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技工院校公共体育课堂的理论建构与推进路径的研究

2023-10-17何平妮广西建筑材料工业技工学校

体育风尚 2023年17期
关键词:技工思政院校

何平妮 广西建筑材料工业技工学校

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开展思政教育中,其他课程也要与思政同向同行,彼此协同发展、互相促进。而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组成部分,负责为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任务,是培训技能人才、实施学制教育主阵地。因此,为实现技能强国,应当将技工院校引领作用发挥出来,将课程思政融入至技工院校公共体育课堂中,从而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一、课程思政融入技工院校公共体育课堂的理论建构

以技工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德树人教育理论、隐形思想政治教育为理论建构,在体育课堂中融入经典理论,进而挖掘课程思政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课程思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始终以人才培育为核心。社会进步与发展本质上是人的进步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提出:人的个性、人的素质、人的需求、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统称人的个性发展。社会发展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认识社会建设者、成果享受者[1]。马克思还提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是促进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则展现在自身素质的提高,与课程思政概念契合,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社会发展、成长诉求,也能发挥德育功能,优化学生素质,利用课堂主渠道,培育学生思想。

(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论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提出了“立德”这一词汇,为“树立德业之意”。《管子·权修》提出“树人”词汇,即“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自“立德”、“树人”提出后,经过时代变迁与岁月交替,为其赋予深刻教育内涵,成为了新时期对人们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华复兴思想教育的答案[2]。“立德树人”阐释了教育手段、目的、根本需求及任务,呈现出教育面临重要难题,为未来教育发展指明方向与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提出“立德树人”理念,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实践,也是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三)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麦克逊提出隐性教育。我国90 年代开始研究隐性教育,集中于思政学科范畴。以隐形思想为学生教育提供指引,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个性与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学校在各专业课中采取道德教育隐形渗透方式,能够达成育人目标[3]。而课程思政与隐性教育育人功能相契合,具有渗透性、潜引性特征,明确课程思政不在于强制学习,重点在于让学生哀伤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文化洗礼与熏陶,培养正确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融入技工院校公共体育课堂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

技工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中,制定教学目标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前提,应发挥目标导向性,为教师设置教学活动、任务提供指导。体育教师需创新教学方法、探索体育项目,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热情。但是,多数公共体育教学中,仅考虑课程大纲,对融入思政元素有所忽视,只能保证基本教育目标,未能深入挖掘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实现知识技能与思政元素的高效融合[4]。并且,人们对公共体育仍停留于强身健体目标层次,对体育教学关注度较低,认知较为片面,使得体育教师缺乏钻研动力,认为无安全事故、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出现“放羊”、“懒散”的情况。

(二)教学内容失衡

公共体育是锻炼学生身心的课程。但是,技工院校长期以来仅注重学生“身”发展,忽视“心”发展。公共体育教学中,应综合考虑体育技术、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等元素,鼓励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丰富精神内涵。而现有公共体育课堂,多以练习动作技能为主,教师更注重学生技能准确性,未能关注学生思想的引导,主要在于思想品德“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有效衡量,使其不愿关注。为此,公共体育课程中,教师要以文化和思想学习为主,深化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感受体育运动隐含的拼搏、团结精神,达到“育体”、“育人”效果。

(三)教学方法单一

公共体育融入思政元素作为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建立新的体育课程格局。但是,现有技工院校公共体育课堂中,由于教师认知不足,或是自身素质无法实现两者融合,存在体育课与思政内容互相独立情况。具体如下:一是体育教师采取理论讲解方式,为学生传递体育项目的思政内容,将无形思政教育变成现行教育,丧失了课程思政意义,导致学生降低体育课堂兴趣,形成抗拒心理,对体育教学效果造成影响[5]。二是教师将体育课程思政作为任务,教学存在形式化特征,“无中生有”、“空有其表”,模仿同类课程,缺少自主性,难以发挥课程思政效果,降低了学生课堂体验。

(四)文化氛围不足

在技工院校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将会出现文化氛围不浓厚情况,无法形成特色品牌。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对营造课程思政缺乏认知与重视性,不明确怎样打造课程思政氛围;忽视“软件”作用,校园广播、官方公众号、短视频账号、宣传栏对体育思政宣传较少;师生参与不足,建设课程思政缺乏感染力;个别学生对于体育精神存在误解,认为参与团体项目等同于培养集体意识,长跑等于培养坚韧意志等。

三、课程思政融入技工院校公共体育课堂的推进路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公共体育课程中,为融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应当以《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新纲”)的身体素质健康、运动技巧、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及适应社会这几方面为基础,根据学生需求,制定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教学目标应当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保证教学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为指导,做到价值引领和传授知识的同频共振。同时,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安全意识、宪法意识、认知能力为思政题材,促使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后,能够塑造良好品格,提高其道德思想,主动服务为人民、为国家,成为承担祖国复兴、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第二,教学目标设置应当根据体育课程不同特点、性质精准定位,要有侧重点,明确不同学科目标也有所不同。体育教师应当根据教学侧重点,添加或挖掘思政元素,确保学生体育技术学习中,也能温润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养[6]。例如,健美操、乒乓球、武术等个人运动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及素质;排球、篮球及足球等集体运动项目,重点培养学生间协作与合作能力。

第三,教学目标设置应当考虑技工院校、公共体育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展现出体育课堂风格,不仅要补充、完善有关体育课程目标的教育要素,也要体现立德树人任务,让学生获得思想洗礼。并且,教学目标还要根据学生兴趣、学习效果进行调整,结合时政热点,灵活开展教学活动,做到“目标满足需求”、“需求支持目标”,真正做到上好体育课。

(二)梳理教学内容

不同体育运动蕴含着不同思想元素,各有特色。在公共体育课堂中,自身承担德育功能,蕴含诸多思政元素,应当深入挖掘思政内涵,将其灵活运用,进而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锤炼其意志、完善其人格。一方面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融合过程,明确体育教学的价值引领,做好体育教学有关思政内容的梳理工作。体育思政元素包括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教育等。例如,学生学习武术知识,增强文化素养;遵守足球、篮球比赛规则,树立法制意识;弘扬女排事迹,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篮球竞争游戏,发展学生合作能力;体育时政热点,培养道德素养;健美操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正确进行人际交往。通过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调动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体育课堂。另一方面,不同的体育项目课程思政效果具有差异。体育不同项目需融入差异化课程思政内容,明确体育独特育人优势,根据项目情况,选择针对性的思政元素,育人效果事半功倍。并且,将思政元素贯穿课程始终,调动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热爱精神,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引领学生思想,合理利用思政开展育人工作。

(三)拓宽教学渠道

公共体育教师是课程思政“凿井人,”,应结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拓宽课程思政渠道,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1.根据常规课堂实施课程思政

公共体育教学中,通常师生处于相对活动状态,动态的环境下,需以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约束,使其了解不同项目制度要求及竞赛规则,自觉遵循项目动作规范,以免课堂混乱一片。例如,师生课堂之前是否互相问候、学生课中衣着打扮是否与运动要求相符、学生是否维护运动场地、学生课后能否根据要求归还运动器械等。以上行为规范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行为规范。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行为规范,可维护课堂秩序,养成学生上课不迟到、以常规为标准的行为习惯,还能影响学生课堂外的生活与学习,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2.根据体育实践实施课程思政

在公共体育实践教学中,可立足于项目要求,挖掘思政元素,进而以体育项目为载体,对学生情感、思想、行为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正如项群理论而言:以不同项目本质属性的异同点为主,将拥有相似训练要求、竞技特征项目进行研究比较,探索项目发展规律及共同点。其作为一种方法学,公共体育也要依托于项群理论,准确把握项目特征,提炼同类别项目的共性思政元素及属性差异,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可操作性与时效性,为实践教学提供指导方针。公共体育项群理论下思政元素分类见表1。

表1 公共体育项群理论下思政元素分类

不同项目项群划分不同,根据项目特征及思政元素,采取“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融合方式开展教学。例如,隐性教育是指讲解运动技术、战术配合、竞赛规则等,促使学生在比赛中体会团队精神,学会信任与互助;显性教育则以思政案例方式,介绍中国女足、女排等案例故事,让学生获得思政熏陶。

3.根据体育理论实施课程思政

体育理论课堂中,可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奥运健儿近路片、传统体育文化、早期体育发展、比赛案例等为载体,传播体育历史丰碑与精神文化。例如,体育田径教学中,以1932年刘长春的一个人参与奥林匹克,陈家全1965 年以10s 追平百米纪录,1985 年郑晨的10”28 打破亚洲百米纪录,2006 年刘翔12”88 打破110m 跨栏世界纪录,到苏炳添9”83 成为走进百米决赛的第一个黄种人,实现了体育精神传承,打破了传统体育思维。

(四)营造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作为技工院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舞台,应当打造良好校园环境,营造思政氛围。为此,公共体育可与校园环境融合,优化景观空间,例如,排球场可悬挂女排合照,附上女排精神,或是将田径路、体育馆打造为思政长廊,丰富校园文化。学生能够在相应校园空间内,均可看到以公共体育为主的课程思政标识设计,促使体育课程思政“入脑入心”。同时,还要融合课程思政与精神环境,建设严谨学风、友善人风、纯正校风,让学生受到感染,提高体育课程思政氛围。

四、结论

技工院校公共体育作为学生必修公共课程,不仅负责传授体育技能,也要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行为能力及意志品质。立足于课程思政视域,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推动公共体育与课程思政深入融合,实现协同育人,应当结合技工院校情况,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梳理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渠道、营造校园环境的方法,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实现公共体育教书育人、价值引领和传授知识的统一。

猜你喜欢

技工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技工到英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ZPSTUDIO TOOLS与意大利技工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拓展技工教育发展空间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研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