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防治措施
2023-10-17凌清标
凌清标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福建 莆田 351146)
养猪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然而,猪繁殖障碍综合征成为了制约养猪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该疾病涵盖了一系列影响猪只繁殖能力的病症,如发情异常、排卵障碍、受精或着床失败、胎儿死亡、分娩障碍等。病因多种多样,可能来自病原体感染、环境压力、营养缺乏以及遗传因素等。近年来,随着科研的深入,人们对猪繁殖障碍综合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其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然而,鉴于病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猪只个体差异的存在,诊断和防治仍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因此,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分析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防治策略,以期为养猪从业人员提供实践的参考。同时,我们期望本文能够引发更多的科研和实践探索,以期解决这一行业痛点问题,推动养猪业健康发展。
1 猪繁殖障碍病因分析
1.1 传染性因素
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传染性因素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多种微生物引起,其中包括:
1.1.1 病毒感染 多种病毒会导致猪繁殖障碍,如猪细小病毒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猪钩端螺旋体病、伪狂犬病病毒、猪蓝耳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疱疹病毒等。这些病毒感染后,可以导致猪只发情障碍、流产、死胎、弱仔猪、产病仔猪等现象[1]。
1.1.2 细菌感染 许多细菌,如布鲁氏菌、利斯特菌等也能导致猪繁殖障碍。如布鲁氏菌感染可以导致流产和死胎,利斯特菌感染可以引起母猪的早产和流产。
1.1.3 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如弓形虫和鞭虫等,也是猪繁殖障碍的重要因素。其中,弓形虫感染主要引发母猪的流产、死胎,而鞭虫感染则可能导致猪只的生长发育受阻,进而影响其繁殖能力。
1.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猪只的繁殖能力影响巨大,极度的寒冷或炎热都会对猪只的生理状态产生影响,影响其繁殖能力。例如,高温会导致猪只精子质量下降、排卵障碍等繁殖问题。同时,湿度过高或过低也可能引起猪只生理机能紊乱,从而影响繁殖。其次,良好的舍内卫生状况有助于猪只健康,如猪舍卫生不佳,容易滋生病菌,导致仔猪患有各种疾病,进而影响繁殖能力。而猪舍的光照、通风和噪声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猪只的繁殖状态。最后长期运输、频繁地转舍、分群、疫苗接种等都可能引起猪只应激反应。过度的应激会影响猪只的内分泌系统,进而干扰其正常的生殖功能,影响繁殖能力。
1.3 营养性繁殖障碍
营养性繁殖障碍主要表现在生猪日常饮食之中,包括:
1.3.1 能量营养 能量营养对猪只繁殖能力十分重要,能量摄入不足会影响母猪的体重、繁殖器官的发育,导致繁殖障碍。反之,能量过剩会引发肥胖,同样影响繁殖性能。
1.3.2 蛋白质营养 蛋白质是构成生命体所有组织和细胞必需的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会影响母猪的排卵能力、繁殖器官的发育以及胚胎的生长发育,从而导致繁殖障碍。
1.3.3 矿物质营养 一些矿物质对猪的繁殖功能起着关键作用。例如,钙和磷的平衡对母猪的骨骼健康和乳腺发育极为重要; 微量元素如硒、铜和锌等对猪只的繁殖能力和胎儿发育也有显著影响。
1.3.4 维生素营养 多种维生素对猪的繁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维生素A 对繁殖器官的健康发育和正常功能起关键作用,而维生素E 和硒的协同作用可以保护精子和胚胎免受氧化应激的损害。
1.4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导致母猪繁殖障碍通常是不可逆的,常见状况包括基因缺陷和遗传多样性和近亲繁殖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介绍。
1.4.1 基因缺陷 部分基因缺陷会直接导致繁殖障碍,这些缺陷会影响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功能,或影响生殖过程中的关键生理过程。例如,一些基因缺陷可能导致精子或卵子的质量问题,从而影响受精能力。此外,基因突变或缺陷也可能导致胚胎死亡、出生缺陷或者遗传性疾病,进一步影响猪只的繁殖能力。
1.4.2 遗传多样性和近亲繁殖 生产中常见的追求经济效益的增加,从而进行近亲繁殖,导致遗传多样性的缺乏,会影响猪只的繁殖能力。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不良的遗传特性在种群中累积,增加了出生缺陷和遗传疾病的风险,降低了种群的整体繁殖能力。这既包括在选择种猪时要考虑其遗传背景和生殖性能,也包括通过基因检测和分子标记等现代生物技术来进行遗传优化。
2 诊断方法
2.1 临床诊断
临床观察猪群的行为和外观是诊断的第一步,兽医师需要观察是否存在异常的繁殖行为(如发情异常、交配困难等)、体状变化(如体重下降、肌肉萎缩等)、疾病迹象(如下痢、呼吸困难、皮肤病变等) 及其他可能影响繁殖的因素(如营养不良、照明问题、温度波动等)。此外,注意观察仔猪的情况,如生长发育情况、出生缺陷等。通过记录种猪的繁殖历史(如配种次数、窝产量等)、流产记录、雏猪死亡率等。通过这些记录,兽医师可以评估繁殖障碍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病因。其次,临床中对表现异常的种猪进行临床检查,包括体温测量、生殖器官检查、粪便检查等。例如,通过检查生殖器官,兽医师可以发现可能的解剖结构异常、炎症、肿瘤等问题。最后观察母猪的发情行为,观察公猪的求偶和交配行为,以及观察繁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2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检测是猪繁殖障碍的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识别具体的病原体、评估营养状况,以及探明可能的遗传因素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常规检测技术包括:
2.2.1 血液检测 血液检测可以帮助评估猪只的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血常规项目,以及营养物质 (如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 的浓度。
2.2.2 粪便检测 通过粪便检测,可以识别消化道寄生虫和其他可能影响繁殖能力的病原体。
2.2.3 病原体检测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能需要进行更为特定的病原体检测。这可能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分离、PCR 检测、ELISA 检测等。
2.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死亡猪只或流产的胎儿,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可能的病变和病原体。
2.3 超声检查和X 光等影像技术
超声检查和X 光检查是一种无创的影像诊断方法,适用于猪只的繁殖系统,包括卵巢、子宫和胎儿。超声能够检测出卵巢囊肿、子宫积水、胎儿的生长情况和可能的胎死腹中等繁殖问题。此外,超声还可用于检查是否成功受孕,以及评估胎儿的发育进度和数量。超声检查的优点在于无须使用辐射,能提供实时动态影像,检查过程相对快速。X 光检查对识别骨骼结构异常、肠道问题、和一些胸腹部疾病时非常有用。
3 预防措施
3.1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生产中发生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主要以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主,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常见手段主要包括:
3.1.1 疫苗接种 定期对母猪进行疫苗接种,做到有步骤程序化免疫接种,于每年5 ~6 月份进行乙脑疫苗免疫注射,3 周后进行加强免疫1 次。于初产母猪配种前4 ~5 周前进行犬细小病毒免疫,2 周后进行加强免疫1 次。于母猪配种前4 周使用基因乳剂浓缩苗免疫以防止伪狂犬病的发生,公猪春秋季各免疫1次[2]。
3.1.2 驱虫 定期进行驱虫操作,可以预防寄生虫病,如猪链虫病、猪旋毛虫病等。通常每3 个月进行一次驱虫。
3.1.3 隔离检疫 新入场的种猪应进行隔离和检疫,以免将病原体带入猪群。同时,发现病猪后,也应立即进行隔离并治疗。
3.1.4 定期消毒 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可以杀灭病原体,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
3.1.5 生物安全管理 建立生物安全防控体系,严格控制养殖环境的人员和物品流动,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3.2 加强饲养管理措施
优化饲养管理策略是减少繁殖障碍发生率的有效途径。首先,保证营养供应的平衡是关键,特别是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供应对母猪繁殖能力有直接影响。同时,高质量的饲料和对霉菌毒素污染的警惕性同样对健康繁殖十分重要。其次,创造舒适的环境也是非常关键的。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有利于维持母猪的生理健康。对饲养密度的控制也十分重要。过高的饲养密度可能导致疾病传播,同时影响母猪心理状态,从而影响其繁殖能力。最后,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根据母猪的生理周期进行精细管理,如合理配种时间、细心照料妊娠母猪、合理管理哺乳母猪等,都是提高繁殖效率的重要措施。这些细节都可以帮助养猪从业人员更好地管理猪只,减少繁殖障碍的发生率,提高养殖效益。
3.3 遗传选择和淘汰
为了降低繁殖障碍的发生率,通过以筛选和淘汰公母猪的方法进行遗传改良,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3.1 设立评价标准 设立公母猪繁殖性能的评价标准,如每胎窝重、断奶至配种间隔、每胎窝数等指标。
3.1.2 定期检查 定期对种猪进行繁殖能力检查,对于繁殖性能低下、遗传病倾向明显的种猪,及时进行淘汰。
3.1.3 选种和配种 选择繁殖性能优良的公母猪作为种猪。避免近亲繁殖,以防遗传病的发生。
3.1.4 建立种猪档案 记录和管理每只种猪的生长发育、繁殖性能、疾病历史等信息,以供筛选和淘汰时参考。
4 治疗措施
4.1 药物治疗
对于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传染性繁殖障碍,可以使用相应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繁殖障碍,可以采用激素调节疗法。药物治疗时需严格按照兽医师的指导使用,避免过量或滥用药物。此外,药物治疗也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以保障生猪的健康和人类的食品安全。
4.2 做好母猪的药物保健
做好母猪的药物保健工作,生产中可在兽医师的指导下,适当使用激素类药物,如促性腺激素、孕激素等,调节内分泌,促进母猪的繁殖能力。其次,在母猪产后5 天,可使用阿莫西林药物按母猪体重20 ~40 mg/kg 拌料饲喂或饮水口服,可有效治疗产后乳腺炎、子宫内膜炎、产后热等症状[3],确保母猪健康状态。同时对患有发热症状的母猪,我们可以使用消炎镇痛药如非那西布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母猪的体温,提高母猪的舒适度。
4.3 生殖系统疾病治疗
常见生殖系统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乳腺炎、生殖道感染、繁殖障碍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4.3.1 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是母猪生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宫颈分泌物增多等。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冲洗、抗生素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局部冲洗可使用消毒液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以清除宫颈和子宫内的分泌物和病原体。其次免疫调节治疗可使用免疫增强剂,如多糖体、益生菌等,可以增强母猪的免疫力,帮助母猪抵抗病原体。李梅等[4]研究认为子宫清洗后使用青霉素4.8 g、链霉素5 g; 加蒸馏水100 mL 混合均匀输送到子宫颈口深处并配合使用青霉素4.8 g/次,加上灭菌用水或黄芪多糖注射液,稀释均匀,肌肉注射,一天2 次,连续3 ~5 d可治疗母猪产后子宫内膜炎情况,若未见康复,即可进行淘汰。
4.3.2 乳腺炎 乳腺炎是母猪哺乳期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包括乳房肿胀、发热、乳汁变浑等。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热敷和按摩等。热敷和按摩可以促进乳腺的血液循环,缓解乳腺炎的症状,可以使用温水袋或热毛巾进行热敷,并轻轻按摩乳腺,促进乳汁排出。
4.3.3 生殖道感染 生殖道感染是母猪生殖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包括滴虫病、霉菌感染、细菌感染等。局部冲洗可使用消毒液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以清除生殖道内的分泌物和病原体。相关研究发现使用浓度为0.1%高锰酸钾溶液对母猪子宫进行冲洗,并结合以体重0.02 g/kg 阿莫西林可有效缓解母猪生殖道和子宫内刺鼻气味分泌物的产生[5]。
5 结论
现代养猪业中,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由多种因素引发,如传染病、环境、营养和遗传等。全面的诊断,包括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和高级诊断技术,配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及合理的预防策略是关键。优化养殖环境、营养供应及淘汰有遗传缺陷的猪只,都能有效控制繁殖障碍的发生,推动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结合现代兽医学知识,全面应对猪繁殖障碍综合征,是确保养猪业的生产效率和猪只福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