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跑出重庆“加速度”
2023-10-17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编辑部
9月15日,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在江苏连云港隆重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欧班列开行以来,保持安全稳定畅通运行,开创了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搭建了沿线经贸合作新平台,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本次论坛有来自29 个国家和地区的500 余名代表出席,形成48 项合作成果。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中欧班列这支“钢铁驼队”。
笛声破空自渝始,大道向西贯欧亚。中欧班列从一开始就和重庆有着紧密的联系。2011 年3 月19 日,全国首条中欧班列线路在重庆应运而生,起点就在沙坪坝团结村中心站。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欧班列发展。2014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任德国政府副总理兼经济和能源部长加布里尔一起,见证了重庆中欧班列顺利抵达德国杜伊斯堡。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听说班列沿线国家实现一次报关查验、全线放行,他赞赏“挺好”。2023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增加国际航班,保障中欧班列稳定畅通。
2022年6月23日,重庆团结村中心站,中欧班列(重庆)第10000列纪念专列驶出。图/黄伟
经过10 余年运行,重庆中欧班列已开行约1.4万列,运输货值5000 亿元,形成“东南西北”多点扩散的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网络,49条成熟运营线路可辐射亚欧100余个节点城市。
重庆作为最早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近年来坚持以共建开放通道为牵引,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如今,这条大通道不断见证着重庆的开放发展进程,让重庆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从开放“末梢”到开放前沿
重庆身居西南腹地,不沿边、不靠海,没有地理区位优势,尤其是在开放物流通道建设上存在短板。此前,内陆货物出口,大多数企业会选择时效较慢的长江“黄金水道”,从上海通往世界各地,而在江河触及不到的地界,只能选择昂贵的空运。
奔向开放的快车道究竟在何方?
重庆从“向海而生”转向“陆海共生”。以铁路为载体,一路向西直达欧洲,重庆中欧班列应运而生。它比海运速度快,比空运成本低。
它的诞生,让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格局焕然一新。打通通道,要与沿线各国协商诸多事宜,包括通关调度、基础建设联通、程序流程制定等,难度可想而知。
但没有什么能够阻拦勇于爬坡上坎的重庆人。在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下,2010 年8 月,通过召开协调会,重庆首次建立了与德铁、TEL(德铁和俄铁的合资企业)等机构的联系。2010 年10 月,重庆中欧班列首次进行国内段试运行,并于次年1 月首次成功进行国际段试运行。
一系列的突破使重庆中欧班列加速发展,让重庆开拓物流大通道的步伐更加坚定。
率先向西,打造辐射亚欧全境的集散分拨节点,搭建起中欧中亚沟通新桥梁;顺势向东,开行直达浙江宁波的渝甬班列,向东连接出海口;纵深向南,通过多式联运方式,实现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运输衔接;绵延向北,开行直达俄罗斯莫斯科的“渝满俄”货运班列,深入开辟俄罗斯市场。
借助中欧班列,重庆不仅顺利通江达海,还实现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无缝衔接,将原本不靠海、不沿边的劣势,转为辐射东南西北的优势,曾经的开放“末梢”变身为开放前沿。
从无例可循到多个首创
作为中欧班列的开创者,重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重庆中欧班列机制保障、运输模式、技术应用等方面大胆创新,创下多个“全国首个”,为中欧班列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严寒造成的冬季停运,曾是困扰重庆中欧班列的一大问题。
开通之初,重庆中欧班列的货源以笔记本电脑等IT 产品为主。这类产品对低温敏感,存放温度不能低于零下20℃ 。但在班列经过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 。如果不能攻克在极寒环境下的运输问题,或将损失企业订单,班列运营也会随之出现“空窗期”。
当时,各方拿出3 种方案。第1 种是使用柴油发电机控温集装箱,但造价、运营费较高;第2 种是使用专用蓄热保温板,但占用集装箱的空间较大,装卸作业复杂;第3种则是通过自主创新,研发一款新产品。
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果断选择了第3种方案。2013 年,在各级部门支持下,渝新欧公司与多家高科技公司、高校及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经过近1年研究、试验,研发出一款新型保温集装箱。这种集装箱相当于在标准铁路保温集装箱内安装相变蓄热功能层,在极寒环境下,相变材料会释放储存的热量,调节箱内温度,保障IT 产品电子元件毫发无损。
不仅是技术革新,运行10 多年来,重庆中欧班列沿着创新轨道一路向前——
2014 年,在中国推动下,铁路合作组织(OSJD)召开政府层面会议,调整了国际铁路运邮规则,让更多“中国制造”以邮包形式进入欧洲“寻常百姓家”。
同年,中国西部内陆首个整车口岸——重庆整车进口口岸正式获批。自此,西部内陆开启整车进口历史新篇章。
2016年,重庆首批通过中欧班列从欧洲进口的药品运抵团结村中心站并完成清关,创造了全国首个通过铁路运输医药产品进口的通关案例,开辟了药品进口新模式。
2022年5月,重庆获国家批准成为首个可开展中欧班列进口运邮的城市……
种种创新之举,让重庆中欧班列的“带货”能力大为提升,实现企业专列向公共班列、货源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近年来,重庆中欧、中亚、中越、中老等国际班列相继稳定运行,货源品类由单一笔记本电脑产品拓展至超万种产品,有力维护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从“通道经济”到“产业经济”
2017年12月28日,重庆果园港,渝新欧(果园港)班列顺利发出,打通国际水铁联运“最后一公里”。图/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
今年上半年,重庆中欧班列进出口运输整车超4.2万辆,同比增长25.6倍,货值超70 亿元。不久前出炉的这组数据,让重庆各大车企振奋不已。
2022年10 月,首票以铁路运输方式申报的“重庆造”新能源汽车完成通关。这是重庆首次通过中欧班列运输出口新能源汽车。
身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基地,重庆正加速打造万亿元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助力新能源汽车“出海”,是推动产业集群建设的关键一环。
为此,重庆中欧班列形成集装箱托盘运输、集装箱车架运输、笼车运输等多种运输方案,通过提供物流供应链支撑,帮助一批批“重庆造”新能源汽车进军欧洲市场,极大增强了企业更快、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信心和底气。
以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为例,其汽车零部件是重庆中欧班列首趟回程班列的货源。企业负责人透露,目前,长安福特通过重庆中欧班列运输的货量,已占长安福特德国—重庆航线进口总箱量的近一半。
助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腾飞的同时,重庆还加速推进智能产业补链成群,持续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塑造智能产业新优势。
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3家大尺寸液晶面板巨头之一,也是全市平板显示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重庆中欧班列,公司的产品得以安全、高效地出口至海外市场,使得国际市场份额得到保障,国际竞争力有效提升。
通道只是载体,最终要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配套服务。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这是重庆对外开放的逻辑,也是重庆中欧班列一直践行的理念。
依托这条大通道,当下,重庆已逐步形成“品牌+代工+配套”产业集群,催生了汽车、医药、国际邮件中心等多个开放口岸,加速了跨境电商、药品进口等业态发展,累计推动引进外商投资超千亿美元,促进重庆实现由“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
《2022 年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8158.35亿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2%;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68 家,实际使用外资18.57 亿美元,“通道+经贸+产业”效能不断叠加释放。
从向西而行到辐射全球
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期间,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在会场内外引发热烈反响。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我们进一步推动中欧班列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方向发展指明了方向。”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太平说。
论坛期间,渝新欧公司收获颇丰——该公司与中新环通(重庆)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新加坡欧维斯集团、匈牙利GM T 公司四方共同签署了“中新匈牙利格纽港中欧班列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基地项目”,旨在更好地承接中欧班列和中欧陆海快线(中国—比雷埃夫斯—中东欧)未来发展需求,整合中新匈三方物流与金融资源,打造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海外第三方市场合作典范。
刘太平表示,公司将努力加快重庆中欧班列扩容提质步伐,积极探索新线路、打造集散枢纽、服务产业发展,拓展重庆中欧班列综合功能,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公司将聚焦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坚持“通道+经贸+产业”发展思路,推动通道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融合发展、一体驱动,赋能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
“我们坚持把开行中欧班列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逐趟制订精确开行计划、逐辆精选优质空车、优先开展技术作业。”重庆团结村车站站长周光亮表示。团结村车站所在的兴隆场车站将携手相关单位,加强与班列平台公司的沟通对接,在精准掌握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对路内各项服务提档升级,通过优质高效的中欧班列开行,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
位于两江新区的果园港已实现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贯通发运。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局(自贸办)局长郑航表示,两江新区将推动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加快数字信息平台建设,通过高起点推进开放通道建设、高水平提升开放载体能级、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高标准营造一流开放环境、高层次深化国际交往合作,强化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支撑,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