级学生256名,八年级学生266名,九年级学生88名。调查结果显示,34%的学生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4%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实验组是接受干预的组别。本研究中,参与实验组的判定标准为:调查结果无严重心理问题者,无严重躯体疾病者,自愿参与。根据这三个标准,实验组从以上61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自愿参加干预的188名学生:男生101名,女生87名;七年级学生114名,八年级学生41名,九年级学生33名。对照组是除掉实验组学生剩下的422名学生,对该组不采用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干预。
(三)干预措施
实验组采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种形式的综合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前,通过发放问卷测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5天干预后,再次发放问卷测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与本次调查及实施干预的研究人员均为海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师、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经统一培训后承担本次调查任务,以班级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此次干预研究对参加干预的初中生实行单盲。干预前,参与干预的学生对本研究的目的及整体计划均不知情。调查结束后,研究人员对完成的问卷进行查漏补缺、逻辑审核,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四)课程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学相关理论与具体活动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情绪管理、学会赞美、学会合作、学会感恩、未来规划等十个主题,每个主题对应不同的品质,分别对学生的不同特质进行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周举行2次,每次90分钟。具体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案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模拟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包括十个主题,涉及情绪管理、时间管理、青春变化、抵制诱惑等内容。该课程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感受自己的变化。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每周进行2次,每次90分钟。具体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涉及多种活动形式,包括观看励志电影、举行读书交流会等。该课程能够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与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周举行1次,每次100分钟。具体方案如表3所示。
表3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干预后,除强迫维度外,其余维度的得分均有所下降。其中,七年级学生在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上的测量分数显著低于干预前;八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焦虑、情绪不稳定上干预后显著低于干预前;九年级学生在抑郁、学习压力上的测量分数显著低于干预前。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M±SD)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除强迫、人际关系、心理不平衡维度外,实验组的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得分。其中,实验组七年级学生在抑郁、适应不良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八年级学生在敌对、焦虑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九年级学生在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定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M±SD)
四、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发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后得到显著提升,不同年级的干预效果存在差异。七年级学生由于小升初而产生的适应不良,可能引起了情绪上的焦虑;八年级学生处于心理发育转折期,人际关系往往更加敏感;九年级学生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容易引发焦虑和抑郁情绪。从纵向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教育活动,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持续不断的关注,为更加准确地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可在干预实施后进行多次随访。[3]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学生在心理健康量表的多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相比于没有参与干预实验的学生,参与干预活动的学生能够更容易察觉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能掌握更多解决心理问题的小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研究表明,饮食和体育锻炼等因素也与年轻人的心理健康相关。[4]因此,学校有必要探索多样化的干预措施,把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积极良好的氛围。
综上所述,对初中生采取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种形式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这为中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借鉴意义。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采用活动、游戏、讲授、比赛等不同类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积极性。同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力量,探索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增强干预效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