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农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化建构
2023-10-17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431)
0 引言
高职专业设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是提高其服务能力重要的途径。我国的职教改革,一直想从学习双元制中寻求突破,但长期形成的职业院校专业与企业需求差异,导致院校的人才和经验积累缓慢,改革与政策变通周期长。现在多数研究认为,课程“模块化”是校企合作下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框架。课程模块化需要花费双方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应将注意力放在合作专业的核心课上[1]。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的定位是服务龙江粮食生产安全,服务北大荒“三大一航母”战略,因此学院的农机专业以服务大农业为出发点,结合与农机制造、农机销售、农机应用的各类校企合作关系,构建具有通用性、推广性的模块化课程,培养基层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1 校企合作下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专业设定的依据是该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高低,实行校企合作是最好的体现形式。因此专业课程的建设,一定要结合企业需求共同开发。首先根据课程体系的内涵,确定从课程观、课程科目、课程标准三个方面去研究企业与学校课程体系的融合关系、矛盾点分解。
校企合作的双方单位属性,会产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分配的矛盾。企业对学生学习培训成功的标志是技能优秀,培训机构的原则是在强化技能上投入时间,学校教育则是立德树人优先。融合后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课程思政,具体的适用内涵,需要教师团队精心设计,从理念上突出渗透教育,润物无声、水到渠成。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解决方案的设计,决定了学生对课堂知识认知的深度、情感延伸。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才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2]。教师软实力提升的紧迫感要远超其他事项或利益。
企业对教学科目设立上,只针对企业产品链设计,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建校定位服务大农业。整合后的课程体系,需要精简部分专业基础课,确保在整体教学学时不增加的条件下,提高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难度。融合过程,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在专项企业合作过程中,单人的研究领域形成科研与教学差异,通过企业培训部做技术培训、第三方进行方法培训,可以快速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能力。
完成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课程模块、项目任务等方式,融入学生素质体系。以讲义、新型教案、新型教材等多形式适配。打破高职教材编写的传统格局,在建立教材编写团队时,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重要参与主体,联合开发共同编写高职教材,实现教材内容的理论和实践兼备,保障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初步形成一系列的特色讲义教案。
企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学校培养目标则是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融合后的课程在教学质量上,要体现从技术资料、参考文献到理论简化、易学适用的课堂案例,增加必要的理论知识,实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拓宽学生知识层面,充分利用网络发展和信息化教学的条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完成从二元制到现代学徒制的丝滑衔接。
做好新理论指导下的农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方法的推广步骤和原则:根据市场发展变化,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就业导向,及时调整修订课程体系预期目标与课程体系结构功能;课程内容设定,与时俱进,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分析不同专业行业的区别,定好岗位群,做到有过渡、有取舍;课程实施方式,以“做中学和学中做”相结合,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在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根据生源特点,实事求是、因材施教。教材、教案、课件实现校本化,与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的实训条件一一对应;构建特色模块化核心课程,在有限的课时下,确保完整的知识体系;思政元素突出专业特色、职业素养,案例引出、润物无声。
2 核心课程模块化
课程模块化的构建,体现了现代学徒制下的技术技能认知逻辑。完成课程改革,既要有科学的流程、论证方法,又要有科学的检验结论。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作为表述案例。
2.1 拖拉机构造课程模块化设计
传统拖拉机构造课程按章节教学(图1),学生需要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学完,才能开始进行实验实训。可以理解为,不到最后时刻,就不能解开谜底。
图1 传统拖拉机构造课程逻辑结构图
根据“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理论[3],课题组重新构建模块化项目任务式教学逻辑(图2)。每做一个任务都是整体清晰、目标明确、一目了然,学生知道需要完成的任务、内容,理解目标任务[4-5]。企业以自己的高端产品为样板,直接分解出多个任务,虽然比传统的章节教学灵活高、实践性强、效果好,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因整机或原型机过于复杂,学生一次性学习内容过多,一个任务需要大量的学时进度,需要打乱原有的教学秩序,这种方案适合企业的以结果定绩效的环境,但在学校却很难对教师进行定量、定性确认绩效和学术监督[6-8]。
图2 重构拖拉机课程模块化逻辑结构图
依据学习的循序渐进特征,引进适用于周边农村作业的中小拖拉机为前段任务,将复杂的大型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确保每个小任务的完成时间,控制在90 min以内,符合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
2.2 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课程模块化设计
传统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课程按章节教学,以农业生产的耕种管灌收为顺序,课程设置忽略了学生课程的整体协调性。实际学生课程主题为机械类,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只有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会正确理解其用途。
企业只在自身经营产品的类别、型号上深挖技术,重维修。新技术、新规范为学生的市场化竞争带来了很大优势,但忽略了农业机械本质是服务农业生产,农业机械的应用要提高机械化的可靠性、安全性,也就是三分修理七分保养[9-10]。
重构“做中学”的任务模型(图3)。依据区域化生产特点,按种植作物品种的生产全程机械化为模块,由农艺为切入点,“耕种管灌收”为顺序,对单品的耕种管灌收开启教学,缩小了任务体量,减少了机械种类的一次性接触,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同时确保每个小任务的完成时间,控制在90 min以内,符合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
图3 重构农业机械课程模块化逻辑结构图
3 三教改革贯通模块化
课程设置要紧跟时代,面向就业岗位多样化需求,因材施教。专业培养面向农机生产、管理和服务等一线人员,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农机企业管理及农机装调、检验、销售与售后服务、操作与维修工作,并具备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1-12]。主要的就业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机制造企业,农机新产品开发、农机装配、农机产品测绘、农机网站建设等;农机流通企业,农机营销、农机补贴、农机售后服务等;农机作业站,农技推广、农机监理、农机调配等;农机合作社,农机保养技术管理、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农机作业质量监督等;农机专业化网站,市场调研、数据库管理等[13]。
课程改革的前提,要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是执行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能力。与课程改革相同步,还应加大教材建设力度。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农机专业教材建设落后,部分高水平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精力投入不足;有的课程选用大学本科教材,中职、高职都用一本讲义,差异全凭任课教师自己掌握,针对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教材缺乏;还有一些是临时决定采用的教材,使用过程中发现教材编写水平很低的现象仍然存在。
农机专业由于用教材使用量小,建设成本高,很多教师参与编写教材精力投入不足,更新速度慢,在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的指导下,还需要教学单位给予物质、政策支持。
4 结论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建设符合企业特征、特色、急需、好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解决技术技能同步的问题,即加强教师技术技能提高、教材内容先进;必须要确保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即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指导、教学方法改良;必须要符合学制素质教育的要求,即实施教师师傅共同培养引导、学生“做中学”快速融入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