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窗里窗外
——室内外植物景观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效应研究综述

2023-10-18肖燕芝徐衍慧张慧敏陈韬羽刘群阅

园林 2023年10期
关键词:景观植物影响

肖燕芝 徐衍慧 张慧敏 陈韬羽 刘群阅 黄 河*

(1.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福州 350108;2.国家水利风景区研究中心,福州 350002;3.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福州 350118)

建筑室内空间是城市居民主要的生产生活空间,对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室内植物和窗景是促进健康的关键要素,但鲜有从室内视角揭示室内植物和窗外植物景观对人整体健康效益的影响。基于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两个数据库,遴选2000 - 2023年针对室内植物和窗外植物对健康影响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应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知识网络关系,论述室内外植物景观对健康的影响效应。主要从心理健康、行为认知和生理健康三个方面分析室内外植物促进人体健康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以及室内外植物对健康的影响差异。指出今后研究应拓宽研究群体结构和室内空间多样性研究、重视室内与室外绿色空间的连续性、拓展室内外植物类别与特征研究、积极探索多环境因素和多感官交互对健康的影响研究、构建多模态数据融合模型分析室内外植物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期为国内城市健康人居环境设计提供指导。

室内植物;窗景;环境感知;健康效益;身心健康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1]。在城市生活的人群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与农村地区的人群相比,患精神病、焦虑障碍和抑郁症的比例更高,接触自然环境和过程已经成为他们从紧张的城市生活中寻求解脱的常用方法。然而,有限的城市绿地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接触自然的机会和时间有限,城市居民80%时间都在室内环境中,所以室内空间自然环境的健康效益同样不可忽视,室内环境质量在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影响体现在不同的室内空间中,如病房、办公室、教室、起居室等[2-4]。室内外自然分别是室内植物和窗外植物景观,即室内盆栽、盆景、植物墙、窗外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等。国外对室内外自然的健康效应研究起步较早,其丰富成果对于国内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研究缺乏从室内视角探究室内植物和窗外植物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人们对在室内接触自然可能带来的健康和福祉了解较少。鉴于此,本文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为主要数据源,融合室内外空间,应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知识网络关系情况,论述室内外植物对健康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及其差异,扩展了这一研究路线,并提出在未来研究中待优化完善的内容,以期为健康效益导向下的室内亲自然环境研究提供基础和线索。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国内外文献检索以WoS核心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为主。由于2000年以前文章数量极少且年跨度较大以及缺少可用文本,因此数据收集范围确定为2000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参考综述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室内外植物景观与健康相关研究领域确定主题词,在检索WoS核心数据库时以“indoor plants”“indoor nature”“window view”“natural window view”“landscape outside the window”为主题词,根据标题和摘要初步筛选出441篇文献。在CNKI数据库中以“室内植物”“室内自然”“窗景”“窗外景观”为主题词,经过筛选收集到19篇文献。由于中文文献数量较少,分析图谱中关键词之间关联性不密切,因此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主要相关英文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关键词图谱共现,并结合人工分析结果,归纳总结室内外植物景观对人体健康效益影响研究的领域动态及进展。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英文文献进行去重和人工排除研究主题存在偏差的文献后,最终得到221篇英文文献,作为研究的分析基础。根据年度发文量分析(图1,图2),国外室内外植物景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历经了发展初期(2000 - 2006年)、发展中期(2007 - 2014年)与快速发展期(2015 - 2023年)三个阶段,2015年开始迅猛发展,而国内的发文量较少,但国内外对于室内外植物景观对健康效益的研究都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

图1 英文文献发表量(2000-2023年)Fig.1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in English (2000-2023)

图2 中文文献发表量(2010-2023年)Fig.2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in Chinese (2010-2023)

通过CiteSpace 软件开展计量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3),图中以“benefits(0.58)、window views(0.43)、environments(0.39)、workplace(0.33)、health(0.31)、task performance(0.27)、indoor air quality(0.25)、perceptions(0.25)、indoor plants(0.20)和recovery(0.20)”等为主要关键词。网络中心节点(中介中心性>0.1)既是重要研究主题,也起着连接两个不同领域的关键作用。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Fig.3 Keywords co-occurrence mapping

根据CiteSpace生成的时间线图分析(图4),国外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学、环境学等独立学科,主要围绕室内环境(办公室、教室、病房等环境)、生理心理健康效益、室内空气质量、自然暴露、情绪状态、亲生物设计、园艺活动等方面。结合不同时间段的研究动态,可以看出国外前期研究主要聚焦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方面,随后逐步转向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室内外植物特征等要素与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行为认知等的关联,探索具有疗愈功能的室内空间特征。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仅有少数文献,主要依据国外的实践经验探索室内植物对身心健康的疗愈影响,缺乏室外窗景的相关研究和对不同亚健康人群的影响。

图4 关键词时间线图Fig.4 Keywords timeline chart

2 室内外植物的健康效应

2.1 不同类型室内外植物的健康效应

室内外植物可分为室内植物和窗外植物两种类型。室内摆放植物可以改善空气条件、杀毒抑菌、稳定情绪、减少负面感知、缓解疲劳与压力和增强人体免疫力[5]。室内植物按形态特征可分为观花植物、观叶植物、观果植物,按空间特征可分为盆栽、盆景、垂直绿化、吊顶绿化。研究表明在有观叶植物办公室的受试者自我报告中,喉咙干燥嘶哑和面部皮肤干燥瘙痒的水平分别降低了约23%,神经心理症状和粘膜症状显著减少,改善了健康状况和减少不适症状[6]。埃尔萨德克(Elsadek)[7]等研究表明30名员工在观看紫色、蓝色的花朵和空桌子3 min后,前额叶和枕叶的α相对波显著增加,副交感神经活动的舒适、放松、快乐的感觉显著增加,情绪状态显著改善。窗外植物景观分为自然窗景和城市窗景,通过窗户观看绿色植物或城市空间,自然窗景又分为低、中、高自然度窗景。通过窗户接触自然,接受一定时间的自然光,形成绿色视野对于保持生物节律、维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开阔视野倾向的自然窗景比城市窗景更具精神舒缓作用。瑞纳斯(Raanaas)[8]对康复中心病人的研究表明,卧室窗景对住院康复患者具有健康益处,那些能从窗户看到自然全景的患者比那些窗户被建筑遮挡视野的人更愿意呆在卧室里,身心健康状况也得到更良好的改善。韩国申元燮(Won Sop Shin)团队[9]调查结果表明,拥有森林景观窗景的员工都有着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和较小的工作压力值。具有吸引力的窗外景观可以减少工作中的不适感、缓解精神疲劳从而改善睡眠质量[10]。此外,部分研究还探讨了虚拟环境下的室内外植物景观(图像、视频和虚拟现实技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发现虚拟环境同样对身心健康恢复有益,未来可作为评估恢复人体身心健康的替代场景[11-13]。

2.2 室内外植物对不同群体的健康效应

人的健康需求因其健康属性的不同而相异,应根据使用人群确定环境疗愈设计立意[11]。目前国内外关于室内外植物的研究对象以学校、办公室、医院等空间的亚健康群体居多,近年来对儿童的关注度也有所增加。相关研究指出在学习间隙接触自然元素有利于学生疲劳及压力水平的恢复,显著提高学生的注意力[14-15]。工作环境中的绿色植物对员工身心健康有益,有助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16],同时可以创造出更不受需求和压力影响的环境,降低员工的压力水平,并以积极的方式影响员工的情绪[17-18]。术后患者在具有自然元素的病房中,术后住院时间更短,镇痛药摄入量明显减少,疼痛、焦虑和疲劳评分降低[19-20]。在此研究基础上,挪威康复中心用两年时间对冠状动脉和肺部患者进行室内植物干预,研究期间患者身心健康得到改善,提高了患者整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21]。接触自然环境从而缓解压力对于儿童来说也同样有效,科拉里扎(Corraliza)等[22]的研究表明,与接触自然较少的儿童相比,接触自然较多的儿童表现出较低的压力水平和较高的恢复力。此外,部分研究表明,性别差异会导致恢复效果不同,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倾向于私密且安全的环境[11],当室内环境中有植物时女性比男性对室内环境的满意度评价更高[23],生理应激恢复的效果男性比女性更加明显[24]。因此,室内植物的选择以及开窗位置、窗户大小应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更加细化的设置,最大程度地发挥室内外植物的健康效益,提升使用人群对空间的满意程度。

3 健康信息获取方法

关于室内外植物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其中实验法包括实验室测量与实地测量。前者是在实验室中模拟、创造一定的条件对被试进行数据收取,后者是在一定真实的室内环境中通过仪器设施进行实地的数据获取。实验法主要从生理、心理和认知三个方面来对恢复前后的结果进行评估与分析。

3.1 生理测度方法

随着便携式生理指标采集仪器的成熟,生理指标采集的便捷性、准确度都得到极大提高,佩戴仪器对被试者的干扰也大大减少。对于生理反应的观测指标包括血压(BP)、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唾液皮质醇(SC)、自发性皮肤传导反应(SCR)、皮肤温度(ST)、脉搏传导间期(PTT)、肌电图(EMG)、眼动数据、脑电图(EEG)以及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等等。其中HRV、SCR和SC是最常被作为评价压力的生物标志物;眼动数据通常被用来评价工作专注度和视觉偏好;EEG与fMRI可以相对直观地呈现大脑皮层活动。这些仪器对于测量被试者的生理指标具有较高的客观性,但对仪器的操作、被试的配合程度都有较高的要求,要注意避免因紧张等原因对结果造成影响。

3.2 心理测度方法

对人体的心理状态测量手段以量表为主,已有大量实证研究关注到室内外植物对人们的情绪状态、健康状态和恢复性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情绪测量主要采用情绪状态剖面问卷(Profile of Mood State,POMS)、简明情感状态问卷(Zuckerman Inventory of Personal Reactions,ZIPERS)、Y-1状态—特质焦虑量表(Y-1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Y1)、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Depression - Anxiety -Stress Scale,DASS-21)和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FS-14)。健康状态主要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The Short-Form 36/12 Health Survey,SF-36/12)、12项总体健康问卷(12-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12)、世界卫生组织—5项幸福指数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5 Well-Being Index,WHO-5)等。此外,恢复性环境的感知量表应用最广泛的是来自学者哈蒂格(Hartig)等人在1996年编制的恢复性感知评价量表(Perceived Restorative Scale,PRS)。该量表针对卡普兰夫妇注意力恢复理论中提出的远离性(Being away)、延展性(Coherence)、魅力性(Fascination)、兼容性(Compatibility)4个恢复性环境特征维度进行测评,PRS得分值越高说明所测试场景的恢复性效应越强。随后PRS量表根据使用需求进行优化与发展,并被改编为简版恢复性量表,更符合中文语境且题目数量得到了精简[25-26]。

3.3 认知测度方法

从认知—神经心理学角度,行为认知是主要测试从事脑力劳动人员的影响,工作学习的各个环节是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的过程[27],根据不同处理阶段可分为:感知行为、记忆理解行为、推理判断行为,另外专注力是贯穿信息处理过程的重要部分。心理状态与工作效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相关研究中,可以通过对认知能力的相关测试来验证工作与学习效率的变化。结合目前国内外对于认知评价的研究手段,汇总了以往研究中常用的、普遍接受的和具有代表性的测评方法。其中注意力主要通过数字计算测试[28]、数字—符号测试;感知能力主要通过安菲莫夫表—数字识别测试[29]、斯特鲁普字色干扰测试[30];记忆力主要通过无意义图形再认测试[27]、听数字广度测试、视数字广度测试;逻辑推理主要通过顺序推理测试、文字演绎推理测试、语法推理测试、阅读理解测试[31]。

4 室内外植物对健康的影响机制

基于过去半个多世纪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室内外植物对身心健康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对人体的心理情绪、行为认知和生理健康三个方面。归纳出6条自然景观提升心理和生理健康的理论路径,并进一步推导出具体的健康状态转换和健康效益。此外,室内外植物(室内植物和窗外植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差异体现在景观特征和感知方式的差异(图5)。

图5 室内外植物景观对身心健康效应的影响机制图Fig.5 Mechanisms of indoor and outdoor plant landscape influence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effects map

4.1 室内外植物对心理情绪的影响机制

4.1.1 调节情绪

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最直接表现,植物对人的心理反应和情绪波动有着很大的影响。拥有自然的室内空间对情绪唤醒有显著作用,具体表现在促进多巴胺分泌、诱发强烈的愉悦感,提升主观舒适度,使人感到愉悦、快乐、放松、平静、舒适和具有吸引力的积极情绪并进行深层次的培养,降低悲伤、焦虑、沮丧、躁郁、疲劳等消极情绪和长效改善,进而提高情绪智力[7,32]。在室内环境中增加与自然的接触频率能够使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抑制交感神经活动,皮肤电导率水平下降[33-35],降低血压、心率脉搏频率,提高心理稳定性。视觉注意机制相关的脑电波数值也会因视野内绿色覆盖的程度增加而增加[36],从而使积极情绪状态的感知能力显著提高,减少负向情绪。最终起到预防高血压、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4.1.2 缓解精神压力

600MW级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后的运行成效分析……………………………………………………… 常非(11-131)

越来越多的研究将植物与缓解精神压力和消除疲劳联系起来,观看室内植物和窗外植物能够让被试者快速地从压力状态中缓解,对精神疲劳的缓解具有积极作用[6,9,37-38]。人们在室内的精神状态与日常接触室内植物和自然窗景的时间呈正相关,随着接触自然频率和绿视率面积占比增加、每日绿视时间越长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能够有效地缓解精神压力与疲劳,患精神疾病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39-40]。其影响路径主要是通过植物所提供的丰富感官刺激体验影响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唤醒副交感神经系统和舒缓交感神经系统,降低唾液皮质醇的含量以及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41-42],纾解生理压力,使新陈代谢处于平静缓和状态[43]。

4.2 室内外植物对行为认知的影响机制

4.2.1 提高认知能力

定向注意力是一种认知资源,是支持学习、工作和社会互动所必需自我调节功能[44],接触室内外自然只需要消耗非定向注意力,可以恢复定向注意力[45]。增加绿色视野能提高注意力、缓解精神疲劳和视觉疲劳[46],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对人体的舒适度、创造力、瞬时记忆力、反应速度、准确度和注意力都很重要,进一步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47-49]。随着注视时间的增长,当再次投入工作时有利于更快速地进入高效率状态。相关研究表明,当能够直接看到绿色植物时,人的心理和情绪处于最佳状态,工作和学习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37,50]。雅各布(Jacob)等[49]研究发现,在写作课时将大学生分配到设计相同的两个教室中,一个是窗户面向自然环境的教室,另一个是窗户面向混凝土挡土墙的教室,结果表明,前者学生在评价课程时普遍更积极,期末成绩也更高。

4.2.2 改善环境感知

良好空间环境能够激发正向的空间感知并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环境感知能力。在有植物的室内环境中能够提高人们对生活、工作、学习、医疗环境的满意度[19-20,23,51-53]。环境中的自然程度、绿色程度、景观特征、景观偏好和有无窗景影响着人体热舒适度、幸福感指数、视觉美感和空间满意度[40,54-55]。在室内空间中增加自然元素是为员工的福祉和工作效率提供低成本、高收益的方法[4]。德拉维尼(Dravigne)等[23]在对各个年龄段和各种不同职业人员的调查中发现,人们更喜欢窗外和室内有绿植的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提升人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此外,一项相关研究的随机交叉实验表明,在有窗户的空间中热感觉明显更凉爽,被试者感到更加舒适[33]。

4.3 室内外植物对生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4.3.1 促进生理健康

室内外自然环境能够有效改善人体的生理健康状况和减少不适症状。经常注视绿色植物和增加绿视率面积能减少对眼睛的刺激并具有保护作用,有助于长时间使用电脑者缓解视觉疲劳,肩背疼痛状况[56-57]。同时国外学者开展了许多有关植物促进疾病康复和提高疼痛忍受能力的试验研究[58-59]。在医院环境中的植物可以作为外科患者的有效补充药物,具有治疗价值,患者的生理反应更积极,服用止痛药的次数减少,疼痛、焦虑和疲劳得到改善[19]。研究表明,室内外植物通过对注意力的控制特性会减少人对疼痛和疾病的关注,有关监狱犯人健康情况的调査发现,在窗外为绿色自然风景的牢房中犯人就医次数、头痛或消化不良的症状均少于居住在窗外为硬质墙体的犯人[60-61]。此外,在室内放置植物可鼓励人员进行室内或阳台园艺活动,增长低强度锻炼活动时间和频率,可以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数量和浓度,增加免疫抗体、血糖和脂联素含量,降低炎症性细胞因子含量,提升机体免疫功能[62],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炎症等起到有预防或缓解的功效,还可以有效改善手眼协调能力[63-65]。同时室内外植物能促使人们进行更长时间的室内园艺活动。

室内污染物种类繁多、污染源广,而室内空气状况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室内植物可以更直接地影响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通过植物的物理净化功能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室内颗粒物的沉积,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改善皮肤病和呼吸道疾病等传染病的传播[6,37,66]。常被用于评估人体主观感知的室内空气质量、热舒适度与病态建筑综合症(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67]等的缓解。通过室内通风和植物布置的联合应用,提升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实现人、自然、建筑三者的和谐统一[68]。相关研究表明室内植物和相关土壤微生物可用于降低室内污染物水平和有助于对抗SBS[69],这一定程度上是借助植物生物系统的净化功能,来达到去除和降解室内气体污染物从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使生理状况得到有效恢复[56,70]。

4.4 室内外植物对健康的影响差异

4.4.1 景观特征差异

室内环境通过引入绿植、盆景、插花和设置窗户的形式,以感官刺激调整身心健康。室内植物不仅仅在视觉上通过植物的色彩和形态来刺激人体感官,还可以通过嗅觉、触觉刺激人体感知。视觉上可以近距离观察室内植物的叶、花、果丰富的色彩特征,运用植物带来独特的视觉刺激可以营造出更加舒适的环境[7];嗅觉上植物的花香能够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花香含有芳香性有机化合物对人体有安定神经的作用,提高人体免疫力,同时花香还含有大量杀菌素,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71-72];触觉上若室内环境中有不同类型的植物,可触摸其不同部位达到感官刺激效果。还可以通过园艺活动与植物的生长建立联系,培育植物的过程也是创造性行为,通过解决各种问题,观赏、收获等过程改善情绪健康,增强自我满足感[73]。而窗外植物景观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从视觉角度进行评估,由于其物理隔离特征,人们更多是通过视觉感知绿色元素达到恢复效果,相关研究表明通过阳台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窗外自然和阳光,恢复效果比通过窗户接触自然更好[13]。其次窗外植物景观具有丰富的植物层次结构、植物大小组团和复杂的自然环境。

4.4.2 感知方式差异

室内植物分为单体植物和组合植物。单体植物丰富度不高,但易于识别。组合植物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各要素的大小、形态、肌理对人的视觉影响都是相异的。室内植物对人体健康效益的影响更侧重于植物本身的特性,可以被近距离观察,通过不同位置和姿态,来营造特别的视觉观感。室内植物操作简易,对环境条件要求低,并且种类丰富,不同植物在色彩、质感、气味上给人的感受差异大,对于不同的需求有很好的适应性和调整性,利用植物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效果也较为显著。而窗外植物有丰富的植物群落结构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健康效益的影响更侧重于植物群落的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同时还有与天空、水体、建筑和道路等其他景观元素的交互影响。其次窗外植物需营造视觉可达性路径条件难度大和环境条件限制大。

5 研究评述与展望

5.1 技术方法趋向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量表设计和自我健康评价等主观实验方法和传统的生物检测反馈仪器外,可穿戴智能技术的兴起使人们能够利用GPS定位与可穿戴生物传感器相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与生理测量相结合等数据采集方式对感知进行连续动态测量[34],目前主要应用于特定群体和样本量较少的研究设计,未来会成为健康效应实验类研究的主流技术方法,特别是便携式脑电设备被更多应用于对压力和效率的识别[36,74]。在刺激材料方面早期使用真实场景作为实验条件会引入许多混杂的干扰因素,难以实现对实验变量的绝对控制,因此逐渐转向采用传统的幻灯片和视频观看方式,而后随着高清显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沉浸式体验质量增高,能同时将积极的视觉、听觉内容传递给被试者,在综合感官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提供了虚拟的健康疗愈环境,也可以更好地控制实验变量[75-77]。此外,近年来涌现的互动媒体界面,在减缓精神压力方面也证实了其积极作用[78],相比于传统单一、静态视觉内容,交互媒体界面所能提供的视觉内容丰富可变并可实现动态变化。

5.2 研究主题发生转移

早期室内外植物相关研究主要是探讨室内植物的生理过程对环境的改善作用。随着人们对植物与环境及人体健康之间的理解以及相互影响效用,研究主题已从单纯关注舒适度和生理健康,逐渐转向对身心健康的全面研究。开始将室内植物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多,随之拓展到室内外植物交互的健康效益研究[79],从住宅、办公室、医院等建筑的窗景角度探讨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其次,亲自然理论也逐渐成为指导室内外自然设计的热点理论,在室内环境中通过亲自然的设计成为人与自然的纽带[80]。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重视触觉、味觉、听觉等非视觉媒介为主的恢复性环境研究,以及非视觉媒介与视觉媒介交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81]。此外,在最新的研究中,室内植物和窗景的特征对室内空间特征的感知影响,室内植物与日光的组合效益、窗景的开放性和自然性对空间和亮度感知的影响以及最终对室内空间满意度的影响成为新的研究方向[82-83]。

5.3 研究展望

鉴于当前研究从室内视角探究室内植物和窗外植物对健康影响的关注较少以及存在的不足。建议未来室内外植物对健康效应影响研究着重关注以下内容。

(1)拓宽研究群体结构。关注老年人、儿童、未成年人和孕妇群体。老年人群体由于退休带来的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交网络的减少、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状态的衰退乃至生理机能的下降,生理不适感和生活质量趋于降低。儿童群体因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等多方面因素造成情绪不稳定、适应环境能力差、心灵空虚和压力纾解能力弱导致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未成年和孕妇群体同样有一系列的身心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保护。

(2)拓展室内空间的多样性研究。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的室内外植物与健康的相关性分析是在特定的室内空间进行,主要围绕医疗空间、教学空间和办公空间展开,少有对室内外交互关系进行健康效益研究。未来可进一步探讨其他室内空间,如居住空间、商业空间、餐饮空间等,同时重视室内与室外绿色空间的连续性。

(3)拓展室内外植物类别和特征研究。室内自然大部分是对盆栽植物的研究,需进一步研究攀附式、悬垂式、壁挂式等室内立体绿化方式;室外自然分类情况较为单一,主要将窗景分为绿色空间和城市空间窗景之间简单的二分比较研究,还应深入研究室内外植物的类型和特征对健康效应的影响。

(4)探讨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研究。大多研究主要探讨单一环境因素对人体身心健康的独立影响,且主要集中在通过视觉感知来获取对身心健康的效益,然而环境中对使用者造成影响的因素较为复杂。未来应积极探索室内因素和室内外交互因素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各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且与使用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和变化趋势。还需进一步探讨多感官交互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

(5)构建多模态数据融合模型分析室内外植物对身心健康效益影响。目前已有的室内外植物对健康的影响研究中的数据分析均采用单源数据分析方法,单一数据源难以实现数据信息的交叉印证和相互补偿,从而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度。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采用多源数据融合计算方法,对实验的生理数据、心理数据和行为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来判断室内外植物对人体的健康影响程度,从而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率。

5.4 结论

本文总结了室内外植物对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健康效益,主要体现在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提升注意力和创造力、加速康复、增加耐受力和改善空气质量等多个方面,窗景绿视率较高或室内有绿色植物的环境对身心健康均能产生可持续性的积极影响。同时室内外植物及其相关效益的研究也带来新的启示。从景观设计角度而言,未来在测算绿地服务距离时,可以从窗景视角将绿地的可视化范围纳入考量,其次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布局提供新的依据,应考虑绿地对周边环境的视觉呼应,明确绿色景观与人群视线的通透关系;从建筑设计角度而言,可以通过对建筑外部软景观的设置和景观框架的打造,如采用攀援型绿植为主的垂直绿化模式来丰富建筑立面,组织相应房间与周边绿化环境之间的视线对位关系;从室内设计角度而言,考虑室内空间中亲生物环境的营造,室内绿化的数量、植物类型与姿态和开窗大小等。特别是在人群密集区域,如居住区、办公区、商业区和医疗服务区,周边环境设计和室内绿化设计应充分考虑与使用者的绿色可视性,以保证人群使用空间能够充分地获得亲自然环境。

此外,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室内外植物景观通过视觉感知所带来的一系列健康效益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内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增加以及当代人生活习惯的改变,更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室内外植物景观的设置,从新的角度探讨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相互渗透,对现代健康人居环境的营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景观植物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哦,不怕,不怕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将植物穿身上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