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视域下皖北方言熟语传播研究

2023-10-19王文静

关键词:熟语亳州皖北

王文静

(亳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全媒体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的传播优势,打破信息传播的门槛,构建信息的互动反馈分享机制,实现信息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传播,在方言文化的传播上具有较强的传播优势。皖北方言熟语是是皖北优秀地域文化的载体,展现了普通百姓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对它们进行全媒体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皖北方言熟语的类别

皖北方言熟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多具有选词的地方性、修辞的多样性、结构的相对稳定性、意义的完整性、内涵的文化性等特征。从熟语反映的内容对皖北方言熟语进行粗线条划分,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一)反映农事生产的熟语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皖北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种植一直是当地百姓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在”以农为本“的农业信仰下,皖北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反映农业生产和农耕知识的语言片段,这些语言片段简短精炼、脍炙人口,是当地百姓农耕生活的生动体现。如:

(1)肥是地中金,猪是家中宝。

(2)立春三天,百草发芽。

(3)早上种麦,十年九得。

(4)立夏前,好种棉。

(5)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6)春天多流一滴汗,秋天多收两担粮。

(7)天河南北,好种荞麦。

(8)知了喊,豆子晚。

以上语汇属于熟语中的谚语。在皖北方言熟语中谚语的数量是最多的,这也得益于谚语节奏短促明快、抑扬有致的特点。

(二)反映天气变化的熟语

在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中,皖北劳动人民逐渐摸索出气候和天气变化的规律,并把这些经验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代地传下去,指导后代的农业生产。 如:

(1)春分秋分,昼夜平均。

(2)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3)交了七月节,夜寒白天热。

(4)乌云在东,有雨不凶。

(5)东明西暗,等不到吃饭。(东边天气明朗,西边乌云密布,很快就要下雨了)

(6)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7)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该穿棉。

(8)鸡鸣雨下,有雨不大。

皖北百姓在农耕生活中中积累了大量反映天气变化的熟语,他们正是根据这些通俗质朴的语汇来判断天气变化以及庄稼收成的好坏。

(三)反映物产风俗的熟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皖北地区有着独特的风土民俗,它们产生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深入到皖北百姓的行为、语言和思想中,规范着百姓的行为。这些在皖北的熟语中也多有体现,如:

(1)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陪嫁衣。

(2)天上掉个席篓子,最好不过两口子。

(3)五马六羊,七月的狗肉不能尝。

(4)头锅饺子二锅面。

(5)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6)前不栽桑,后不栽槐。

(7)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8)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皖北地区“地平壤厚,得中土之和气,百物以蕃,众庶以集。”(光绪《亳州志》卷一),以上熟语,是皖北物产丰富、民风淳厚的体现。

(四)反映商贸往来的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皖北地区的商业活动也逐渐丰富起来,并在商贸实践中形成了体现行业规范、商业特征的商贸语汇。如:

(1)生意不成仁义在,这次不买下次来。

(2)生意好做,伙计难搁。

(3)行船看风向,买卖看行情。

(4)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

(5)二桥口的生意——拦腰砍。

(6)货比三家不吃亏。

(7)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

这些语汇从侧面反映了商贸实践中的规律和经验教训,不仅对商贾的商业活动和商品买卖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见证了皖北商业文化在市井间的发展。

(五)反映人情事理的熟语

皖北地区是淮河文化的主要播布区之一。淮河文化不仅具有艺术精神、灵动之美等外在表征,尚仁、重义、贵和的内在精神特质又具有本真情怀和行动自觉。体仁、履义、贵和的特点在皖北方言熟语中也多有体现。如:

(1)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2)十年河东转河西,莫笑穷人穿旧衣。

(3)远亲不如近邻。

(4)不听老人言,饥荒在眼前。

(5)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长期的农耕劳动还培养了皖北百姓勤劳、节俭的品质,如“纵有良田百亩,不如薄技在身”“吃不穷,喝不穷,不会打算就会穷”等,当地百姓秉承“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理念,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二、皖北方言熟语媒体传播现状

(一)传播平台匮乏,传播范围较窄

目前,皖北方言熟语的传播主要集中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媒介。如定期在报纸上刊登一些方言版的幽默小故事、在电视上播放一些以当地百姓生活为题材的方言情景剧,通过广播分时段播放皖北戏剧戏曲、皖北民歌、地方童谣等,广播和电视的声像传播让方言从的静态文字转向立体动态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方言的传播效果,但由于传播平台的相对单一,导致方言传播范围较窄,再加上方言内容和流行时尚相差甚远,无法满足受众的审美和多样化市场需求,最终使得方言的传播无法“传于异地,流于异时”。

(二)传播模式单一,缺少互动机制

在新媒体使用方面,皖北方言熟语的传播主要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以短视频、微电影的形式讲述方言故事,传播方言文化历史。如亳州方言达人“杂菜哥”,自创了《酒鬼》《背井离乡》《杂菜哥的幸福生活》多部本土搞笑方言剧,自称“亳州方言最牛、跑调原创歌手”,粉丝量达10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皖北方言熟语的传播。然而,皖北地区在利用社交平台进行方言传播时中,大多数仍是单向的“传—受”模式,无法根据传播对象的差异性设置相关内容,实现“精准触达”。这种缺乏互动机制的方言传播无法形成长久传播效果,很多受众在一时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对方言内容逐渐模糊,无法实现信息内容的再传播和再创造。

(三)传播内容分散,缺乏识别系统

方言承载着一定区域的地方文化和认识成果,是乡土文化的符号,通过方言的使用可以再现方言区域的风土民情和文化风俗,引起方言区百姓的共鸣,进而引发方言使用和传播的热情。皖北地域广袤,各地区之间既有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在方言词和熟语的使用上,也是呈现出“大体一致,细微差别”的特点。

总体来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皖北方言熟语的传播,但方言传播内容大多比较分散,整体制作上缺乏系统性和深度,难以构成连贯的传播链和连锁效应,同时由于缺少统一可识别的标志性方言文化IP,影响方言传播的共情效应,从而制约了皖北方言熟语的传播效果。

三、皖北方言熟语全媒体传播意义

(一)赋能皖北乡村振兴

方言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最直接的反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方言比普通话更加接近老百姓的生活。方言熟语处处透露着市井人文气息,蕴含着当地百姓敦厚质朴的价值观,用通俗直白的语言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和生活的态度。皖北方言熟语展示了皖北地区老一辈劳动人民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痕迹,折射出皖北文化的实践智慧。[1]它的传播可以把当地百姓的生活场景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并得到应有的关注,极大激发当地百姓的文化自信,有助于皖北乡村文化振兴。

(二)推动皖北经济发展

从方言使用地区来看,方言的传播和使用可以提高地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如通过对二夹弦、淮北梆子戏、捻军歌谣、蒙城歌谣、大班会、清音等皖北方言类艺术的挖掘与研究,把其具有价值性的元素融入到地方旅游事业当中,可以提升皖北地域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让更多游客对皖北本土文化以及地域风情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从而塑造皖北旅游文化形象,为皖北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三)助力皖北文化传承

皖北不仅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方言资源,还有着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皖北地方文化与皖北方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的发展离不开语言载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沉淀,蕴含着当地人的生活经验总结并彰显出幽默的效果。皖北方言熟语根植于民间,是皖北百姓生活百态的镜子,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蕴含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其传播不仅有助于方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有助于弘扬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四、皖北方言熟语全媒体传播策略

(一)构建多渠道传播赋能平台

全媒体时代,网络传播快速海量,呈现出泛众参与、虚实相互的特点。网络技术的革新为方言文化传播创造了诸多新的方式,皖北方言熟语在进行传播时,可以运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多渠道传播赋能的方式,传播的主体可以是政府、机构媒体,也可以是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还可以是网红大咖、流量大V甚至是普通百姓。如“政府搭台+媒体唱戏”的方式,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结合皖北方言民俗文化资源,举办方言文化类主题活动,依托主流媒体的社交平台、门户网站等,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同时还可以吸纳更多的专业媒体、自媒体加入传播队伍,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以及Vlog、体验式游戏、PGC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媒体使用偏好,实现方言文化精准传播的效果。

(二)创设全媒体传播交互机制

全媒体重构了方言文化的资源构成和传播形态,塑造了全符码、交互性的数字交互传播系统。在交互系统中的受众不再是单一模糊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具有话语权和创造性的“产消者”。全媒体时代,依托数字赋能,每个受众受众都有一只麦克风,实现信息内容的生产、传播和再创造。[2]

在运用全媒体对皖北方言熟语进传播时,要关注传播受众的差异性和创造性,根据各传播社交平台的特点以及传播对象的差异性设置相关内容,实现“精准触达”,并设置点赞、转发、评论等互动环节,创建“传播触达、对标满足”的方言文化传播交互机制。

(三)打造全媒体方言文化IP

方言是一定区域内百姓最深处的记忆,展现了不同区域民俗、文化的变化和差异。皖北包括蚌埠、淮南、阜阳、亳州、宿州、淮北六市,各城市文化之间既有共性又存在着差异性。以亳州为例,在打造亳州方言文化IP时,可以围绕“天下道源、圣贤故里、世界药都、养生亳州”这一城市形象,把方言类艺术和方言元素融入到亳州文化IP的创设之中。把方言元素与亳州的标志性建筑(魏武广场、城门楼、花戏楼等)、亳州的历史名人(曹操、华佗、老子、庄子等)、亳州的道地药材(亳菊、亳芍、亳桑皮等)等融合在一起,构建具有代表性的方言文化IP,依托多渠道进行图文、专栏、短视频、Vlog、体验式游戏、PGC等形式的宣传推介。

在打造方言文化IP时,关注文化IP的衍生品开发和影视短视频制作,如构建具有代表性城市印象的方言短视频和Vlog,方言短视频的文化属性为以该方言为母语的群体提供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3]把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短视频通过主流媒体、专业媒体以及自媒体的转发和自主创作,通过全媒体平台进行大规模传播,从而提升皖北方言熟语的传播效果。

(四)建立多模态传播效果评估体系

新媒体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单模态文化传播的样式[4],也为皖北方言传播提供了融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多种模态,使得原本单一、抽象的方言越发具体生动起来,不仅消弭了时间空间的跨度,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起到了较好的信息触达效果。

为了实现“平台共融、资源共享”的传播效果,尝试建立皖北方言多模态传播效果评估体系,评估体系从内容生产、传播效力、参与程度等三大指标进行考察,其中内容生产可以涵盖内容的专业性、完整性、创新性以及发布话题内容的数量等指标,传播效力从平台数量、用户数量、账号粉丝数、访客数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参与程度主要以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等数据为依据进行考察。同时,将果评估结果及时反馈和应用到方言文化的传播中,构建传播互动机制。

总之,媒体的融合发展推动了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形成,加速了全媒体时代的带来,为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动力。皖北方言熟语是皖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当地经济发展、文化振兴的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熟语亳州皖北
摄影·美好安徽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居· 文化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三)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四十七)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