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现圆沙古城

2023-10-17郭艳荣

大众考古 2023年6期
关键词:考古学家绿洲墓葬

文 图/郭艳荣

圆沙古城地理位置

《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河”即塔里木河,它历经沧桑,记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变迁,也见证了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城市的兴衰。圆沙古城是塔里木河上游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一座城址,掩埋在塔里木河上游支流克里雅河河畔。

揭开面纱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西方探险家探察盗掘了塔里木河流域的许多古代遗址。幸运的是,当时尚未命名的圆沙古城躲过了这场浩劫。1962 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勘测设计队在于田县大河沿乡北部、克里雅河古河床的东岸发现了该遗址。1994 年,几乎全被沙丘覆盖的遗址再次被中法联合考察队确认,给予其正式定名—圆沙古城。“圆沙”为意译,当地居民称这一带为“尤木拉克库木”。1996 年,中法考古学家对遗址周围的墓葬进行了复查,清理了一些风蚀暴露的古墓葬。2005、2008、2011 年,中法学者又组织了克里雅联合考察队对其进行调查。2018 年,和田地区文物局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机构对克里雅河下游地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期间还有其他学科研究者组织了对环境等方面的考察。随着各学科的不断汇集,圆沙古城的面纱悄然被揭开。

中法联合考察队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学者与法国科研中心315 研究所研究人员组成,1993 年就开始合作,于1994、1996 年开展野外考察,特别是1996 年还邀请了专门从事动物考古、城市考古的中法考古学者参加。考察队中方队长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伊弟利斯·阿不都,法方队长为法国科研中心315 研究所研究员亨利·保尔·法兰克福。

生存环境

古城位于克里雅河古河床东岸,依傍230 多米宽的古河床,南望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主峰乌什腾格山。古城所在的绿洲位于克里雅河中下游三角洲上,紧邻现代尾闾地区达里雅博依绿洲。地理学家认为古代这里的绿洲长满了柽柳、胡杨和芦苇,与今达里雅博依绿洲植被极其相似。考古学者在古城内发现大量动物骨骼,除了大宗的羊、牛、骆驼等家畜骨骼外,还有少量的猪、鹿、兔、鼠、鱼和鸟等的骨骼。古城的人口不会太少,在其周围700 米至12 千米范围内,已发现6 处古墓群。在古城东南14 千米处有喀拉墩古城;相距80 千米的北方也有墓地和青铜时代遗址。这些足见克里雅河流域绿洲当时的繁荣。如今城内外地表覆盖着厚厚的沙丘,仅有少量干枯的胡杨和柽柳矗立在城墙内部,漫天黄沙和游弋的沙丘带走了曾有的活力,留下一片坍塌的墙垣和风蚀的墓葬。

圆沙古城坍塌的墙垣

圆沙古城城墙断面

城垣结构

古城形制

受沙漠侵袭,黄沙覆盖了圆沙古城的大部分遗迹,十几米高的城墙仅剩一截,断断续续冒出头来,勾勒出城墙的走向。城内可以见到的 6 处建筑遗迹,都体现出塔克拉玛干沙漠建筑的独特建造方法。地表随处可见的陶器残片、石器、铜铁小饰件及料珠告诉我们古城曾经的繁华,成堆的动物骨骼则述说着圆沙先民的养殖业和饮食结构。

从高空俯瞰,古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四方形,在南墙中部和东墙北段各有一个城门。墙体大多不直,转角处的城垣大都不复存在。经实测,城垣南北最长330 米,东西最宽270 米,周长约995 米。残存的城垣长约743 米,暴露城垣的顶部宽度为3—4 米,高度一般为3—4 米,最高达11 米。以两排竖直的胡杨棍夹纵向层层铺柽柳枝为墙体骨架,外侧护坡用泥土块垒砌或胡杨枝、芦苇夹淤泥、畜粪块堆积构筑而成。

城门中的南门保存较完好,规模较大。门框和胡杨柱拼成的门板依然存在。

近些年,考古学家对城址进行了复原研究,从城墙和城门形制来推测,圆沙古城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功能。

考古学家对克里雅河古河床遗址群及遗物进行综合考察认为,圆沙古城在西汉之前就开始建设,延续使用至西汉宣帝时期,可能在东汉年间逐渐废弃。

古城的主人

古城的规模显示出圆沙古城所在的绿洲当时人口数量不容小觑。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这里可能是扜弥国故地,人口数量为3340 户,24040 人,兵3540 人。考古学家在古城附近发现了6 处墓地(编号为A、B、C、D、G、H 墓地),共20座墓葬。A 和B 在古城西北,相距约700米,C 在古城东北1 千米处,D 在古城西南40 米处,G、H 相对较远,分别在古城西北5.4 千米和古城以北12 千米处。这些古墓离古城较近,最远12 千米左右。1996 年,考古学家对这些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并认为这些墓葬的主人即是古城的居民。墓地A、B、C、D、G 的测年与古城基本一致,距今2140±100 年,树轮校正后为公元前387—公元56 年,即战国至东汉时期。墓地H 的墓主生活年代可能早于西汉,很可能在圆沙古城兴建之前就已经生活在这里。

考古学家对古城城门上采集的木炭和木头进行测年,由此确定圆沙古城的年代上限不晚于西汉时期。据文献记载,西汉时期这里存在一个扜弥国。从时间和地点上看,古城的主人就是扜弥人。

他们与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的人群有没有关系呢?考古学家将圆沙墓地随葬陶器与这些地区同时期墓葬发现的陶器对比,圆沙古城内采集的带流夹砂红陶罐的形制与和静察吾乎文化所出类似。数量较多的是夹砂灰陶和黑陶器,其中钵或盂的质地、形制与且末扎洪鲁克墓葬、温宿包孜东墓葬等的同类器物基本相似。从胡杨树棺墓、竖穴土坑树棺墓和木椁墓等的葬具,以及葬式来看,它们与且末扎滚鲁克墓地接近。另外,古DNA 学者采集并检测了部分墓葬遗骸,发现这些人与焉耆县察吾乎同时期墓葬的人群有最近的亲缘关系,与吐鲁番盆地的人群也有较近的关系。

他们如何生活

考古学家在古城和周围墓葬中发现了大量遗物,包括动植物遗存、陶器残片、石磨盘,以及城外的灌溉系统,这些为我们考察圆沙古城先民的生活提供了资料。

城内建筑大多就地取材,大型住宅和仓储窖穴采用木结构,窖穴中发现了麦、粟等谷物。这些粮食作物在塔里木盆地其他地方如塔里木河下游的奎玉克协海尔古城遗址也有发现。此外,还发现了用于加工粮食作物的大小不一的马鞍形石磨盘。特别是在城外西部发现的密集灌溉渠道,南北长达数公里,纵横交错,井然有序,叠压痕迹明显,组成了庞大的农业灌溉系统。这些都说明了粮食作物在当地种植的情况,也说明了当时农业的存在。

当然,前文提到的各种牲畜骨骼,有的在城内外采集,有的是发掘出土。动物考古学家鉴定后认为它们均是家畜,羊最多,其次是牛,再次是骆驼。据发掘者判断,牛是当时主要的畜力,是否适用于农田耕作则需要进一步研究。城内还出土了大量动物有机质遗物,如建筑遗迹中保留下来的牲畜粪便堆积,以及经过切割的动物角和肌腱、皮革制品、毛织物等。这些都充分说明生活在城中的先民已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动物副产品。2001 年,考古学家在圆沙古城附近发掘了一批保存很好的墓葬。墓主枕有皮枕,手戴手套,身穿皮袄、紧身上衣、长裤或者腰裙,足蹬皮靴,佩戴羽毛或者玻璃珠装饰,男性陪葬陶碗、铁刀、铁制箭镞或者磨刀石,女性随葬纺轮等日常器物。这些皮毛衣物和按性别配置的随葬品,既反映了圆沙先民对动物副产品的利用,又反映出他们在皮毛加工上的分工。

圆沙墓地出土彩色毛织物残片

当时生活在圆沙古城的先民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他们住在有坚固城垣的城郭中,在城的西侧耕种粮食作物,在城内圈养一些牲畜以便提供蛋白食物和皮毛副产品。城中的女性可能承担毛纺织等工作。

从地理环境来说,中华文明在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就是多元格局,除了代表南方水乡文化的长江文明、代表北方干旱地区的黄河文明和代表草原地区的游牧文明外,还存在代表极端干旱区域的绿洲文明。因其极端干旱的地理环境和极其丰富的地下水源造就了绿洲古代文明的复合性,即农业、畜牧业、采集渔猎等兼容并包的生业形态。圆沙古城及其附属墓葬的发现,是研究这一古代绿洲文明的最好例证。

猜你喜欢

考古学家绿洲墓葬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绿洲里的老先生
沙漠绿洲
墓葬中的女人
考古学家
考古学家是怎么知道地下有遗址的
留一片绿洲 此处肾好
心中有块美丽的绿洲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