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物·景观·建筑
——日本濑户内海艺术节促进自然保护地的区域协同发展途径研究

2023-10-18罗施贤古谷胜则

园林 2023年10期
关键词:保护地艺术节社区

罗施贤 谢 静 古谷胜则

(1.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成都 611756;2.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部,松户 271-0092)

自然保护地是世界重要的自然资源,如何促进自然保护地的区域协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议题。目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层面指导保护的相关法规以及协调发展的理论措施。然而,对于微观层级,在特定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背景下,有哪些可行的方法和成功的案例可以作为借鉴较少有研究分享和探讨。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以及归纳总结的方法探讨了日本濑户内海艺术节如何促进该自然保护地的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结果基于食物、景观、建筑三大途径,以及“生产、食用、学习、参访、环保、联系、艺术、生活、回忆”9个主题进行阐释。最后,总结濑户内海艺术节促进自然保护地的区域协同发展的途径以及对中国的启示,这些发现可以更好地推动国内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濑户内海;艺术节;自然保护地;区域协同发展;案例研究

自1864年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红杉树保护区建立,现今的自然保护地已成为全世界各国保护自然区域的主要形式。自然保护地指相关法律建立的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地质构造以及水资源等自然综合体的核心区域。在自然保护地内,人类的各种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以确保该区域内的保护对象保持无人为干预的自然发展状况。自然保护地的设立必须以保护包含某个核心对象为目标,地域为陆地、水体,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水源涵养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化石资源等。

尽管不同国家和组织对自然保护地定义不同,但大致的内涵和对象是相似的:一个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通过法律或其他有效手段得到承认、专用和管理,以实现自然的长期保护以及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IUCN)[1];保护物种和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有助于保护国家景观、文化遗产以及休闲和远足的区域(芬兰)[2];为了防止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而建立的受人类影响有限或几乎没有影响的保护区,以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群落生境,既包括自然景观,也包括人文景观(德国)[3];保存和维护其宝贵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区域,有珍贵野生动物的河流、湖泊、沼泽和海洋区域,动植物栖息地维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日本)[4];此外,国内《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对自然保护地定义为“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5]。另外,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语境,自然保护地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国内付小丽等[6]总结“自然保护地是根据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和自然公园三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对于自然景观、遗迹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余付勤、张百平[7]则认为“自然保护地是以长期的自然保育、生态系统服务或文化价值保护为目的,通过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对生物多样性、自然文化资源等进行有效保护的陆地或海洋区域”。

王宇飞、刘婧一[8]概括了当前自然保护地的主要研究热点: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有效性、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关系、生态补偿,以及生态旅游5个方向。此外,他们还强调了学界应该加大对自然保护地治理问题研究的关注,比如多元共治的治理理念如何在不同层级的自然保护地中付诸实践?如何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地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然而,当前该主题的文章大多为理论型的研究,比如社区共管的赋权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9]、基于人地关系协调视角的户外运动的国际经验分析[10]、社区保护兼容性的概念与实施路径[11]、近郊型风景区景城协调路径探讨[12]等。此外,相关问题的国际研究,如建立以结果为导向评估保护区有效性的社会生态框架[13]、评估发展中国家保护地工作人员与当地社区关系的框架[14]等,这些理论研究通常是有价值的,可以在宏观层面指导保护的相关法规以及协调发展的理论措施,然而对于微观层级,在特定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背景下,有哪些可行的方法和成功的案例可以作为借鉴尚无人分享和探讨。因此,文章基于食物、景观、建筑三大主题来探讨濑户内海艺术节如何促进该自然保护地的区域协同发展。本文所讨论的协同发展是指自然保护地在受到保护和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这里社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濑户内海与濑户内海艺术节

濑户内海(RAとtíⅩⅣfkⅩⅣ)是日本最大的内海,被本州、四国和九州环抱,拥有700多个岛屿,海岸线长达7 230 km,并且涵盖山口县、广岛县、冈山县、兵库县、大阪县、和歌山县、德岛县、香川县和爱媛县,总面积23 203 km2,平均水深38.0 m,容积8 815亿 m3(图1)。自古以来,其作为连接日本西部畿内和九州地区的主要航路而开发,周围的气候被称为濑户内海气候,温暖而少雨。这里海面平静如湖,岛屿星罗棋布,绿松点缀在白沙滩上,梯田连绵。

图1 濑户内海国立公园平面图以及艺术节举办的主要区域Fig.1 Setonaikai National Park Area map and the main area of the art festival

1934年,该区域被指定为日本第一批国立公园——濑户内海国立公园,同时期成立的还有云仙天草国立公园与雾岛锦江湾国立公园。最初成立时,指定区域仅含小豆岛寒霞溪、香川县屋岛、冈山县鹫羽山、广岛县鞆之浦、沼隈町周边的备赞濑户一带。之后历经数次扩张,成为现在西至北九州市,东至和歌山市的广域大公园。现今,濑户内海国立公园是日本最大的国家公园,拥有超过9 000 km2的陆地和海洋,包括大阪、兵库、和歌山、冈山、广岛、山口、德岛、香川、爱媛、福冈和大分11个县的沿海和岛屿地区。公园内景观多种多样,从六甲山周围粗糙的岩石到由数个桥梁连接起来的被树木覆盖的小岛,从海湾周围历史悠久的渔村到松树成荫的白色沙滩,该地区为来探寻野生动植物、远足、骑行、划船和游泳的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景。

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大规模的工业发展,而代价则是严重的环境破坏,比如海砂石开采而导致的海域环境的破坏。随着全球化和同质化逐渐侵蚀了这些岛屿的独特性,这里的人口不断减少并且老龄化日渐严重,也因此地区的活力急剧降低。为了让濑户内海的岛屿恢复活力,吸引游客前往该地区以带动当地经济增长,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发起并组织了“濑户内海艺术祭执行委员会”,于2010年首次举办了濑户内海艺术节(Setouchi Triennale)。该艺术节旨在通过世界各地艺术家们的艺术作品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为参观者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作品涵盖了装置艺术、绘画、雕塑、摄影、表演艺术等多种形式。此外,濑户内海地区以其美丽的海岛风景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艺术节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探索这一地区独特魅力的机会,参观者可以在濑户内海地区的自然景观中欣赏艺术品,并与艺术家互动,一经举办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创作者和参观的游客。

2 食物——生产、食用、学习

食物供给是旅游目的地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只要游客存在就一定需要餐饮服务。一些自然旅游地为了吸引游客,引入了城市化的高档酒店和餐饮机构,这些场所产生的日常垃圾可能会对当地的环境带来一些潜在的问题。此外,酒店和餐饮机构所需的食材也大多从外部输入,这无疑增加了运输成本,并且挤压了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的空间。由于当地的气候以及岛屿特征,这里盛产橄榄、柠檬、鸡肉以及海鲜。为了解决生活垃圾废弃的潜在问题,并且与联合国“SDG”(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整个濑户内海地区提倡食用“在地食材”,将“食品”和“艺术”相结合,艺术节主办方希望传达“自给自足”和“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新社区理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丰岛上的一个餐馆中午只提供两个套餐:一个素食套餐以及一个肉食套餐。套餐中的蔬菜全是当地人自己种植的,食客点单时不能选择,厨师根据当日供应的蔬菜烹饪不同的菜肴。另一个案例是犬岛一处饮品店的特色饮品是由当地一种浆果制作而成。因此,鼓励当地食物的生产与食用对于提升地区旅游形象以及社区凝聚力意义重大。尽管这些食物和饮品谈不上美味,但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减少了外部食材的输入以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和潜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对当地农业和渔业的支持也促进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当地的农民和渔民能更积极地加入到可持续的生产实践之中。最后,艺术节期间小豆岛还提供当地传统食物生产的参观与制作体验,比如酱油和乌冬面,这些教育项目既可以让传统的制作工艺得到传承,又可以通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来引导良性的社区与文化协同发展(图2)。

图2 小豆岛的乌冬面制作体验Fig.2 Udon making experience at Kodo Island

3 景观——参访、环保、联系

景观是艺术的一种呈现方式。濑户内海艺术节吸引了许多日本各地的艺术家到这里进行艺术创作,尽管他们的作品各不相同,但都秉持着“让当地社区变得更好”的观念来进行。主要形式可分为以下三类:景观艺术装置(创造旅游目的地)、废物再利用(保护自然环境)、功能性景观小品(与当地生活产生联系)。

3.1 景观艺术装置

近年来,艺术作为“创意产业”的存在正在不断增强,通过产生社会经济价值来维持当地社区的发展[15]。艺术品还可以通过增强一个地方的吸引力和独特性,在创造旅游目的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标志性地标、街头艺术和壁画、公共艺术装置、基于艺术的文化体验等。由于濑户内海艺术节举办的场地主要是社区活力正在降低的海岛,许多场地面临荒废、环境破坏、吸引力下降的情况,因此举办方希望通过景观艺术的形式将这些区域重新活化利用起来。比如,日本著名艺术家草间弥生以“我到宇宙的尽头寻找太阳的‘红光’,它在直岛的海里变成了红色的南瓜”作为灵感在直岛上创作了红南瓜这一艺术品,它矗立在直岛的港口边,所有游客抵达直岛后都会第一时间跟这个景观小品进行合照留念(图3)。另外,女木岛上曾经有许多梯田(现已废弃),为了将这些废弃的梯田重新活用起来,艺术家杉浦康益在这里以“眺望街景和海景”为主题设计了“台阶上的风”这一景观艺术装置,让该场所成为女木岛观光的重要打卡地(图4)。由此可见,尽管一些区域没有特色、缺乏活力,但是适当引入景观艺术作为媒介可以有效地提升场所的吸引力,并可能形成新的旅游目的地。

图3 “红南瓜”Fig.3 "Red Pumpkin"

图4 “台阶上的风”Fig.4 "Wind on the steps"

3.2 废物再利用

随着能源的消耗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的社区和城市发展成为了当代重要的议题。自然保护地的发展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需要与可持续的理念齐头并进。近年来,建设和生产所排放的CO2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存在,对人类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外,与海洋漂流物以及塑料废物有关的问题最近变得更加严重,因为有证据表明它们对敏感的生态系统产生了长期的不利影响[16]。濑户内海的环境曾经也因工业发展而受到破坏,并且该地区大量废弃的垃圾以及材料的处理也成为了问题。为了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2(确保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以及目标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艺术节作品以废旧物资、垃圾、漂流物作为素材进行创作,通过艺术家的参与,将这些废弃的材料转换为新的社会价值,同时希望通过这些景观艺术提升当地居民以及游客的环保意识(图5)。

图5 “宇野的黑鲷鱼”Fig.5 "The Uno's Black Snapper"

3.3 功能性景观小品

人文景观是人与社会以及环境的产物,社区生活也是一种人文景观,生活能让使用者与场所产生联系。区域协同发展应当强调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入手,保持社区活力,吸引游客和移住者(从其他地区搬入该社区)。因此,一些岛屿上原本荒废和遗忘的场地被艺术家改造为可以重新使用并且吸引人的新社区空间。比如在女木岛和丰岛上被改造的篮球场以及乒乓球场,与普通的球场不同,其篮球框和球桌均经艺术化处理(图6),这些改动弱化了竞技但提升了社交属性,让使用者能够更轻松地交流和享受环境。设计师们在这里的宗旨是:“打造岛民和游客可以享受运动的场所,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则享受它。”此外,作为岛屿,观海是必不可少的休闲行为。因此,来自澳大利亚的艺术家在海边设置了一个类似观景椅的小品,让来到这个海滩看海的人们可以坐下来,近距离地感受大海和天空,他们还特地使用了铁锻件以呈现出类似渔网和浮木的质感,将艺术与原本的生活特征联系起来(图7)。尽管这两项例子不是唯一的途径,但可以简要诠释如何通过景观艺术让使用者与当地生活产生联系(物质和精神上),以达到活化社区的目的。

图6 被改造的篮球场和乒乓球场Fig.6 Converted basketball and table tennis courts

图7 “梦见大海的场所”Fig.7 "Places to dream of the sea"

4 建筑——艺术、生活、回忆

建筑是一种时间、空间和事件的载体与集合[17]。濑户内海地区拥有大量的废旧建筑(旧民居和以前的工业遗址)以及伴随着艺术节事件背景下新修的美术馆,这些新旧建筑共同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作用下促进着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对老旧空间的重新使用、新观光场所的设立,以及对曾经时光的回忆。另外,除了建筑本身,对这些建筑的管理和使用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并有效促进当地旅游和社区发展。根据当地的案例考察以及资料梳理,本文将这些建筑主要分为三类:美术馆、废旧建筑、工业遗址。

4.1 美术馆

美术馆与博物馆、图书馆一样,承载着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功能[17]。作为展示艺术作品的主要媒介,美术馆可以满足居民对艺术和文化的需求,为游客提供艺术教育和培训。此外,美术馆本身也应该和艺术品一样融入场所的含义,并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比如,由建筑师西泽立卫和艺术家内藤礼设计的丰岛美术馆,位于丰岛的一个小山坡上,俯瞰濑户内海,被周围梯田环绕。该美术馆以“既是一个人造物体,同时又像自然山丘的特性”为理念,力图设计一个与周围环境和地形相协调的建筑。在室内,光线、风和鸟鸣从天花板的洞口倾泻而下,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给游客不一样的感受(图8-a)。另外,由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地中美术馆则依山而建,为了不破坏生态环境,安藤忠雄将约70%的建筑设计在地下,并沿山丘的坡度修建入口,完美地将美术馆融入到周围的自然景色之中(图8-b)。除了建筑体本身是安藤忠雄最著名的清水混凝土建筑,该美术馆的永久馆藏作品中还有莫奈的5幅《睡莲》。从每天络绎不绝的游客到访可以感受到,这里从一个普通的荒地和山坡到新的著名观光目的地,这些新建筑与美术品让本该继续衰败下去的空间重新活了过来。

4.2 废旧建筑

由于工业的衰败以及经济的降低,曾经繁荣的濑户地区人口逐渐下降老龄化严重,许多年轻人也不愿意回到这里生活和工作,因而导致这里遗留下大量的废旧建筑。如何将这些建筑重新利用起来并带动社区重生成为艺术节需要解决的另一个挑战。为了对这问题作出回应,建筑师安部良将丰岛的一个废弃民居改造成一个现代餐厅——“岛kitchen”。这个餐厅由岛上的老房子翻修而成,周围被一个大屋顶包围,在室外的开放露台每月都会举办有趣的活动,让这里变成了一个通过美食和艺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聚会场所(图9)。此外,大竹伸朗将直岛上一个原本废弃的澡堂重新改造开放。在这里,游客既可以真正泡澡,也可以了解当地的澡堂文化,在入口处还可以购买到文化衫、毛巾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商品(图10)。最后,妹岛和世开展了“犬岛生命植物园”的项目(图11):将一个废弃已久的玻璃温室以及周围4 500 m2的土地重新开发成一个植根于犬岛气候和文化的植物园。在这里,植物园不仅是一个观光设施,还能让岛上的居民和游客一起利用这片土地,实现从食物到能源的自给自足;同时,提供机会和空间,让游客通过工作坊和其他活动体验到自然以及植物的知识,并且一起思考岛屿“未来的生活方式”。

4.3 工业遗迹

工业遗址的再开发是后工业时期的普遍现象,这些工业遗址通常被称为“棕地”。对于可持续性社会而言,废弃或未充分利用的工业地产需要采取特定干预措施将其转化为有益用途。濑户内海地区曾经也有一些工业产业,例如于1909年启用的犬岛炼钢厂,该炼钢厂因铜价突然暴跌,仅仅运行了10年便结束其作为炼铜厂的生涯。在2001年被私人收买后经过改建和再利用,变为了现在的犬岛精炼所展览馆(图12),该展览馆是一座保存和修复现代工业遗产铜冶炼厂遗迹的场所,本着“用其所有,创其所无”的概念打造而成,利用太阳能和地热等自然能源、岛屿地形、冶炼厂的副产品铜渣砖和烟囱,以及源自犬岛的材料(犬岛石和铁)营建而成,尽量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该展览馆还通过植物的净化能力实现了高标准的净化系统,栽培符合犬岛环境的植物等,从而达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图13)。现今,犬岛美术馆被誉为以践行“遗产、建筑、艺术、环境”相结合的循环型社会为理念的项目,被日本政府指定为“33处近代工业遗产”之一。

图12 犬岛精炼所展览馆Fig.12 Inujima Refinery Exhibition Hall

图13 展览馆的“植物净化系统”Fig.13 The "Plant Purification System" in the exhibition hall

5 对中国的启示

濑户内海艺术节成功地将文化艺术活动融入到了自然保护地,形成文化和自然相互交融的场景,并重新唤醒了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产业;同时,通过濑户内海各岛屿的艺术元素和交互的活动来促进地区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对资料进行梳理后可得到以下启示。

(1)综合管理与区域协作。区域协同发展的理念意味着区域内不同领域或利益相关者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以实现共同目标。当前,中国的自然保护地面临着不同地区管理和协作不足的问题。各地之间的保护标准和策略存在差异,阻碍了全国范围内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因此不同地区应加强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的机制,实现全国自然保护地的综合管理。

(2)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平衡。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的重点是通过艺术元素、景观装置、建筑以及文化活动促进地区发展,同时保持对自然保护地的尊重。在自然保护地的开发中,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国内一些地区由于过度旅游和开发活动,导致生态系统受损,并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注重可持续旅游和保护的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确保保护地的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利用。通过采用可持续的旅游实践,这些保护地还可以在保持其生态完整性的同时充当社区的经济引擎。

(3)文化与自然融合的创新。通过发掘,将艺术和文化元素作为一种媒介融入到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和保护中,有机会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此外,艺术装置和文化活动可以吸引游客并促进他们对自然和保护工作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中国的自然保护地可以通过将文化和艺术元素融入保护地开发中,让其成为促进保护地振兴的桥梁,提升公众对保护意义的理解和认同。

(4)当地社区和公众的参与。自然保护地的成功开发往往取决于当地社区和公众的支持和参与。濑户内海艺术节主要涉及了日本国内外艺术家、企业和居民。同样,在国内自然保护地实践中应当加强社区与公众的互动并建立合作机制,让当地社区参与保护和开发工作,这可以使区域的管理和发展更加有效和可持续。

(5)灵活性和适应性。自然保护地的管理需要基于科学研究的数据支持,并不断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因此要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制定科学、具体的保护策略,并建立监测机制,及时调整策略以保障自然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

6 总结

曾经,濑户内海国立公园作为日本第一个国立公园,因其自然环境以及地理优势而兴盛繁荣。然而,因受到全球化、同质化的冲击,岛上的产业变化并且人口流失严重,加上濑户内海因为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严重等原因的影响,该地区渐渐失去了以往的活力。现今,特色艺术与建筑的进驻让该地区实现了复兴,通过兴建美术馆、将艺术元素渗透至普通民宅,为濑户内海的诸岛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此地所举办的三年一度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对岛屿以及社区的建设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目前一些岛屿已经成功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入住,并且因为观光产业当地居民的收入也显著增加。同时,根据对本文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力求环保,尽力将对本地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此外,传承、交流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这里的重要主题,比如对食文化的关注、游客和居民的交流、提升社区的生活质量和吸引力以减少人口外流并增加本地的移住者数量,从而达到该地区的协同发展。限于篇幅,无法将所有优秀的案例一一列出,因此本文仅基于食物、景观、建筑三大主题来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案例作为参考。

注:图1平面图改编自日本环境省资料(https://www.env.go.jp/park/setonaikai/);图2源自网络 https://www.setouchi-sics.com/ja/course/sdgs.html;图5源自网络https://tamanokankou.com/spot/324/;图7源自网络https://setouchi-artfest.jp/artworks-artists/artworks/teshima/358.html;图8-b源自网络https://setouchi-artfest.jp/artworksartists/artworks/naoshima/15.html;图9源自网络https://setouchi-artfest.jp/artworks-artists/artworks/teshima/20.html;图10源自网络https://benesse-artsite.jp/art/naoshimasento.html;图13源自网络https://benesse-artsite.jp/zhcn/art/seirensho.html;其余均由作者自摄。

猜你喜欢

保护地艺术节社区
遇见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