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洗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出血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
2023-10-18徐青青陈世宣计静林初勇朱斌
徐青青,陈世宣,计静,林初勇,朱斌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浙江 温州 352000
脑出血为一种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多因脑血管动脉硬化、高血压及高血糖等因素所致,临床具有致残率、致死率高等特点[1]。痉挛性偏瘫是脑出血恢复期常见后遗症,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痉挛,对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产生较大的影响[2]。因此,采取有效缓解痉挛状态的措施是临床治疗脑出血后痉挛性偏瘫的重点。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以对症治疗配合康复训练为主。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利用肌电生物反馈仪采集人体肌电信号作为反馈信息,通过生物反馈原理来达到治疗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的目的,但临床发现单纯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短期内难以达到满意效果。中药熏洗治疗本病疗效突出[3]。本研究以中药熏洗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出血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观察其对偏瘫及痉挛程度、表面肌电图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满足《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4]中脑出血后痉挛性偏瘫的诊断标准。发病较急;存在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共济失调及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部分患者伴有昏迷、呕吐及头痛症状;经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确诊;处于恢复期。
1.2 辨证标准符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5]中风痰瘀阻证中风的辨证标准。主症:半身不遂,感觉消失或减退,口舌歪斜,失语或言语謇涩。次症:痰多而黏,头晕目眩,肢体麻木不仁。舌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
1.3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及辨证标准;年龄≥40 岁;恢复期患者,病程1~6 个月;Ashworth 分级≥1 级;下肢Brunnstrom 分级在Ⅱ级或以上;生命体征稳定,可配合治疗者;患者及其家属知晓并配合完成本研究。
1.4 排除标准处于脑出血急性期;非脑出血所致的痉挛性偏瘫;既往有神经肌肉病、关节畸形、脊髓损伤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运动功能障碍;合并其他脏器原发性疾病;有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
1.5 一般资料选取2018 年1 月—2021 年12 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76 例脑出血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15 例;年龄40~75 岁,平均(60.82±12.50)岁;病程1~6 个月,平均(3.05±1.01)个月;偏瘫部位:左侧20 例,右侧18 例;合并症:高血压17 例,糖尿病10 例,冠心病9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7 例;年龄40~78 岁,平均(62.05±11.46)岁;病程1~5 个月,平均(2.96±0.82)个月;偏瘫部位:左侧22 例,右侧16 例;合并症:高血压19 例,糖尿病8 例,冠心病11 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组住院治疗期间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降血压、降血糖、降脂、营养神经及并发症等治疗。
2.1 对照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使用生物刺激反馈仪(南京伟思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进行康复训练,取患者坐位或卧位,将3 个反馈电极分别放置于患侧上肢伸肘肌群、腕背伸肌群及下肢踝背屈肌群。治疗模式根据患者情况而定,肌力<2 级者经皮电刺激模式,肌力≥2 级者采取正反馈模式,训练过程中叮嘱患者尽可能用力伸张收缩,根据语音提示完成指定动作。每次20 min,每天1 次,每周6 次。共治疗4 周。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治疗。熏洗中药处方:鸡血藤30 g,当归、黄芪、红花、制川乌、葱白、伸筋草各20 g,吴茱萸、石菖蒲、全蝎(先煎)、半夏(先煎)、白僵蚕各15 g,远志12 g,甘草10 g,海蛤粉5 g。随症加减:疼痛甚者加桂枝、葛根各15 g;手麻者加羌活10 g;风寒痹阻者加独活、防风各15 g。将药物装入纱布袋后用清水浸泡1 h,大火煎煮沸腾后用文火煎30 min,取药液1 500 mL 倒入熏洗桶内,水温根据患者耐受程度控制在45~53 ℃后,将患肢放于熏洗架上,并将大浴巾覆盖于患肢上,每次20 min。待完成熏蒸后将患肢放于熏洗桶内进行洗浴,水温控制在38~42 ℃,每次10 min。完成熏洗后,更换衣服,静卧休息30 min,每天1 次,每周5 次,共治疗4 周。注意事项:熏洗前应检查患者皮肤是否出现破损、溃疡等情况;掌握药液温度,避免皮肤烫伤;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情况并询问患者感觉,避免出现不适感。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治疗4 周后,根据2 组痉挛症状程度及NIHSS 评分评价临床疗效。②Brunnstrom 分级。治疗前后评估2 组偏瘫运动功能改善程度。Ⅰ级:上下肢、手均无任何运动,肌肉呈弛缓状态,不可随意运动;Ⅱ级:下肢可共同运动,有联合反应,随意运动极少;Ⅲ级:可随意共同运动,上肢可协同运动,手仅可抓握,站立和坐位时下肢踝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有协同性屈曲;Ⅳ级:可出现分离运动,前臂可前后旋转,手能小范围伸展,坐位时下肢可后伸和踝背屈;Ⅴ级:肌张力逐渐恢复,上肢可独立协同运动,手指可同时伸展,站位时可先伸膝后伸髋,踝背屈;Ⅵ级:运动能力接近正常。③痉挛症状程度。治疗前后评估2 组痉挛症状改善程度。0 级:肌张力无增高现象;Ⅰ级:肌张力稍增高;Ⅰ+级:肌张力轻度增高;Ⅱ级:肌张力增高,关节活动受限>50%;Ⅲ级:肌张力严重增高,难以被动活动;Ⅳ级:受累部位不能随意运动,呈挛缩状态。④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2 组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量化分级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将主症(半身不遂,感觉消失或减退,口舌歪斜,失语或言语謇涩)按严重程度分别计0、2、4、6 分,次症(痰多而黏,头晕目眩,肢体麻木不仁)按严重程度分别计0、1、2、3 分,总分33 分,分值越高则症状越严重。⑤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前后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2 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该量表总分0~42 分,分值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7]。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 指数(BI)[8]量表评估2 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量表共10 项内容,包括进食、穿衣、大小便及洗澡等,每项10 分,满分100 分。≤40 分为大部分或完全依赖他人;41~60 分为部分依赖他人;≥61 分为生活自理。⑦表面肌电指标。治疗前后采用MyMove-EOW 表面肌电分析系统对2 组患侧下肢股直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测量和计算,包括肌肉最大收缩力(MVC)、肌电积分值(iEMG)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
3.2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Z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拟定。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NIHSS 评分降低≥90%,痉挛症状程度分级为0 级或Ⅰ级;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46%≤NIHSS 评分降低<90%,痉挛症状程度分级下降2 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18%≤NIHSS 评分降低<46%,痉挛症状程度分级下降1 级;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NIHSS 评分降低<18%或增加,痉挛症状程度分级无变化。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2 2 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89.47%,高于对照组68.42%(P<0.05)。
表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 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 分级比较见表2。治疗前,2 组Brunnstrom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Brunnstrom 分级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2 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 分级比较 例
4.4 2 组治疗前后痉挛症状程度比较见表3。治疗前,2 组痉挛症状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痉挛症状程度均减轻(P<0.05),且观察组轻于对照组(P<0.05)。
4.5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 评分、BI评分比较见表4。治疗前,2 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 评分、BI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 组BI 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 评分、BI 评分比较()分
表4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 评分、BI 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4.6 2 组治疗前后股直肌、股二头肌RMS、MVC、iEMG 比较见表5。治疗前,2 组股直肌、股二头肌RMS、MVC、iEMG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股直肌、股二头肌RMS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 组股直肌、股二头肌MVC、iEMG 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5 2 组治疗前后股直肌、股二头肌RMS、MVC、iEMG 比较()
表5 2 组治疗前后股直肌、股二头肌RMS、MVC、iEMG 比较()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5 讨论
脑出血后肌痉挛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肌张力的过度升高可造成肢体偏瘫后的关节挛缩、疼痛等现象,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故有效控制肌痉挛对提高脑出血康复效果至关重要[9]。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疗技术在脑出血后恢复期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肌电生物反馈为一种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已成为临床治疗偏瘫痉挛的常用手段。该技术作用机制为将电极放置于肌肉皮肤表面,建立反馈通路于人体外部,收集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并将肌电信号经传感器转为可视听信号并向患者反馈,使患者了解自身肌肉和运动情况。同时,该疗法可有效结合心理、生理将肌肉信号转化为听觉或视觉,向患者反馈电刺激信号,对神经功能恢复、缓解痉挛、纠正姿势运动异常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积极效果[10]。但单一使用该疗法疗程较长,短期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脑出血后痉挛性偏瘫归属于中医学筋痹、经筋范畴。病机在于风、痰、瘀,多因中风后阳气受损,痰瘀阻络,脑络闭阻,难以调和阴阳气血,血不荣筋,气不养络,筋膜失于濡养则出现经脉拘急、关节挛缩。故治疗应遵循熄风化痰、活血通络的原则。本研究所用熏洗方为近年来针对脑出血后痉挛性偏瘫风痰瘀阻证自拟的活血化痰通络方,有活血化瘀、熄风化痰、舒筋通络的功效。方中当归补血活血,既能补血,又能行血;黄芪益气扶正、行滞通痹;二者配伍为方中君药,有益气补血、活血化瘀作用,可用于治疗血滞不通、血虚不荣等证。石菖蒲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半夏燥湿化痰、辛散温通,远志可化痰、安神益智,全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白僵蚕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上述诸药配伍为方中臣药,有活血通络、熄风化痰作用。制川乌温经止痛,吴茱萸温中止痛,红花活血散瘀、通络止痛,海蛤粉祛风除湿,葱白散寒通阳,鸡血藤通经活络,伸筋草舒筋活络,上述诸药配伍为方中佐药,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柔筋散结、温经散寒作用。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同时根据患者兼症随症加减,可进一步缓解临床症状。诸药配伍,有熄风化痰、活血散瘀、散寒除湿、舒筋通络止痛之功,可有效缓解脑出血后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中药熏洗为中医外治疗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疗法基于中医理论,通过借助热力和药力的双重作用,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并作用于机体达到治疗目的[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Brunnstrom 分级、痉挛症状程度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中药熏洗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出血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与单独使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可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在减轻肢体偏瘫、痉挛程度及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方面效果突出,进而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RMS 可反映肌肉活动时运动单位激活数量及同步化程度,MVC 为肌肉最大收缩功能的量化指标,iEMG 用于对肌肉在单位时间内的收缩特性进行实时监测,其与肌肉收缩功能呈正相关[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股直肌、股二头肌RMS 低于对照组,MVC、iEMG 高于对照组。提示中药熏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出血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对表面肌电图有改善作用,进而使患者痉挛状态得到改善。分析原因可能在于,中药熏洗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使不同的神经冲动传入大脑,对大脑相应功能区抑制与兴奋状态具有调节作用,从而对患肢的运动能力及肌张力起到改善效果。
综上分析,中药熏洗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出血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疗效确切,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偏瘫及痉挛程度,缓解患者症状体征,改善表面肌电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