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同步检测
2023-10-18唐清音
唐清音
一、单项选择题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英歌是潮汕地区的特色民俗,每逢节庆,各地都会组织英歌舞表演,深受群众喜爱。如今,这一绵延数百年的非遗也在传承发展,改进表演内容、走进学校社区、开发文创产品,在当下生活中迸发崭新活力。推动非遗传承旨在()
①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②创新文化呈现方式,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③展示中华文化的瑰宝,从中汲取物质力量
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 2023年3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引发国际社会积极反响。这是基于()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全球文明倡议将有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不同文明相互认同
③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④世界政党高层对话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要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2023年4月5日,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开幕式在北京举行。该艺术节活动旨在通过视觉艺术和舞台艺术等形式全面展现中法文化合作的结晶,全面推进中法文化的交流和互动。通过举办该活动()
①能够促进中法两国的文化发展
②旨在增进中法两国的文化认同
③能够消除中法两国的文化差异
④能够展现中法两国的文化魅力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4.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中国园”里有一组石凳,上面刻有英文方块字书法,内容源自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假如要写一篇介绍,下列选项中合适的有()
①结世界缘,在中外文化元素的交织中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②品传统味,在书法艺术欣赏中品味中华文化的包容之美
③述文明史,在中英结合的书写方式中回顾文字发展轨迹
④观外来风,在探索汉字发展方向的实践中吸收外来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近日,歌仔戏《侨批》作为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之一登上国家大剧院。该剧取材于“侨批”这一海外华侨寄回家乡的“银信合一”的特殊信件,回望了过去中国海外劳工艰难求生和团结爱国的历史,引发国内外观众的情感共鸣。由此可见()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植根于人民的生活实践
③文化交融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④中华文化具有创造力和优越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6. 作为“八大名绣”之一的鲁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文登鲁绣因其“中西合璧”的特点在鲁绣中独树一帜。1894年,一种被称为“爱尔兰花边”的西方抽纱工艺在胶东地区流传,后经鲁绣艺人的演绎创造出了“抽、绣、编、锁、勒、挑、补、雕”等工艺技法,文登鲁绣以此蜚声中外。文登鲁绣独树一帜印证了()
①文化交流、交融有利于推动文化发展和创新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包容性
③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因时而变更能适应时代需要
④越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 在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写意精神的影响下,西方现代绘画出现了从写实再现向主观表现的转变。而中国画也在20世纪初发生写实性变革。这不仅是对油画再现写实方法的积极借鉴,更是中国画自觉回归中国优秀艺术传统,在对现实的关切中所进行的一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变革。由此可见()
①立足社会实践是保持文艺民族特性的根本动力
②以人民为中心是文艺创作应当坚持的正确导向
③吸收外来能够使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④不忘本来能够实现对外来艺术本土化的深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亲子音乐舞台剧《敦煌奇妙夜》自2019年起历经800多个日夜的筹备与研发,从海量敦煌素材的甄选到剧本故事的反复打磨,每一处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中西方文化在创作过程中更是碰撞出诸多奇妙的火花。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
②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
③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④保持开放的心态,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和趋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名不仅是简单的自然实体标记,更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
我国地名文化资源丰富,内涵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的地名,大都有一个与历史有关的故事。如说到圆明园,我们会想起那个被一把火烧毁的园子,以及曾经的耻辱和痛苦;再比如“仁和庄”“安庆”“吉安”等,蕴含着国泰民安、平和友善、和谐礼让等传统美德,这些都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但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对地名文化的理解不够正确,甚至轻易乱改地名,导致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名快速消失。还有一些地名存在“贪大、媚洋、求怪”的现象,丢了传统,断了文脉,对地名的文化传承造成很大损害。
地名是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记忆,保护地名就是保留我们回家的路。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对于外来文化,我们既要反对盲目排外,同时,还要反对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和全盘吸收。
列宁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毛泽东说,“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洋为中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结合材料,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见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