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教育助力我国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3-10-19张美凤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民族

张美凤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山东 青岛 26610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有其特定的民族特性,有其特定的文化符号,集中体现在语言、艺术、文化及宗教等非物质文化形式之中。保护文化多元性,重视和发展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关系到不同民族的和谐发展,也对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及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部分民族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上如果仅限于政府层面推进,未做到与社区教育相融合,难免会失去文化传承的“烟火气”。另一方面,群众也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缺乏热情也会影响保护传承的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大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实现与社区教育的自然衔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教育中生根、开花和结果。

一、社区教育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联

社区教育作为有关政策的“落地者”,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体制,主要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对社区所有成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影响活动,担负着“为民众启蒙,为民众教育”的任务。社区教育活动应该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主动为社会居民服务的功能。让一些无法正常接受正规教育的人,以及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受益。

1.共同的区域性

不同区域内的居民,是不同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进行的教育活动,需要通过调动各种资源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生活,从而促进本区域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发展。民族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生态区域形成并发展的,集中反映民族地区特定的生活状态、民族传统及民族价值。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是通过节日、习俗、宗教、礼仪等不同的传统活动来实现的,这也是社区教育的日常表现形式。

2.参与主体和活动内容的相似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和特定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需要依靠民族整体来实现,而广大的民族区域的人民无疑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最有话语权的便是民族区域的广大民众。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社区教育没有当地居民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将失去其民众基础和传播的动力。另外,社区教育和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内容是一致的,主要包括民族区域典型的节日、礼仪和习俗等教育内容。

3.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不同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民族地区共同心理的根基。因此,继承和传播民族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的需要,可以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认同感,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办出地域特色,将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输入到社区教育中,从而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素养。

4.文化推广的价值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社区教育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社区文化内容的主要内容。民族地区的非遗文化包括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灵活设置社区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可以真正让传统文化融入到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社会价值角度上来说,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播是为了是本民族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民族观及社会观,从而推动本区域内经济政治的和谐发展。而社区教育就是为了本地域人民群众更好地和谐生活,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平稳的发展。从文化价值角度来看,社区教育在推动民族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同时,推动了本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社区教育鼓励当地居民熟练本民族的传统工艺,借助生产、流通、营销等手段,将民族地区的非遗文化转化中文化产品,这种“生产性保护”实则是一种更有生命力的延续和保护。发展民族地区的非遗文化并以文化产品的形式进行推广和流通,无疑将极大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一种动态的传承和保护,实现从无人问津到重换光彩的“蝶变”。

二、社区教育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传播的问题

1.社区教育的跟风倾向

社区教育应该更有“烟火气”,应使它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不可或缺的“推手”。然而,广泛流行的西方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很多年轻人在社区教育学习日式插花,而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弃若敝屣,这里涉及西方文化元素的非物质文化传播的现象,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人培育和传承内容上的缺失,后继乏人。

2.社区教育的局限性

当前,社区教育的形式单一,传统的行政社区划分使社区教育开放性较低,使各个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新颖性,更难以做到文化间的资源共享。另外,社区教育无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传承。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对象是老人和孩子,而年轻人和有经济实力的社区成员参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较低,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者多为各级政府、教育机构和公共事业单位,而大多数的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也无形中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待字闺中”。

3.社区教育的封闭性

社区教育传播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上级部门的推介和支持。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和传播方面做了很多顶层设计,也提出了公众的相关社会责任意识,然而,社区教育中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走入公众视野,出现了上级热下级冷、调门高落实少等问题,导致社区教育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实践过程中后继乏力。

三、社区教育在传承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

民族地区非遗文化与社区教育存在着内在逻辑,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社区教育在民族地区非遗文化传播的关系,从而助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区居民的安居乐业。探索如何让社区教育有效传承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培育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以此完善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形式,拓宽社区教育时空,挖掘社区教育深度,搭建社区教育平台等成为可能。

1.建立运行机制,打出一套综合协调“组合拳”

一个完善的社区教育需要明确各个主体的权责范围和明确的运行机制,这就需要建立由政府、市场、社会、社区、民众五个方面主体相互合作的运行机制,打出一套综合协调“组合拳”,保障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健康而持续的发展。

首先,要明确各主体职责。政府部门应该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强化整合力度,完善优化民政,形成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市场和社会主体,则要鼓励他们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权限内自主办学,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以便更好地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赋能。社区作为社区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应该加强与其他民族社区的融合,要立足于符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传播活动。民族社区居民则要积极学习政府相关的政策,了解非遗文化的类型及发展,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学习与实践中来,争做非遗文化的传播者。

其次,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更需要完善的监管体系,确保社区教育在民族地区非遗文化传播过程中既能保障社区成员的话语权,又能保障社区教育中传承非遗文化的政策得到落实,从而保障社区教育在民族地区非遗文化传播实践中得到健康和良性发展。

2.积极搭建平台,共下社区教育“一盘棋”

为了加大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度,需要进一步定位社区教育的作用,将其变成宣传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阵地。

首先,负责社区教育的行政部门,可以把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列入工作计划,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确定分管责任人,明确工作开展时限,加之配备足额的资金支持,切实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传播得到各种保障。

其次,要配备相关的监督平台和宣传平台,以便有效的督促社区教育在民族地区非遗传播方面的正常运行。对于民族地区非遗传播高效的社区部门,要积极打造出样板,并对其进行宣传和表彰,号召其它社区向标杆看齐。对于工作进展不利的社区,相关监督平台要及时进行提醒和督促;对于难以达到目标的社区要进行限期整改,并收回相应的财政支持。

再次,我国的民族地区非遗文化种类繁多,社区工作人员很难精准把握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导致社区工作人员在民族地区文化传播过程中很容易浮于表面。这就要求相关社区教育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定期定点利用图书馆等场地开展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座和沉浸式体验,构建文化生态新动能,给专家学者和人民群众相互研讨和交流的机会,让社区居民在学习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再创造”,赋能发展 “新引擎”。

3.协调整合资源,画出共建共享“同心圆”

要注重整合民族地区各类各地资源,形成各部门、社会团体积极主动参与传播的良好格局,画出共建共享教育的“同心圆”。

首先,充分挖掘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各民族地区都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他们有杰出的技术和专业的技能,他们对所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变革和发展过程极为了解,也拥有一身“武艺”,这些拥有“独门秘籍”的非遗传承人其实就在民族社区内,充分挖掘并利用好他们,跨社区组建起专业化、技术化、爱保护、乐传承的文化传播师资队伍,让他们各自的“绝活”得到展示和传承,并以此带活沉浸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社区民众乐于参与并感受到文化传承的独特魅力。

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区教育逐步迈进网络化阶段。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民族地区线上数字化非遗传播平台是大势所趋。例如,政府和市场等主体单位可以利用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开辟社区教育平台,定期线上宣传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非遗文化,实现不同民族之间资源共享共建,从而开阔社区居民的视野,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

再次,传统的社区教育由于大数据的缺失,导致社区教育在民族地区非遗文化传承出现“单打独斗”的弊端,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传承后劲不足。毋庸置疑,大数据的智能优势亮点突出,不仅能够快速有效的提供以数据为支撑的证据,提升社区居民在非遗文化传播的参与热情。而且通过大数据,社区教育在治理边界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地域限制被打破,从而引领形成跨地域、跨时空的社区教育新样态,社区居民可以随时随地随手学习不同民族的非遗文化遗产,极大拓宽了社区教育的时空,有效实现社区教育治理的最优化。所以,大数据的支撑无疑将是各民族之间非遗文化传承的“助推器”。

最后,做好大数据网络的安全性保护。一是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系统的维护,确保数据库和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二是要建立和健全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国家要对我国范围内的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资源进行统一摸排与管理,及时发布相关数据,并严格审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据共享,对各级部门提报的数据资源的真实性进行甄别与数据评估工作,确保发布的大数据真实可信,从而为其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综上所述,社区教育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发展新路,对提升个人素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十分有利,针对社区教育中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传播存在的诸如传承人后继乏人、社区教育开放性低、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和政府“平台”搭建力度不够等问题,应推动政府层面的政策下放,社区教育的主动担当,社区群众的传承自觉,以及各个机构的统筹兼顾。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民族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我们的民族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