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历史类专词双译研究

2023-10-18兰海婷李诗雨李文艳刘慧娟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词语词汇

兰海婷 李诗雨 李文艳 刘慧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引言

2022年,党中央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做出了战略部署,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对中华文化专词双译这一概念认识不足、理解不够透彻,因此研究与推广历史文化专词翻译刻不容缓,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扬光大。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华文化专词逐渐引起中华文化爱好者与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该类词汇的含义、出处、价值观以及翻译的严谨性更被视为是否具有参考意义、是否能正确满足当前学习需要的先决条件。然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词库种类丰富,所以本文将主要聚焦于历史文化专词的视角,较之文艺及哲学类词更能凸显文化厚度以及文化深度,更能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有关本文的研究,大多是以中国特色词汇命名进行研究,“中华文化专词”这一概念很少被提及。中国特色词汇是指那些源于中国的、特有的、包含民族特色的词语,并且具有一定时代特征、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和中国特色;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全面,包含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等相关领域,且反映了时代的特征[2]。对于中国特色词汇的分类方式不尽相同,根据内容不同,中国特色词汇大致可以分为五类:政治类词汇、经济类词汇、科技类词汇、文体娱乐词类汇和社会现象类词汇。然而就翻译方法和策略来说,都是较为传统的翻译法,如音译、仿译、意译、归化、异化等方法,并且根据读者类别的不同,翻译方法的选择也不同。

中华文化专词是将中国特色词汇的概念进行缩小,聚焦于中国文化这一方面,浅分为历史类、艺术类、哲学类。本研究将把重点放在对历史文化类词的双译上。在全球化脚步日益加快的今天,中国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也唤起了世界各国对认识与探究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关注与好奇,因此,借助中华文化双译,来实现文化鸿沟的跨越以及文化沟通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因为中华文化专词的特殊性专有性和翻译的复杂性会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突破文化的障碍,运用合适的翻译方法来达到词语的本真意义。中华文化专词翻译的困难性体现在要弥补文化空缺,并且汉语文化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3],所以只对词语进行简单的翻译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探究词语背后隐含的中国故事或者中国价值观,以及在怎样的场景下使用,如此才算是实现了中华文化双译的转化过程。加之我国特色词语很少有直接对应的英文表达,由此可知中国特色词汇有两个特征:一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具有极强的语言独有性,并且显有直接对应的英文词语[4]。这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专词的特征,所以将独有性极强的中华文化专词的翻译进行规范化、精细化、大众化也是本文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5]。由此,本研究将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多模态翻译理论等多种研究方法来解读中华文化专词,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文化自信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通过对中华文化历史类专词双译的研究,一方面,在理论上可以进一步探讨生态翻译学理论、多模态翻译理论等对具有特定意义的历史类词语的翻译技巧与方法,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提供方法借鉴,促进中华故事外语化;另一方面,激发新时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承担起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历史责任,从而提升新时代新征程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传播效能,提高中国文化的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6]。

三、研究方法与实践理论

本文将采用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三维转换法对译本进行分析,并运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文本的传播效果进行实践与总结分析,力求达到客观准确的效果。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集多门学科于一体的翻译理论,是在2001年由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提出的,是对翻译理论的一次创新。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该理论日臻成熟、完善,并被频繁运用于各类文本翻译中,因此,该理论又是实践的、发展的。胡庚申教授认为,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7]。这便要求译者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等多个角度全面地考虑译本的“生态性”,从而尽力做到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最终达到所要求的“适者生存”与“强者长存”。三维转换法在研究过程中实践是如在语言层面,研究者选择的历史类词语多涉及文言文,因此翻译时将其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文化层面研究者将翻译与历史典故相结合,使其更加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最后在交际层面,研究者在翻译时不用特指的人称而用虚指人称使其实用性、适用性更加广泛。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出版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提出了5W理论,“5W”分别为: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说)和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该理论已经在传播学的各个方面得到运用和普及,并得到了一致的认同。本研究借助5W模式,将研究成果置于自媒体传播媒介之中,对其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完成实践效果的检验。

四、主要观点及结论

本文选词标准如下:一是所选词汇为中华文化历史类词,这类词语数量庞大,更能反映中华文化历史之核心与本质;二是历史类词语中蕴涵着大量中国故事;三是这类词语有利于讲好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无论是对中国人民还是对全世界人民仍然具有现实的积极的借鉴意义。

鉴于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化分析法有利于中文学习者及外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历史类词语的具体内涵,因此,本文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类词语为例,并采用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三维转换法对词语进行具体分析。

(一)语言维

生态翻译体现在语言维度上便是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语言的组织、措辞的选择等方面的进行合理的考量。中西方语言各有其特点,例如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中文多为简单句而英文多为复合长句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表达差异使得翻译时对文化维的考虑显得尤为重要。

例1:悬梁刺股。

译文:Tie one’s hair on the house beam and jab one’s side with an awl to keep oneself from falling asleep.

“悬梁刺股”是“头悬梁,锥刺股”的略语,源于《三字经》。指将在房梁上将头发悬起并用锥子来扎大腿以保持清醒,比喻读书学习之刻苦。此处中文通过省略“头”“锥”二字达到对仗和简洁的效果,而英文则为了表意清晰将“头”“锥”二者还原,并用连词“and”将“悬梁”与“刺股”之意连接起来使之具有完整的逻辑关系,体现其句式结构之严谨。

(二)文化维

文化维度的适应选择,便是关注双方文化内涵,既要保留源语文化精髓,又要保证译入方的正确理解。将双方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述考虑在翻译过程中,便是达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8]。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因此,要努力找到双方之间的平衡点,实现文化维度的平衡。

例2:世外桃源。

译文:Land of idyllic beauty.

意指人们向往的美好世界或理想社会。在中国文化中,“桃源”作为一个意象,充分传达出理想主义者对于美好世界的憧憬,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没有相对应的意象,因此,译者选取了西方文化中较著名的表达理想主义的诗人里尔克作为承载理想的意象,可充分表达出该词的文化精髓[9]。

(三)交际维

所谓交际维转换,即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兼顾准确性和可理解性的原则来传递源语所要表达的交际意图。

例3:华山再高,顶有过路。

译文: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 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

译员通过意译的方式将译文翻译为“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 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译文中“always”是一个表示肯定意义的程度副词,显示了誓将登顶的坚定决心。中国古诗词本身比较难理解,译员词语运用得十分恰当准确,可见其文化底蕴深厚,真正满足了翻译“信、达、雅”的要求。

同时,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研究者选取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历史类专词进行翻译整理并制成一份专词清单,然后通过新型主流大众媒体的传播方式(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及口口相传、文章转发等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传播和大力宣传,最终根据前后对比调查问卷结果得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专词双译历史类词汇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比对分析两次调研结果显示,在调查对象并不了解中华文化专词双译的情况下,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是17%的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专词双译概念以及内容有一定的思考与了解,然而经过在各大主流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之后,可以得出有51.72%的大学生对研究内容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也就是说通过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进行对研究成果的评估是具有一定效度的。并且,研究者同时也调研了各高校大学生对于该项研究的支持程度,93.11%的人对于该项研究的表达出赞成以及非常赞成的态度,这对研究者进一步开展中华文化专词翻译研究的工作起到基础性推动作用。

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本文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用中华文化专词双译为途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向世界介绍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词语词汇
容易混淆的词语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找词语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词语欣赏
一枚词语一门静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