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实施“因材施教”的内涵、困境与对策

2023-10-19刘萍舒宗礼

体育教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体育教学

刘萍 舒宗礼

摘  要:“因材施教”符合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的必由之路。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学实施“因材施教”的现状及困境进行讨论,提出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条件保障、提升专业水平、数字赋能教学等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学;因材施教;教育过程公平;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3)09-0006-03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之一。进入21世纪后,三个版本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都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作为课程理念一以贯之。如何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最大程度地挖掘每名学生的潜能,为他们提供适合的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促进教育公平且高质量发展,是每位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课题。《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高度关注对所有学生进行激励与指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興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方式,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练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发展[1]。其中至少蕴含有两层含义:其一,通过变革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习评价方式等来落实“因材施教”理念,践行教育过程公平。其二,为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学生施加差别化的体育教学,促进每一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体现了体育教学对高质量的追求。

一、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内涵

“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早在孔子时期开创并后续经各朝各代教育家继承得以传承与创新,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便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因材施教释义为:针对学习对象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2]。由此可知,体育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运动基础、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发展需要,进行差异化、个性化、针对性体育教学,体现了体育教育对于“高公平”与“高质量”的双重追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凡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哲学道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育教学过程中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而身体活动以大脑基本功能为基础,但身体活动能力可通过后天训练产生明显区别,也就是说,体育教学中不同学生个体之间身体差异、运动差异较智力差异更为悬殊,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尤为重要。同时,新体育课标中提出核心素养的目标与要求,其中核心素养并不仅仅指通俗意义上的运动技能,还包括身体条件、竞争意识、体能水平、兴趣爱好、运动基础及合作能力等多种素养。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以运动技能水平高低作为选择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式的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材施教”。

二、体育教学实施“因材施教”的困境

“因材施教”理念提出后,学校与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实施“因材施教”进行了积极探索。具体表现有对识“材”的认识不断加深、对施“教”的力度把握更清、对个性化教学的特点总结更全,对于推动青少年增强体质健康、提升参与兴趣、实现快乐体育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俱乐部教学模式、走班制教学模式,学生在体育课中可根据身体条件及兴趣爱好自行选择运动项目,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个性化锻炼需求并激发其学习动力的同时利于体育教师因材施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再如体育教学采取相对性评价的探索,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有效激发学生尤其是低体育水平阶段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繁(学习项目繁杂)、浅(“蜻蜓点水”式教学)、偏(缺乏系统规划)、断(学段脱节现象)等“误识”与“误用”的问题,如高级放养式教学、“有教无类”等[3]。故“因材施教”理论仍处于摸索阶段,在推动体育教学高质量、高公平发展中所展现的效果并不理想。由此而出现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认知困境

茅盾在《认识与学习》中指出,认识而后倘不继之以学习,则认识不全。而认知决定思维,思维影响行动。体育教师及家长作为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实施者及主导者,其对“因材施教”的认知直接影响施教效果及结果。但当前体育教师仍受到传统教育思想、教学习惯及现实条件的影响,存在对“因材施教”认识不全、不深、不重视的困境。家长迫于升学压力及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考试科目中,并没有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作用认知局限、视野狭窄。而学生作为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主体,长期困于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的应试教育中,尚未真正认识到如何在体育教学“因材施教”过程中提出个性选择并积极互动,而缺乏学生主动性的体育教学“因材施教”将无益于实际教学效果及目标。

(二)资源困境

场地设备、体育课程、教师是体育教学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其发展的基础和载体,直接关系体育教育的发展质量。但根据相关数据可知,我国体育教育经费标准仅达到欠发达国家水平,且存在体育师资配备不齐、场地设施建设不足、先进教育信息不均等现象。具体表现有体育教学实施“因材施教”需要充足的物质资源,如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智能化的监测设备、足够数量及种类的场地设施资源、高素质高标准的体育师资等,这些物质条件只有部分发达地区的学校可以满足,尤其是农村地区体育设施与此要求相差甚远,基本物质条件得不到保障且覆盖不均。再有体育课后服务师资短缺情况,我国体育课后服务探索刚刚起步,服务内容及服务质量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体育教学实施“因材施教”便无法得到良好落实,严重制约其发展。

(三)能力困境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实施者与引导者,其对“因材施教”的认识深度及实操能力尤为重要。首先,识“才”能力欠缺。当前体育教师普遍尚未建立完善的学生发展观,且缺乏学生核心素养测评制度。无法准确把控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身体条件等核心素养指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兼顾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教学[4]。其次,教“材”能力欠缺。体育课堂中要贯彻“因材施教”,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多样化的教学能力及课堂组织能力,如一堂体育课中包含羽毛球、排球、篮球等多种运动项目,体育教师无疑要做到多项目多组织多层次进行教学,但由于体育教师缺乏原始综合能力积累、统一系统培训等,当前多数体育教师无法完整完成体育教学“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难以高质实施。

(四)技术困境

随着信息化与智能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体育教学实施“因材施教”需要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支撑。当前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产生着日益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学“因材施教”将逐渐成为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体育教学方式借助互联网技术及多媒体设备的发展可实现不断更新,新元素的输入丰富课堂内容并为课堂带来新的体验,教学手段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在当前体育教学中,信息化与智能化应用水平较低,尤其在“因材施教”过程中,该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将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如何将海量的互联网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体育课后服务难题,是体育教学高质量高公平实施“因材施教”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体育教学实施“因材施教”的对策

(一)提升认知水平

因材施教思想能够经久不衰,正是得益于一代代学者对其不断进行传承与创新研究,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积极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反思、创新、融合。而体育教学真正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政府和学校的积极引导,更需要教师和受教育者的配合完成以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因此,体育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应统一思想,不断完善理论体系,从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对体育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关注学生个体及其主体位置,密切联系教学实际,及时反思、修正、完善。如建立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体系,对教师、家长、学生针对“因材施教”进行场景渗透式的动态培训,不断提升其认知水平,以求随时代而动,满足时代对体育教育的要求[5]。

(二)完善条件保障

体育教育政策是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精神引领,而教育经费则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物质保障。针对当前体育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出现物质基础薄弱的问题,应拓宽经费来源,建立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投资机制,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扩大教育公平。同时在落实过程中,要提升经费监管水平,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经费使用原则,并鼓励学校对体育基础设施进行合理规划与使用,如通过课后时间学校体育设施进行有偿社会共享,由此获得的收益成立学校体育设备专项资金,用以进一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所需的体育基础设施。

(三)提升专业水平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其专业素养是“因材施教”的关键。在我国体育教学多为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系统的学生核心素养测评机制并采用分层教學,是提升体育教师推进体育教学“因材施教”能力的有效手段。为确保“因材施教”的有效实施,测评体系要包含学校、教师、学生,测评内容要科学、全面、多维,不仅要重视学生个性特征,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倾向性,准确测评个体差异性[6]。分层教学包括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及反思调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通过测试、观察及学生自我评价,了解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分层,依据不同层组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学习目标,而后进行分层施教,面对不同层级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与评价,并根据学习效果进行相应调整[7]。

(四)数字赋能教学

快速推进数字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渗透因材施教技术[8]。数字赋能体育教学“因材施教”可具体在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如积极推广个性化学习技术,通过数据在精准定位学生的身体条件、个性特征、学习能力、运动经历等基础上,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及学习方式。采用边缘计算技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数据综合评价无需通过云端可直接进行数据处理,为教师及学生提供快捷精准的个性化反馈。同时,可借助区块链技术,追踪并深挖学生的运动轨迹、习惯偏好、身体特长等,并储存于线上系统中,便于其个人数据安全并实现长效共享。数字技术赋能体育教学“因材施教”,这不仅面向人人,还进一步缩小城乡地区差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教育高质量与高公平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于素梅,许弘.《〈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04).

[4]张苗苗.延安市城区普通中学大班额条件下因材施教现状与对策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7.

[5]成尚荣.高水平因材施教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命题[J].人民教育,2021(18).

[6]陈如平.“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J].中小学管理,2020(01).

[7]顾皓然.因材施教理念下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策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3(01).

[8]王亚男.人工智能赋能因材施教的实施路径研究[D].武汉:湖北师范大学,2023.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体育教学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