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种植新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2023-10-19李宏亮谷童玮张国伟
□文/李宏亮 谷童玮 张国伟
中药材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中药种植不断创新技术,坚持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重,中药材生态种植、仿野生种植等新技术得到发展。太行山区天然的地理和气候优势有助于中药材仿野生种植的研究和发展。但是目前,中药材仿野生种植新技术仍存在一些不足,在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多位一体产业复合模式建设、品质保障体系及优质优价模式、示范推广模式、人才培养和配备等方面都有待发展。通过优化布局,加强理论与实用技术的研究,探索集成多元化生态种植模式,强化标准及品牌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推进仿野生中药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深化中药材产业发展“太行山道路”,不断赋能乡村振兴。
开展中药材种植新技术推广,尤其是中药生态种植、仿野生种植等技术对于改善农业结构,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有着重要作用。太行山区野生中药材种类丰富,中药种植新技术保证了中药材的质量安全,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对推进太行山区乡村振兴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太行山区中药种植概况
河北省太行山区目前有野生、种植中药材近千种,中药种植较为普遍。以保定市为例,截至2022 年底,保定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37 万亩,同比增速7%。中药材种植以及中药产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药产业兴。保定市中药材种植以一区(以主导产业区县为主的平原核心区)一带(太行山中药材生产带)为主要生产区,中药材产业已形成较为齐全的产业链,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022 年,保定安国市中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95 亿元,以核心带动太行山区中药材农业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优势明显。
二是道地药材好。保定市道地药材品种有近20 种,以“质量好、疗效好”著称,其中太行山区道地药材以易县“西陵知母”最为知名。近年来,受到中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保定市大力推进道地药材种植业,目前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近70%为道地药材。
三是经营主体广。目前,保定地区中药材种植企业的发展势头良好,规模较大的企业有20 余家,另外有800 余家种植合作社,种植业经营主体较广。先后在所辖的五个区县建立现代农业和中药材产业园区。
中医药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野生中医药是最珍贵的资源。大力倡导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又兼顾生态保护的中药材种植新技术已成为趋势。2021 年,国家出台了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通则,统一了三种中药材种植模式的技术规范。太行山区天然的地理和自然优势有助于中药材生态种植,尤其是仿野生种植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探索深化中药材产业发展“太行山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药种植新技术在乡村振兴目标中的作用
(一)促进生态发展
中药生态农业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副产品的回收利用,减少废物的产生。保持产地稳定的生态特征、遵循中药材特定的环境要求、模拟中药材野生的生长环境和状态、不多加人为的干预等是仿野生种植的主要特征,低碳效果显著,生态价值突出。
(二)潜力巨大
中药仿野生种植,就是通过在不适宜粮食作物的环境中,种植道地中药材,从而实现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河北省林草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尤其是太行山区丰厚的自然资源为中草药仿野生种植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三)提升经济价值明显
已有超过100 种中药材仿野生种植新技术和模式得到推广,研究表明,利用新技术种植的人参、黄芪、苍术和知母的年均收益是常规种植的数倍。安国中药材育种繁育基地选择白蜡树与黄精共同种植,兼具观赏、经济、药用三大价值。仿野生种植中药材既保证了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又科学合理配置生态资源,开拓了经济效益新局面。
(四)加快促进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发展
在大健康背景下,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成为时下热门的休闲旅游新业态,经济效益潜力较为突出。中药生态种植,尤其仿野生种植具有一定的人文景观价值,如多数林草中药材也可作为观赏花卉,也可为中医药科普提供主题。太行山区既有充沛的自然资源,也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其中红色资源尤为丰富,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优势突出。
三、中药种植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
(一)种植模式与配套技术有待完善
2021 年11 月河北省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全省共有中药材资源1716 种,常年种植120 种,其中道地药材30 余种,太行山区是野生中药材主要分布区之一。目前中药材生态种植、仿野生种植的国家和地方标准不多,国家标准仅有1 项。2015 年版的《中国药典》所收载的药用植物和藻菌类中药材中,以大田栽培为主的药用植物只占不到1%,而适合生长在林下、土地贫瘠的路旁、山坡地、荒地等地的药用植物合计超过85%,因此多数适宜开展仿野生种植的中药材,尚缺乏相关技术规程。
(二)多位一体产业复合模式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大健康产业不断深入发展,市场对中药材高端化消费产品以及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中医药事业寻求高质量发展,一项重要的途径就是推进中药产业创新融合。以太行山区为例,其中药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依托安国第二产业核心带动第一、第三产业,仿野生中药种植如何实现产业深度融合,以提高中草药生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质量效益、社会效益,实现综合利益最大化,是太行山区中药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的一项困境。
(三)品质保障体系及优质优价模式有待形成
道地药材是一种具有复合价值的产品,具有独特的药用、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国内学者对丹参、黄芪、天麻等仿野生种植的研究表明,仿野生药材的品质与野生药材相近甚至更优,近年来也逐渐得到市场认可。但对于仿野生种植和传统大田种植的中药材,目前尚无品质测评标准,完善的优质、优价市场机制暂未形成。
(四)中药种植新技术示范推广模式有待优化
中药材仿野生种植需因地制宜,以区域划分,特定地区中药材仿野生种植的示范推广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生态农业园区已经建设较为完善,形成了集农业示范、碳汇经济、生态环保、科学普及、农技推广、民俗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较为成熟的系统,安国也建立了现代中药园区,重点突出现代中药农业的“育种、育苗、展示、示范引领”功能。这些成功的案例为建立太行山区中药生态种植的示范园区提供了一定的建设模板。
(五)人才培养和配备有待提升
中药材是特殊的农产品,专业性较强,种植区域分布广而散。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中药材种植尤其是中药材生态种植研究比较广泛,培养了许多相关高学历科研人才。与此相对的是,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不多。许多种植户缺乏中医药种植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对生态种植和仿野生种植的技术不了解,种植和经营模式比较粗放,很难保证中药材的性能和质量符合现代农业的生态要求。同时,人才匮乏也导致了管理方法滞后,不论从创新研究、质量监测还是产品宣传、信息化管理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制约。
四、发展中药材种植新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一)优化太行山区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新技术
优化中药材种植区域规划,以政府引导为核心,通过市场运作,强化标准引领,加强产业融合,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充分发挥太行山区等地适宜种植面积大、岗坡山地多的优势,重点发展黄芩、知母、酸枣、猪苓、桑葚等药材,大力推广山地仿野生中药材、林下中药材等栽培模式,培育道地中药材优势产区,在道地中药材原产地,划定野生资源保护区。
(二)继承与创新并重,加强中药种植理论与实用技术的研究
加强对生态农业、仿野生种植的理论研究,深化低碳农业的相关理论基础、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从价值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多角度构建价值评估体系,推进中药材产品、生态功能、文化服务等价值最优化。
加强对中药仿野生种植各个环节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尤其着力加强良种选育,实现中药材尤其是道地品种优质化、引种合理化、仿野生种植标准化。依托“千年药都”药博园种质资源圃和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华北园,广泛收集药用植物资源,开展中长期安全保存,加强珍稀濒危特有品种保护。加强中药产业机制创新发展,尤其是强化政、产、学研相结合,不断优化发展平台和模式建设,加快成果转化。
(三)强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多元化道地药材种植新技术模式
中药材仿野生种植新技术的核心特征,就是改变了传统种植业重产量特性,发展为生产实践与生态平衡共生共建的模式。继续完善目前中药产业以第二产业核心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模式特征,建设一批规模档次高、发展后劲足的中药材初加工基地,推动产地市场有效衔接。加大对仿野生中药种植文化价值的挖掘,充分发挥中药传统文化服务功能,太行山地区是传统的革命老区,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红色资源,要充分利用地区独特的红色历史特性,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思想教育因素,搭建“红色本草”文化教育新平台,实现中药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强化标准及品牌,构建中药材生态产品品质保障体系
以保持生态平衡为核心,落实绿色发展,建立中药材仿野生种植国家级标准体系,立足市场需求,完善中药产业一、二、三产业优质产品的标准体系。仿野生中药材独特的价值属性突出,有利于打造产品品牌特色。加强标准化产品认证,严控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不断发挥产品的品牌效应,对抢抓国内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有利机遇,实现中药材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最大化,助力乡村振兴有积极的意义。
(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医药生态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完善职业学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产教融合发展导向,推动中医药学科专业教育与中药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实现中药生产全链条人才培养。推动中药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式,重点培养应用型中药专业人才。探索中医药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融通机制,培养综合性专业人才。发展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新平台,提升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技能适应市场需求、思维创新对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专业人才。
将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继续教育全过程,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的职业道德和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职业自信,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加强推广技术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推广人员的主题培训与专题讲座,提升技术人员对中药生态农业的认识和专业技能。通过再教育不断提升基层中药种植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
中药材生态种植新技术具有独特的经济、生态和文化服务价值。太行山区要充分发挥丰富的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挖掘安国中药产业发展的作用,优化布局,完善中药产业政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不断探索深化中药材产业发展“太行山道路”,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