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

2023-10-18李泓瑾

关键词:形成过程科学内涵高质量发展

摘 要:全面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纵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经历了从酝酿、产生到丰富发展一系列的演进。高质量发展要从多维度阐释,它既是经济“质”“量”并进的发展,也是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的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高水平平衡的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文明三者共赢的发展,各维度内部有其相应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相关概念;形成过程;科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9-0019-06

如何理解、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而助推并早日实现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给出了明确答案,即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据此,要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原则,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概念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哲学的语境中,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也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本质上,发展是一个不断寻求报酬递增机制的过程。”{2}在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中,发展是社会全面的进步,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进步,人的素质提高与德智体能全面提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既包含经济本身的发展水平,还涉及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总而言之,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3}的发展。因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是指,我国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遵循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原则,推动经济朝着更高水平、增长更加稳定、结构更为协调、方式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和人民幸福安康最终目的而进行的一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演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论述经历了一个由酝酿到形成、由成熟走向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科学内涵也被不断丰富和发展。高质量发展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为逻辑起点,并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经济的指引和把握以及中国经济的具体实际中逐渐具象化。

(一)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是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改革开放让中国驶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经过30余年的高速增长,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在此期间中国经济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靠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的。在经济总量剧烈扩张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速逐渐放缓,2012年以后,国内生产总值由过去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逐步下降到每年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长期持续稳定的中高速增长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也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对我国经济发展态势作出的重大理论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期间深刻剖析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问题。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必将面临和解决的问题,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4}强调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应控制在符合客观条件的合理范围内。在一年后的中央经济工作會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5}具体来说,中国经济合理的增长速度应当“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6}因此,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高质量发展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中应运而生。基于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进行了具体描述:“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7}因此,中国经济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个方面呈现出新特点。此后,在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新常态的特点进行阐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结构调整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与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8}这种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本质上就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最初阐释。

(二)高质量发展的正式提出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要求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转型与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9}这是我国在厘清经济“高速增长”问题后,首次正式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党的十九大以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正式取代了“高速增长”,解决了中国经济究竟向何处去的问题,开启了我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更深层次上,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将高质量发展概括为“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10}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能够很好地体现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宗旨,是党的初心使命在经济建设中的最好体现。第二,以创新为动力,强调的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动力引擎发生了转换,把科技创新放在了极高的位置。第三,以协调为特点,强调的是经济结构的问题,包括区域结构、行业和产业结构、供需结构等各方面的结构优化。第四,以绿色为底色,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延展,强调了高水平保护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五,以开放为路径,在充分发掘内需潜力的基础上,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在“双循环”中畅通起来。第六,以共享为目的,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为之奋斗和不懈追求的目标,因此,我国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幸福安康。

(三)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延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高质量发展被提升到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其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11}由此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发展领域、空间范围、时间范围三个方面进行了延展。

首先,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要求。一方面,高质量发展追求的是全方位的、五位一体的、全面的发展,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没有跟上,就达不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表现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12}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还要在保障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全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此外,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的来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尤其体现在社会领域,比如人口、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其次,高质量发展是对各地区的共同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各异,各地区拥有的资源禀赋不同,各地区目前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第一,对发达地区来说,因为具有地缘优势或政策优势,可以率先达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第二,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高质量发展则意味着要改变以往的发展方式,摒弃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降低能耗,提高效益,将本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型经济模式,实现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益,走出适合本地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最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需要长期遵循的重要要求。第一,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进入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建立、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都决定了我国必须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第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高质量发展具有“长期生发性”的特征。{13}从长期发展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接下来的较长时期我国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同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宏伟目标的蓝图已经展开,而高质量发展正是完成这两项历史使命要走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发展道路任重道远,因此在未来的较长时期内,高质量发展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的主题。

三、高质量发展的多维阐释

(一)高质量发展是“质”和“量”相协调的发展

从发展的要求来看,高质量发展的“质”和“量”应当协调一致。高质量发展内在包含着“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其中,“量”不仅是指经济总量,还包括影响经济总量增长的速度、效率、规模等因素;“质”也不仅限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隐含着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结构、方式、动力等因素。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质”与“量”的协同并进,二者不可偏废。

首先,经济发展必须以“量”作为物质基础,同时为“质”的提升提供保证。第一,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总量,是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大论断确立的基础。根据追赶周期理论,追赶型经济体现在某一阶段经历一段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属于典型的后发追赶型国家,因为具有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一段高速增长的追赶阶段,也正是这一时期的高速增长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量”的基础,进而在增速回落为中高速阶段后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第二,保持“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才能在未来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量”的增长仍需保持在一定的区间内。因为中国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远景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一个硬性指标。2022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7万美元,与中等发达国家的2.4万美元仍有一定差距,因此保证一定“量”的增速仍然十分必要。第三,稳定而强大的经济总量是高质量发展的可靠支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会随之产生对经济发展的新的要求。现阶段我国高质量发展对“量”的要求是基于现有的生产力水平而提出的,生产力水平越发展,对“量”的需求也越大。因此,不难看出,“质”的提升必须以“量”为基础,否则高质量发展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提“质”是增“量”的动力和源泉。第一,要以“质”的稳步提升补足经济发展的短板和弱项。中国经济朝着质量效益型道路深入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好前期因速度追赶而遗留下的发展不足,包括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而要想解决好这一系列的问题只能通过不断改革,否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受阻。第二,要以“质”的稳步提升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期。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提升经济发展的“质”就是实现中国经济“腾笼换鸟”的制胜法宝。第三,以“质”的稳步提升助推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依赖土地、资本、人口等生产要素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支撑中国经济这个“大个子”继续高效率发展。面对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不争事实,我国必须转向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高质量发展,而科技创新则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走出发展瓶颈的重要引擎。

最后,夯实“量”的基础才能使“质”的腾飞成为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14}第一,“质量第一”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高质量发展首先强调“质”的大幅度提升,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再以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而是更加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此,要处理好发展的平衡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三個方面之间的关系。第二,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运行效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高质量发展必须是“质”和“量”的共同提升与进步,依托“质”的提升转换增长动力促进经济增长效率的有效提升,进而助推“量”实现更高水平的增长。第三,数量上的优势最终要转化为质量上的优势。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度过了改革开放后近40年的“追赶型”增长时期,具备了相当大规模的数量优势。现在转向“内涵型”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经济发展开始转向主动作为阶段。在经历过追赶阶段后具备了主动调整发展速度、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发展结构的能力,能够通过主动调整发展方式将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

高质量发展是质量和数量相统一的发展,“质和量是任何事物不可剥离的两重属性”,{15}片面强调质量或者数量的发展都不是高质量的发展。只有通过“质”的有效提升带动和引领“量”的合理增长,并通过“量”的合理增长支撑“质”的有效提升,最终实现高水平的“质”“量”并进的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是宏观中观微观多层级的发展

从发展的主体来看,高质量发展是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在微观层面则是指企业、产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在中观层面体现为区域、产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宏观层面体现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所以,高质量发展是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应当同步跟进。

首先,在宏观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16}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广泛,形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3+2+1”六大区域战略,对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因此,就需要加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以助力宏观层面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其次,在中观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17}因此,行业和产业的转型发展就成为我国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必然要求。据此,务必要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来提高经济的质量、效益与核心竞争力。

最后,在微观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企业要践行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18}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创新力、竞争力是高质量发展在微观层面的要求。因为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总之,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更好发挥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行业发展的中坚作用、企业发展的基础作用,只有各层级的主体共同作用、相互促进,才能形成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高质量发展是供给和需求并进的发展

从发展的路径上看,高质量发展是供给和需求并进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经济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9}由此点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和走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现实依据。党中央提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即在供给方面解决好我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在需求方面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总量性问题。在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促进中实现高水平的动态平衡,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首先,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0}第一,供需失衡关键问题出在供给侧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但与此同时,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和服务也没有跟上,“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无效的产品供给,只有保证了质量的产品才构成有效供给”。{21}因此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供给不到位的问题,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二,要重点解决好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在内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以助推高质量发展。

其次,高质量发展也重视需求侧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22}高质量发展强调需求侧管理,第一,高质量发展要解决“需求外溢”的问题。人民群众并非没有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是因为当前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供需的不对等导致消费需求向外溢出。而高质量发展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供给,将消费需求吸引回来。第二,需求侧管理要求激活广大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受当前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减弱,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并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来促进国内消费潜力的释放。

最后,高质量发展最终要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23}根据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可以看出:第一,供给和需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必须同时考虑,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生产和消费是同时发生的,而我國之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就是因为存在滞后性,致使产品积压或不足,最后导致人民消费需求无法满足,国民经济运行不畅或处于低水平循环;第二,供给和需求要保持动态平衡,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供需平衡不仅体现在供给量和需求量在数量关系上的动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达到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平衡,最终在供需平衡方面实现质的提升。

高质量发展就是要通过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难点、堵点,在供给和需求并进中实现我国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发展。

(四)高质量发展是生产生活生态共生的发展

从发展的目标来看,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的发展。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一个经济要求,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已经由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了社会和生态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因此,除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还要在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方面实现更好的发展。

首先,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24}第一,高质量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回归发展的本源”,{25}实现最大多数人的社会效用最大化,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高品质生活。第二,人民满意度是高质量发展的“度量衡”。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从人民群众的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两个角度来衡量高品质生活的实现程度,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文化产品,还要考虑人民群众在客观获得基础上所产生的主观获得感。

其次,高质量发展要保护好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在继承传统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同时,还强调对生产力的保护。{26}第一,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是化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要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有序发展。高水平保护既要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要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有序发展,高水平保护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第三,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同频共振,保护为了发展,发展需要保护,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最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协同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27}第一,从经济与民生角度看,高质量发展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正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有效途径。第二,站在经济与生态的角度看,高质量发展要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因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就来自绿色发展。第三,就民生与生态的关系看,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高质量发展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供给,进而不断加快绿色发展步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

高质量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个方面协同共进的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起点上,高水平保护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高质量发展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紧密相连,要以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来推动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早日实现。因此,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密切关联,必须统筹推进、缺一不可。

——————————

注 释: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

{2}高培勇,袁富华,胡怀国,等.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治理[J].经济研究,2020(04):4-19.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113.

{4}习近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2-12-17(001).

{5}习近平.稳中求进 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3 -12-14(001).

{6}习近平.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N].人民日报,2013-04-26(001).

{7}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N].人民日报,2014-11-10(002).

{8}习近平.主动适应新常态 奋力开创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4-12-12(001).

{9}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

{10}{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8,238.

{11}{27}習近平.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N].人民日报,2021-03-08(001).

{12}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105-113.

{13}许广月,薛栋.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生发性与特色优势[J].西部论坛,2023(01):14-28.

{14}习近平.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N].人民日报,2017-12-21(001).

{15}胡鞍钢,谢宜泽,任皓.高质量发展:历史、逻辑与战略布局[J].行政管理改革,2019(01):19-27.

{1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

{17}习近平.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N].人民日报,2023-03-06(001).

{18}习近平.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03-07(001).

{19}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0}习近平.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 推动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N].人民日报,2017-01-23(001).

{21}白暴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协调统一的系统发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16):12-17+91.

{23}习近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N].人民日报,2023-02-02(001).

{24}习近平.完善覆盖全民的社會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21-02-28(001).

{25}刘鹤.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11-24(006).

{26}洪银兴.以创新的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J].经济研究,2016(04):4-13.

(责任编辑 曹彩霞)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LI Hong-ji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primary task of building China into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ooking at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t has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evolution from brewing, producing to rich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hould be interpreted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it i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economy, but also 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levels of macro, meso and micro. It is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demand-side management at a high level of balance, is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re are corresponding dialectical relations within each dimension.

Key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lated Concepts; Formation Proces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收稿日期:2023-05-11

作者简介:李泓瑾(1998-),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形成过程科学内涵高质量发展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柳田国男民俗学形成过程的研究
论职业中学立体几何中的过程性教学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
“美丽宁波”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