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绘画视觉性的嬗变
——从视觉静观至多感沉浸
2023-10-18崔同同
崔同同
(启明大学,首尔 02504)
在新媒体时代一切图像、文字、视频影像等内容都可以借助各种电子媒介以数字化的形式被任意组合,并进行实时传播。人们视觉接收已然不再是纯粹的视觉性体验,新媒体的发展使图像信息由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改变了观众的审美,提高了观众的地位。绘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运用各种新媒介,通过现实空间的扩展和博赛空间体验来重新构建视觉元素,从而使绘画的视觉性、表现形式由视觉静观发展到多感沉浸。
一、视觉性:绘画转变之缘
视觉是指从生物学观点出发,眼睛所具有的视觉感知能力,是肉眼观察的首要感觉;视觉性是指感性判断,为深层次的知觉状态。当视觉进入艺术领域时,视觉不再是单纯的眼睛看到的事物,而是通过感觉器官可以看到的直观形象。这种形象通过大脑传递到观众的内心,通过观众个人的选择和感情获得的各种体验就是我们想要探索的视觉性。哈尔·福斯特认为“视觉暗指所见景象为物理运作,视觉性暗指其为社会事实。”视觉对应着自然物质、客观的,视觉性对应着思想文化、主观的,两者不同但并非对立关系。而不同的视觉元素即图像的媒介,构成不同的视觉语言。视觉语言的丰富与变化,直接影响了视觉性知觉状态。乔纳森·克拉里曾预言,新的技术媒介将为观看者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
从一开始的画布到初创期的胶卷照片,到光学摄影,再到电子屏幕,每个时代所承载的图像媒介的不同,所产成的视觉特征也是不同的,从而改变了其视觉性,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视觉文化。在新媒体的技术支持下信息逐渐影像化,电视、电影的动态图像与音频的结合发展,形成了以视觉为主的多感融合的新形态,重新构建了视觉感知方式。这种视觉感知方式添加与融合了除视觉以外的听觉、触觉、味觉等,打破了传统绘画视觉中心主义设定的视觉纯粹性的幻想,打破了原有的界限明晰的框架和学术界限。并最终在这个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新媒体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多维度的视觉性。
二、从静观到沉浸的绘画—虚拟与现实的陶醉
(一)进入现实空间绘画
文艺复兴时期之后绘画开始运用线性远近法制造视觉上的三维的空间效果,是在二维平面制作的幻影空间。其实绘画涉及空间不仅如此,首先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独立空间,保证视觉效果的完整性。其次观众会在一个合适的距离观看作品,这个距离也是绘画占有的空间。这种空间的占有在画的周围形成一个“场”。20世纪以后新媒体带来的视觉转变促使现代绘画突破了以往的视觉构成,越来越多的画家有意识的营造空间的场,向现实空间和体验领域移动,以此来创造新的视觉模式、增加观众的感官体验。
1912年,毕加索利用金属和剪纸制作了《吉他》,以合乎逻辑但异端的方式,将立体派平面从平面长方形背景的界限中解放出来。像这样,立体主义画家以一种革命性的新方式融合多种物体和材料,最终以《吉他》等完全脱离平面画面的作品来发掘实际的物性、探究事物的本质。这些作品似乎实现了立体主义绘画的空间化。这直接导致了绘画走向一种“构造”和“体验”,而不是“绘画”的绘画。向物体媒介和现实空间延伸的绘画。
在这种趋势下,艺术家开始拒绝先行植入的绘画形式语言的控制,并开始自由的探索材料的不可预知性,随意的创作作品,演发了欧洲不定形艺术。比如布拉姆·博加特,通过用一种颜料厚涂“建造”的过程,将手势与物质融合在一起。以有节奏的绘画笔触积累大量颜料的色彩,并将手势脚本嵌入到这种画得很厚、凝固的表面,记录在画布上被推、画或拉的身体活动,仿佛使观众们亲身体验了绘画过程。
同一时期大西洋的另一边,波洛克也不约而同的运用颜料与手势或动作进行抽象表现。不同的是他一般将大尺寸的画布要么放在地板上,要么靠墙放置,而不是固定在画架上,然后自由滴洒颜料,从而形成了滴画作品。他的滴画延伸到了画布之外的物理边缘,即绘画与地板或墙壁接触的环境。从而创造出一种所有环境都被包围的体验,这些作品占据画廊的整个空间,使观众融入其中,增加了观众的沉浸感。
而杜尚在纽约展出的现成品《小便池》直接推动了新的非视觉艺术的发展,这超出了所谓的视网膜绘画。非视网膜指的是思想与概念,现成品为绘画提供了一种新的概念呈现方法。因此,当在工作室绘画技法退出绘画时,以思想和哲学形式出现的观念主义从另一端进入,开启了某种概念性的绘画。众多艺术家重新开始对传统定义的绘画进行挑战与超越。像劳森伯格创造了将现成品与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结合起来的混合艺术。他通过这种形式将三维现实空间整合到了画面之间,从而使幻影空间与现实空间同时存在于作品之中。将通俗、现成的图像和物品引进艺术,创造了一种处于生活和艺术之间的绘画艺术,拉近了绘画与大众的距离,并进一步延伸了绘画的媒介与现实空间的体验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新表现主义为起点的平面绘画短暂复兴之后,一些画家们又开始放弃他们的绘画技法工艺,转而开始探索对“对象/媒介”的实践,从而创造了一种克劳斯所说的后媒介状态,继续探索绘画的外延空间。这些对于媒介的探索运用被称为装置艺术,在这里各种物体媒介彻底的逃离了画框,融入并共享了雕塑的空间属性,场得到了极致的扩充。装置艺术被理解为整个展示空间,在这个环境中,整个展览空间都被物品媒体占据,需要观众激活他们的导航和解释技能。就好像人们进入到了架上绘画的幻影空间,可以毫无视觉死角的去欣赏艺术作品。更确切的说,绘画中的幻影空间通过实际物体在现实空间中实现。正如格林伯格所说“绘画越来越拒绝画架,渴望墙壁。”对墙的渴望可以理解为是对周围外延空间关注。
克莱尔·毕晓普指出装置艺术这个词运用的并不恰当,“在一个既定空间中,几乎任何物品的排列现在都可以被称为装置艺术……它已成为引起人们对其舞台注意的一种通俗描述,因此它几乎完全没有意义。”从事装置艺术的艺术家前身大多都是画家,也基本上是建立在绘画的形象与物体之间碰撞扩张的基础之上,因此装置艺术仍然受绘画扩张因素的影响,并加深了绘画向现实空间多感官体验领域的发展。就如毕晓普所说“许多艺术家转向装置艺术,正是因为他们希望将视觉体验扩展到二维之外,并为其提供更生动的替代品。”用装置艺术这个名词将源头的绘画与多种模式的探索分开是不恰当的。装置艺术和现成品一样,都是在对绘画的质疑中、绘画的对立面中建立的。就像克劳斯提出的后媒介状态,是在对立面中扩展延伸绘画领域,一种处于扩展领域和扩展状态的绘画。例如杰西卡·斯托克霍尔德的作品模糊了绘画、雕塑和环境之间的界限,将绘画中的色彩与空间搬到了现实空间,使观赏者能被绘画氛围空间所包围,更直观的感知与体验艺术理念的传达。绘画的展示地点和方式不断突破,与实体空间的联系愈加紧密。画家们对场的营造使得绘画开始走出画布占据现实空间,并把实体空间作为作品本身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向博赛空间探索的绘画
20世纪后半叶在绘画继续向现实空间探索的同时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数字化正快速成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人类文明从线性的单向思考进入了复杂多元的思考向度,网络成为人与外界接触沟通的新媒体,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快速便捷的获取各种信息。“虚拟的网络世界打破了以人为中心的时空界限,使人类从现实的时间、空间与物质性中获得解放。使计算机空间成为下一个世纪文明现象的新向度、新知识体系。”计算机的出现为画家们提供了向这种无形的非物质博赛空间探索的可能性。
计算机与绘画联姻可以追溯到本·F·拉波斯基1952年完成的电脑艺术作品《电子抽象》。伴随着后期电脑绘画软件的发展,更多画家们开始从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和图像处理工作。例如安迪·沃霍尔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打造了《黛比·哈利》的数字形象。艺术家不断地尝试利用数字技术创作各种虚拟图像,通过后期对影像的加入使让欣赏者穿梭于虚拟与现实之间,为观众呈现集视、听、触为一体的交互式虚拟环境。形成了新的感官体验,打破了传统认知。多种数字媒体的普及使被信息化包围的日常生活和虚拟现实成为可能。艺术从再现真实转变成创造真实。
尼葛洛庞帝1997年在《数字化生存》表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艺术表现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尼葛洛庞帝对数字社会的想象和预测正逐渐变为现实,目前新媒体数字已经超越影像化,正向数字装置的交互性和智能化发展。绘画也跟着技术革命带来的媒介而变化。
(三)绘画沉浸感的延续与扩张
奥列弗·格劳在《虚拟艺术》的书中提到“沉浸是指精神的全神贯注、从一种精神状态到另一种精神状态发展、变化和过渡的过程。其特点是减少与展示物体的审视距离,而增加对当前事物的情感投入。”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沉浸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偏重感觉。在沉浸史上,想要给人感觉自己在虚构空间里的实验,是数千年来图形文化一直努力研究的主题。因此把观众放在非现实空间的装置,并不是随着电脑虚拟现实技术的发明而首次出现的。格劳认为这种沉浸式的艺术探索持续了几千年,始于绘画。“绘画是与图像紧密相关的最古老的学科……虚拟现实是人类和图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追溯到古典时期,今天它又一次出现在虚拟艺术的沉浸策略之中”。他将庞贝米斯特里别墅的壁画、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和1789年巴克的全景绘画、莫奈睡莲、全息电影与20世纪的电子虚拟技术联系到了一起。认为“有高度沉浸感的虚拟现实技术正是在绘画文化的基础上诞生的,它不仅是一门单纯的技术,而且是西方传统绘画技法的延伸和扩展。”
在电脑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这种沉浸式的体验的过程,通过某种介质“欺骗”人们的感官,让人认为虚拟的就是真实的,刷新以往的真实体验。从技术角度看,首先在视觉上,大多采用全景或半包围的视域方法;在听觉上,则往往采用音响播放、现场音制作等方法;在嗅觉上,采用真实呈现、化学模拟和电信号刺激等手法;在触觉上,则采用真实物模拟和触感等手段模拟真实的运动感。
例如2021年的8月多伦多举办《Beyond Monet》的沉浸式展览,运用投影技术将莫奈的作品再现在观众面前。当莫奈的艺术作品在他们眼前栩栩如生时,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成为每一笔画的一部分。当莫奈作品的投影旋转时,观众可以与画作融为一体,将空间转变为他一生作品的空灵表现。他的艺术作品通过音乐、声音效果和场景设计扩展到框架画布之外,唤醒感官并营造出迷人的氛围。
三、结语
新媒体的数字化技术和媒介的空前发展重新塑造了人的感观,单一的物质性的传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感性需求,绘画欣赏的形式虽然不像本雅明所说的是触觉的,但朝着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多维度与综合化方向发展。在以视觉输出为主的数字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视觉阶段,正日益成为多种媒体和多种感官时期。多种媒体的运用和感官的开发是为了进入新的沉浸式的感官世界,是为了使观念与情感之间的传达更容易产生共鸣。绘画需借助新技术和媒介,重新塑造了绘画的视觉性,扩展了绘画艺术的表现领域,实现了以往绘画艺术难以实现的美学追求和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