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2023-10-18冯进
冯进
[F教材“阅读与思考1、2”]
【引思】民族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民族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导学】
1. 民族文化的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2. 民族文化的形成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3. 民族文化的作用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4. 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
5. 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拓展延伸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的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代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起居、实物手工制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遗产是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世界文化来说,无论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演进,还是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对于当代社会来说,保护文化遗产,是当代人的共同责任。
澄清误区
误区1: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见证,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属于这个民族。
澄清:文化是民族实践过程的反映,也是这个民族发展的见证。但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仅是属于这个民族的,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我们不能只看到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征,还应看到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世界性。
误区2: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澄清: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即时训练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水平的反映。下列关于民族文化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族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附属产品
②世界观构成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F教材“阅读与思考3”]
【引思】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导学】
1. 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2.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3.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世界各国都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澄清误区
误区: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澄清:①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或者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因此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等于各种文化一律平等。
【即时训练2】“世界是一幅绚丽的图画,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是()
①可以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一切成果
②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③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即时训练3】《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这告诉我们()
①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是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是要尊重、培育和认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③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实现促进世界文化繁荣的目标
④像维持生物平衡一样维护文化多样性,就能实现各国文化交流和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F教材“阅读与思考4、5”]
【引思】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具有什么作用?我们应如何加强文化交流?
【导学】
1. 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待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澄清误区
误区1:在文化交流中,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文化。
澄清:各民族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在文化交流中,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误区2: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澄清: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即时训练4】从故宫文创口红被海外消费者抢购,到以三星堆文创、敦煌文创等为代表的博物馆周边产品海外热销,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承载主体。这些国潮产品,在海外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助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由此可见()
A.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B. 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C.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D. 中华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
【即时训练5】德国民歌淳朴、严谨,俄罗斯民歌豪放、乐观,印尼民歌抒情、飘逸……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因此,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应该()
①相互借鉴,实现趋同
②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③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④相互肯定,相互认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F教材“阅读与思考6”]
【引思】为什么要推进文化交融?文化交融如何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导学】
1. 文化交融的必要性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2. 文化交融的意义
纵观几千年文化发展历程,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拓展延伸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和联系
澄清误区
误区: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会导致文化趋同。
澄清: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不会使文化趋同;相反,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展现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即时训练6】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论语》等儒家经典就通过法国传入欧洲。中华文化在法国的影响力如何?法国总统马克龙这样说:“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伏尔泰等人,为法国的启蒙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这说明()
①推进人类文化交融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②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③各民族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
④在文化交流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F教材“阅读与思考7、8、9、10”]
【引思】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倾向是什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導学】
1. 错误倾向
近代以来,围绕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中国文化界曾有过两种激进的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拓展延伸
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1. 文化复古主义
(1)内容:这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文化复古主义者认为,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是不能放弃的,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他们坚决反对西化主张,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会上提倡尊孔运动,倡导通经复古。
(2)对其的评价:①文化复古主义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一定作用。②它死守传统的教条,不肯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不愿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是一种食古不化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2. 全盘西化论
(1)产生:该思潮最早出现于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胡适、陈序经等人。
(2)对其的评价:①它在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②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2.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1)原因: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2)措施: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即时训练7】敦煌是一个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处的地区,是中国一体多元的区域文化重镇,也是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交往最频繁、影响最深远的地区,被誉为“华戎交汇的都市”。也正是在此,孕育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告诉我们()
①外来文化是敦煌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②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衡量文化优劣的尺度
③要以开放的心态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
④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能够推动文化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参考答案】
1. D 2. C 3. A 4. C 5. B 6. A 7.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