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三”歌唱教学:高内聚的文化认同路径探析
2023-10-18余卫琴
余卫琴
(萧山区劲松小学,浙江 杭州 311201)
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成长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被激发,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构建“用心雕琢细节夯实音乐基础,充分利用教材创新教学内容,融合课程资源用心用情互动”三大歌唱教学方法来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的教学环境。
一、“四”——夯实“乐理、音准、情感、表演”基础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简便、最普及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要用心雕琢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让学生得到识谱、音准、气息、情感、表演等方面的训练,从而更好的有效地进行歌唱教学。
(一)奠定乐理基础,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乐理基础的奠定必须建立在学生有目的地,自觉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充分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在奠定乐理基础时,既不能脱离音乐实践、音乐感受,作纯理论的、抽象的知识讲解;也不能在音乐实践中,忽视对多种音乐现象的分析、比较及理性的概括。
例:《火车开了》一课,由于授课班级的孩子节奏感比较弱,半拍越拍越快,二拍时值不够,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该教师并没有慌乱,而是很有经验地临时增加节奏练习,先让小朋友慢慢跟拍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的节奏,还一边在黑板上写出节奏,一边形象地告诉孩子们,半拍下边有个滑板所以速度相对快,一拍是自己走所以刚刚好,二拍身后拖着东西,所以得很慢地走。然后用钢琴带领学生练习节奏,拍打身体的不同部位来表现节奏、速度、力度。该教师合理利用音乐与身体运动相结合,以动为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节奏能力。如此一来,小朋友们轻松准确地完成了节奏,后边的歌唱教学和律动环节也表现得非常好。
(二)奠定音准基础,做到听觉和视唱的有效融合
在音乐教学中,从歌唱着手,以教会学生唱准、唱稳音高为目的,对学生做一系列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能自主地把握音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听觉是培养学生对旋律的一种想象认识能力。只有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将听觉和视唱自然融于歌曲富有情趣的学习体验之中,才是学生奠定音准基础的有效途径。
例:歌曲《云》,是一首抒情的三拍子歌曲,要求学生能用自然的气息支撑,轻柔地演唱。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发声练习,展示云的不同画面,唱“呜……”,用想象的方法:闭上眼睛,感觉自己变成云,身体越来越轻,往天上飘去……学生在情境中练声。月光下的云,轻柔的“呜”声;阳光下的云,明亮、流畅的“啦”声;带着小雨的云,短促,有弹力的“哒”声。然后,我弹奏歌曲旋律,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边听边模仿云在天空中漂浮的律动。接下来,全体学生用轻声模唱的方法,学唱歌谱,用“呜”“啦”“哒”随琴歌唱,再唱歌谱。并且随时启发学生气息与音高位置的结合,用手势提示云朵越飘越高,利用示范,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音准问题。这样的歌曲学唱和发声练习,都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饶有趣味地参与其中,避免枯燥的技术训练。不仅做到了听觉和视唱的不断提升,还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音准能力。
(三)奠定情感基础,做到情绪和情感的不断提升
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性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道“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在音乐歌唱教学中,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们普遍地存在于一切审美活动之中。“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不要单纯地歌唱。
例:《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事性的抒情歌曲,七段歌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讨论、设计每一段的速度、力度和情绪来进行不同处理。用中速、中强、叙述的口吻演唱歌曲的第一段。用稍快,紧张的情绪演唱表现当时情况危急的第三段。用中速、较强、无限悲愤的情绪唱出王二小遇难的第五段。而最后的两段歌词则用慢速、中强和强的力度演唱,表现了人们对王二小的歌颂与深切的怀念之情。准确、深刻地用歌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做到了情绪和情感的不断提升。
(四)奠定表演基础,做到规范化和可接受性的不断统一
音乐表演规范化指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将音乐教材中所包含的基本特点以表演的形式,准确无误的传授给学生。可接受性则要求我们讲究教学艺术,教学歌唱教学中的表演以歌为主、动为次,在教学中做到动静交替,动作不宜过大,以不影响歌唱为限度,将重点放在歌曲的艺术处理上,做到规范化和可接受性的统一。
例:《新疆是个好地方》一课,老师配合歌曲教学生学习简单典型的新疆舞动作,还时常纠正学生的动作,力求做到规范化。运用舞蹈律动来体验新疆的基本节奏,从而解决歌曲节奏的难点。通过这课,让我们知道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特点,考虑可接受性,巧妙设计表演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歌词,抓住歌曲节奏,以形象生动、节奏鲜明的舞蹈动作进行演唱,使歌唱更富有情感的表达性。
二、“三”——“图、谱、词”内容创新
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的重组、调整与选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现行教材有部分内容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已经不适应儿童的音乐审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音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因此,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课程观,充分利用教材创新教学内容、满足孩子歌唱需要。
(一)巧用教材的图
教材的图是歌唱教学的资源,也是歌唱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载体。有一次,我在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的教学单元时,意外的发现,学生经常专注于课本的画面,妙趣横生的画面,使学生兴趣大增。可见,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能帮助学生既快又好地学唱新歌,为成功的歌唱教学奠定基础。
例:学唱《郊游》,我在多媒体上出示小朋友一起郊游的生动画面,发现他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能告诉老师,你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啊?”学生纷纷回答:“因为看到画面上小朋友在登山、给树浇水、他们的脸上都在笑……”于是积极地引导:“这些小朋友手拉着手,唱着愉快的歌,一同去郊游呢!他们看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大家想一起加入他们的队伍吗?”学生异常地兴奋,播放歌曲时,学生听得很投入,加上画面的配合,很快地学会了歌词。由此可见,从图形中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音乐的情趣和神奇魅力。
(二)妙用教材的谱
识谱教学是表现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小学音乐课堂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可塑性强的特点,巧妙利用教材中的乐谱,确定音乐教学中识谱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进行识谱教学。
例:一年级《闪烁的小星》,学生随教师演奏的《小星星变奏曲》进教室,学生不由地哼起主旋律。“谁能告诉老师,刚刚这段音乐你听到了什么?”生纷纷回答,由此揭示曲名。师:“《小星星变奏曲》是一首世界名曲,主旋律就是《闪烁的小星》,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为它配上了十二段可爱又富有魅力的变奏,使小星星变得更加调皮和生动。我们比比看,谁又快又好地唱会歌谱?”识谱教学进行了一遍,学生就频频举手:“我会了!”因为有了变奏曲的铺垫,学生唱歌谱的情绪高涨。
(三)活用教材的词
在歌唱教学中,歌词的理解和学习尤为重要。歌词为演唱提供音乐形象,丰富学生的想象, 往往短短的几句就能勾勒出一副生动的画面;同时,歌词为歌曲提供音乐故事,调动学生的学唱兴趣。因此,音乐教学就是要活用教材的词,充分发挥中国文字魅力,让歌词更深入,歌唱更有效。
例:《我是少年阿凡提》一课,歌曲赞美了阿凡提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行为,跳跃的旋律和诙谐的歌词很受学生喜欢,课堂拓展部分,我准备要求学生以此排音乐小品。在401班上课时,多媒体出示另两个班级的现场排练情况和排练结果,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悄悄耳语。看完后,鲁同学说:“老师,我觉得402班的排练不够认真,还笑场。”孔同学说:“老师,我们把歌词运用到自己编的公益广告里,行吗?”有了前两个班级的对比,该班同学的排练效果明显提高。少了笑场,多了认真;少了凌乱,多了有序;少了模式,多了创新。
三、“三”——融合“流行音歌曲、本土歌手、乡土音乐”元素
音乐课堂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地是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融合内外课程资源,开展乡土音乐教育。如何将课外课程资源融入课内教材内容,以此调动学生歌唱的兴趣,满足学生歌唱的需求,这是我们所要思考和行动起来的目标。在实践中,我重点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融入流行歌曲的“广”
在常态的音乐歌唱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流行歌曲,掌握它的脉络,让流行歌曲成为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因势利导这本“教科书”,将它和我们的教学大纲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
例:我上《京韵》一课,其中有个教学目标是能够用京剧的风格韵味演唱《我是中国人》。学生进教室前我播放《唱脸谱》,学生随熟悉的音乐进教室,初步感受这课的音乐韵味与以往不同。下面给大家唱首《北京是故乡》,你们能分辨出是戏还是歌吗?老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学生认真地倾听。欣赏了两首京腔京韵的戏歌,开始我们今天的歌唱教学《我们都是中国人》。在课堂延伸环节,还给学生欣赏了《新贵妃醉酒》,学生看着画面,听着李玉刚时而男旦的“美妙女声”,时而铿锵浑厚的“男儿声”,情不自禁地发出了阵阵惊叹,还有模有样地模仿起来。戏歌用戏曲的音乐素材创作的歌曲,它是以戏曲这种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代流行因素结合的产物。歌中有戏,戏中有歌,很受学生的欢迎。
(二)推崇本土歌手的“强”
我区是音乐氛围浓郁的城市,经常举办一些面向全民的歌唱比赛,有少儿的,青年的等等,因此,我们也拥有了很多本土歌手,如:汤琪、来立峰、陈永丽等。甚至有萧山籍歌手闯入了全国级和市级的行列,如:吕薇、马雅囡等等,都是孩子有机会亲眼看到或者亲耳听到的本土歌手,介绍他们的歌曲、学唱他们的歌,孩子感到真实、可信可亲。
例:学唱《如今家乡山连山》时,学生总觉得二声部难,不想唱,情感也表现得不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谁能介绍一下你的家乡,有什么感到特自豪的人或事吗?多媒体出示图片,我激情地说:那大家知道吗?只要我们怀揣着心中的梦想,努力奋进,从每节音乐课做起,认真用心歌唱,说不准在座的同学中,以后还能出现一名或者更多的歌唱家呢!学生开心地相互对看,接下来,我们可以完整地演唱一下《如今家乡山连山》吗?“能……”通过对本土歌手的介绍,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三)凸显乡土音乐的“美”
《艺术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地方和社会文化资源,发掘其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加强文化自信。
例:在上《茉莉花》一单元中,让学生充分了解了我国各个地方,不同韵味的《茉莉花》。江苏《茉莉花》属于民间歌曲小调中的时调,其曲调大多具有委婉抒情的风格;东北《茉莉花》风趣幽默、衬词很有特点,旋律起伏大;河北《茉莉花》语言朴实,更趋于普通话,旋律高亢。我国还包括山西、山西、四川等省市流传着《茉莉花》的民歌。这首《茉莉花》早在18—19世纪享誉全世界。乡土音乐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我们要合理利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地方文艺形式,感受地方艺术的魅力,感受乡土音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