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方可杰创作风格的形成及当代价值探析
2023-10-16王芳
王 芳
(河南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推动音乐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和原动力是音乐创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至今,河南省的音乐创作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和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成绩显著的作曲家,方可杰就是其中多产的作曲家之一。
2012年12月23日,由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河南艺术名家推介工程——“江山多娇-方可杰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在河南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多年来,众多音乐研究者对方可杰的多部作品进行关注和研究,本文继“河南艺术名家推介工程”和其他学者对方可杰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对长期坚守基层的地域性音乐家的创作风格及作品进行关注,旨在为促进河南地域文化的当代发展起到一定积极的助推作用。
一、方可杰作品概述
“方可杰创作作品的体裁非常广泛,囊括了交响乐、民族管弦乐、舞蹈音乐、声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与怀古音乐作品等体裁。方可杰还多次参与河南省大型节庆晚会和重点剧目的音乐创作与加工统筹工作。”[1]纵观他的二百多部作品,均彰显了作曲家丰富的创作手法、广泛的体裁涉猎以及开阔的艺术视野。
(一)器乐作品
方可杰器乐作品近30部,代表作有:第一交响曲《故土》、交响幻想曲《圣光龙门》、交响组曲《江山多娇》、管弦乐《热巴舞曲》《大起板》,定音鼓协奏曲《风》、交响音诗《小浪底》《红旗渠》、民族管弦乐《祖国颂》《平顶山组曲》、曲胡与乐队《往事》等。
(二)声乐作品
方可杰的声乐作品近60部,包含歌剧、合唱、独唱、戏歌、儿童歌曲等多种形式,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方可杰怀古音乐作品的创作,无伴奏合唱《周南·关雎》《小雅·采薇》《秦风·蒹葭》等作品都各有韵味,这是方可杰创作领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伴奏合唱《小雅·采薇》节选诗经中的片段,这部作品曾参加中央电视台青歌赛,作品和声上的四度叠置,大二度、七度的碰撞体现了典型的民族和声色彩,旋律优美,古风古韵,技法独到。
(三)戏曲、曲艺音乐创作
“方可杰曾先后参与60多部地方戏的创腔、作曲、配器、指挥或音乐指导、音乐统筹。多次参与中国豫剧艺术节、中国曲剧艺术节、国际少林武术节等节目的创作工作。”[2]他是中国少有的对戏曲、曲艺有较深刻认识的作曲家之一。代表作有:“豫剧《程婴救孤》《五福临门》《新版白兔记》《信仰》、八集曲剧电视剧《陈三两》、河南越调《老子》、蒲剧《西施归越》、京剧《嫦娥》等,曲艺中有河南坠子、河洛大鼓等形式。”[2]曲剧《惊蛰》整体结构把握非常到位,《开漳圣王陈元光》乐队色彩运用有章法,乐器使用上有很多出新的地方,将交响乐思维融入其中。
此外,方可杰还有多部舞蹈作品和影视剧配乐作品9部,情景音乐剧《淇水恋歌》《郑风》等。2008年,方可杰受北京奥运会组委会邀请参与了奥运会参赛国的国歌配器工作并受到了组委会的表彰。
二、方可杰创作风格成因分析
(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
民族性是方可杰作品的标签之一。他对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戏曲音乐进行长期学习研究,对我们民族的音乐语言有着比较深的了解,这得天独厚的优势滋养着他的创作。
《热巴舞曲》《大起板》《往事》这3部作品是方可杰创作较成熟的作品。《热巴舞曲》创作于2000年,是获奖最多、演出率极高的一首作品,该作品演及二十余个国家,演出超百场。《大起板》创作于1997年,该作品欢快、热烈。《热巴舞曲》里锅庄的音乐节奏始终贯穿在作品里进行一个强调。《大起板》《往事》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聚焦人的情感变化。
以《热巴舞曲》为例,据作曲家介绍,在创作《热巴舞曲》之前,作曲家并未去过西藏,但是他从小就迷恋西藏的民间歌舞和才旦卓玛的歌声,正是带着这种浓烈的爱和向往,同时凭借着多年来对各民族音乐的不断潜心学习和点滴积累,从而将自己与那片神奇的天地连接在一起,内心的热情迸发出来,有感而发写出了那动心的作品。
作曲家说:“热巴舞就相当于河南的豫剧,都是留在老百姓生活中的民间艺术。河南大气淳朴的民风,无拘无束的音调和情绪,和热巴舞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原和西藏虽相隔千里,但中华民族的豪放和热情一脉相承。”[1]正是这种内在的情绪牵动着方可杰的作品有功底、有生活、有温度。
方可杰的很多作品既有典型的地域性音乐特征,又超越了对地域性音乐的简单模仿,他在逐渐完善自我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在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民间音乐的存在。同时,他也在选择吸收融合的过程中,依托我们厚重的文化积淀,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音乐语言。这是一种建立在高度的民族自我认知基础上的民族音乐语言,既有地域风格,又有新的发展;既来源于传统音乐,又对传统音乐进行了适合新艺术形式的改造,使之更加适合宏大的叙事和细微的情感表达。
(二)中原文化的滋养
河南地处中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可杰对河南民间音乐十分熟悉,他把河南本土的音乐素材作为音乐创作源泉,不断用音乐实践探索自己的音乐之路,其音乐风格突出了地域特征,所创作作品呈现出长久的生命力。在中原文化的滋养下,他相继创作了多种体裁的作品,如交响幻想曲《圣光龙门》、交响音诗《小浪底》《红旗渠》、交响组曲《江山多娇》、民族管弦乐《平顶山组曲》《祖国颂》、定音鼓协奏曲《风》,声乐作品《洛阳情怀》《白马寺畅想》《登封放歌》等。
方可杰不仅将河南本土的音乐素材用于他的交响乐、声乐、舞蹈作品的创作,他还对河南第二大地方戏曲剧种——曲剧及其伴奏乐器曲胡有着特有的亲切感,这源于他的人生经历。方可杰从小在剧团长大,长期接受戏曲的熏陶。15岁跟随文艺宣传队到河南郏县,郏县是“曲子窝”,老百姓茶余饭后喜欢唱曲剧,唱戏时那惬意的劲儿,方可杰深受感染,在郏县两三年的经历培养了他对曲子戏的情感。17岁方可杰考入许昌市文工团,26岁调入河南省曲剧团,长期为剧团演出剧目写唱腔配器,写情景音乐。剧团每次下乡演出,他都会抽出时间穿乡过村寻访老艺人,在茶馆、社火里感受民间音乐,记录他们演奏的谱子。方可杰说:听老艺人演奏和从教科书中找技法、从书本上找音乐来改编,完全是不同的感受,现场的亲身体验积累,真正融入了他的血脉之中。方可杰共创作曲剧相关配器、创腔、作曲作品42部,器乐及声乐作品6首,如作品《大起板》《往事》、戏歌《曲剧美》等都是他曲剧相关作品的优秀代表。
为曲胡与弦乐队而作的《往事》创作于2012年,由作曲家为河南省曲剧团上演的大型现代戏《情系母亲河》所创作的主题音乐发展而成。曲调上保留河南曲剧典型的“搬高落矮”的旋律风格(图1),旋律逐步走向高音后下落至低音结束,整体结束句以下行旋律为主的特点,使得曲剧更善于表达较为忧伤的音乐情绪。该作品多次贯穿此旋律主题,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变化,扩展、变形,弱化其原有的语言性特征,强化其歌唱性的旋律特征。
图1 曲胡与乐队《往事》(曲胡声部乐谱41~50小节)
曲胡如歌如诉的旋律,好似一位老者在倾吟着往事生活的酸甜苦辣,叙事与抒情的自由转换,形成了音乐宽广厚重的特点。整首作品似一部民族声乐协奏曲,曲胡极具个性的音色和乐队的交相辉映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方可杰多年来不断创作、打磨具有时代精神的有关曲胡的优秀新作品,这是推动曲胡演奏艺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音乐评论家杨扬说:《大起板》和《往事》两部作品都是以曲胡拟人化地与交响乐对话,《大起板》热烈、具有舞蹈性,《往事》嗟叹、表现出哀伤,这两部作品从逻辑上来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既有中原人的群像远观,又有近处人内心的激荡。以音写人,因人生情,使作品愈发显得深刻。他的作曲技术的运用,旋律民族化基础上的改造,和声民族化的使用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中国音乐评论家黄海碧说:《大起板》有着浓郁的河南地方色彩和韵味,短小中不失潇洒幽默,且风情万种,极具活力的弦乐滑奏把浓烈的河南人奔放的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小作品抒发了大情怀。
“2006年11月18日,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故土-方可杰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成功举办。”[3]中国作曲家苏夏评价:音乐会更多地反映了河南的地方音乐特点,这一点很重要。河南有着非常深厚的、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场音乐会的举办塑造了整个河南文化形象一盘棋里的一步。
2019年7月4日晚,由平顶山民族乐团演奏的《老家河南·乐享平顶山》新作品专场音乐会在河南艺术中心音乐厅震撼登场,方可杰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平顶山组曲》惊艳了现场的许多观众。
歌剧《八月桂花开》是方可杰牵头打造的河南第一部民族歌剧,这部歌剧的音乐采用了大量的河南信阳民歌,其中不少音乐元素被作曲家进行了戏剧化的加工,在保留了民歌韵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具有戏剧性的大量咏叹调,支撑起整部作品的艺术空间。独唱、合唱、重唱都具有戏剧的表现力,交响乐队的使用,以及所具有的音响动态变化富有张力,强化了音乐的戏剧性。
方可杰还创作河南大调曲子、河洛大鼓等曲艺音乐,非常重视以河南省的传统民间艺术为素材进行创作。在对方可杰的访谈中,他曾表示: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戏曲音乐滋养了他,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的滋养,奠定了他的交响乐风格。
(三)民族传统与现代技法的有机融合
技术性是方可杰作品的又一标签。方可杰受其老师苏夏的影响,注重运用各种现代的作曲手段和技法来不断丰富作品的表现能力,及凸显了民族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结合。
以民族管弦乐作品《祖国颂》为例,该作品是河南民族乐团的委约作品,2019年9月27日首演,献礼祖国七十华诞。作品融汇东西方音乐元素,强调节奏、和声、旋律和曲式的有机融合,音乐色彩丰富。三段体的曲式结构融入西方奏鸣曲式展开部写作手法的曲式特点,使得音乐更加有张力。音乐旋律写作上为了凸显乐曲的主题思想,巧妙借用歌曲《东方红》《我的祖国》的经典主题音调作为情感纽带,拉近了乐曲和华夏儿女的情感链接。旋律43~46小节为《东方红》旋律的衍生,49~52小节为《我的祖国》的旋律变形(图2)。
图2 民族管弦乐《祖国颂》(高胡分谱41~52小节)
整首作品除了借用经典旋律为其主要旋律素材外,还运用现代作曲技法、河南豫剧唱腔元素,并将它们和交响音乐写作思维有机糅合在一起,很好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悠久与灿烂,使作品既有技术性、民族性、地域特色,同时也具备可听性和普及性的特点。他的作品代表着中原的风格,体现着中国的精神,真正有我们民族音乐的典型特色。
(四)技法为作品服务的理念
可听性和大众性是方可杰创作一直追求的目标。他是一位具有大众意识的作曲家,使用的音乐语言也是尽可能接近大众的审美习惯,技术为作品服务的理念促使他作品内容需要什么就用什么,始终秉承着以情动人的创作理念。他认为只有走进百姓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以百姓享受音乐文化为标志,始终坚持作品服务大众,经群众检验的创作理念。《热巴舞曲》《祖国颂》等作品均是在此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作曲家在作品《江山多娇》第二乐章中打击乐的节奏创作上运用大众非常熟悉的扭秧歌节奏,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发展。
正是这样的创作理念,使得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没有太多私人化的现象,他没有把自己封闭在学术的、创作的象牙塔内,他要通过自己的音乐对人民大众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浓厚的家国情怀
方可杰谦虚低调的人格魅力,造就了他对音乐虔诚的态度。他热爱他生活的这片土地,因为热爱生活,所以他讴歌生活,用音乐体现生活。方可杰不仅愿意将特有的民族音乐更多地通过作品来表达,他还更愿意关心社会生活。坚持社会责任第一的方可杰十分重视音乐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方可杰在河南省曲剧团工作期间经常跟曲剧团的成员谈音乐创作的发展问题,他鞭策年轻人要有责任、有担当。无私地培养团里的年轻人进行创作,写唱腔、学配器……他始终秉承回归教育、师德传承、教学是一种传承的教学理念,诲人不倦,学生对他饱含深情。在与方可杰学生访谈的过程中,学生赵红梅回忆说:“跟老师学作曲14年,为了让曲剧创作后继有人,不管老师工作多忙每周都要上一节课,每次上课都要三个小时以上,但学费却从未收过一分钱,点点滴滴,终生难忘。”
方可杰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多次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将河南省梁献君、赵红梅、闫新建、李全生等培养成为了曲剧音乐的主创人员,并时常给学生灌输坚守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方可杰为曲胡艺术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有力地推动了曲胡整体演奏艺术的当代新发展。
(六)开阔的艺术视野
方可杰追求完美,追求光明,他的作品大多唯美、祥和、阳光,他有着宽广的艺术视野,并影响着他的创作。据作曲家介绍,“他在创作《故土》时,他的立脚点不单单是对河南这片他深爱的土地,更是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爱和眷恋。”[3]5混声合唱《春天来了》创作于1996年,1999年该作品从1 284首作品中脱颖而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全国征歌一等奖,并在天安门广场群众联欢晚会上播出。这部作品由河南省著名诗人王怀让作词,是一部领唱与合唱的命题创作,几经易稿,王怀让先生的歌词完成,词作大气且富有诗意。随后作曲家运用充满豪迈的激情、载歌载舞的动感、朗朗上口的旋律,使整首音乐体现了河南人民对新世纪的展望和自信。
此外,方可杰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对理论保持着一种关注与尊重的态度,并不断潜心学习。曾先后在《人民音乐》《中国戏剧》《戏剧文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曾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等评审委员。曾赴韩国、泰国等国家举办学术讲座。“2002年、2014年,方可杰曾先后两次主持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同时,2013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3]关注河南省戏曲音乐的发展及研究工作。所有这些均彰显了作曲家自身的文化视野、审美追求以及家国情怀,正是这些使得他在诸多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三、方可杰音乐创作的当代价值
(一)关注传统音乐,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音乐文化是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起来的精神文化,是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在这个格外关注文化自信,关注传统文化的当代,方可杰在创作上总是立足民族,立足本土传统文化,用音乐传达民族自信的创作风格值得作曲界借鉴。方可杰不只在作品创作中将传统音乐的精华注入其中,他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工作之余,他经常进行田野调查和学习,走访了众多河南当地的民间歌手,记录和整理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创新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此外,方可杰的作品《热巴舞曲》,因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被选入中学音乐教材,为提升中学生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情怀,提升文化自信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重视发展民族文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4]方可杰认为:“我们每一位,尤其是我们的年青一代,有更加强烈的文化自信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是好的征兆,我们要不断引导青年一代关注传统优秀文化,在文化传承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5]97关注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写出具有典型中国风范的作品,方可杰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追寻着老一辈作曲家的步伐,让传统音乐在创新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二)立足本土文化,提升精神内涵
音乐作品不仅仅是一首文艺作品,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更多的是文化的结晶。方可杰始终立足河南本土,纵观方可杰的作品,显现出作曲家越来越重视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并且他力求通过音乐手段深度发掘这种文化内涵。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作曲家已经不再细究技术手段的运用,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表现自身对文化的认知,运用交响乐形式创作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艺术作品。方可杰的创作在河南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度,作品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听众彰显了河南人的精神内涵。
此外,方可杰作为河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音乐总监,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行动关注着河南当代文化的建设,组建华夏古乐团,并为乐团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就发表相关论文,并呼吁各界人士关心河南省的音乐事业发展,作为己任,殷切期望。
四、结 语
2019年11月26日晚,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等联合主办的“中国交响乐作品展演”系列音乐会在上海举行了其中一场,演奏了6位作曲家的6部作品,其中就有方可杰的《热巴舞曲》。此次活动从70多位作曲家的作品里选取了28首作品,方可杰是河南省唯一的一位作曲家。
方可杰的创作关注民族音乐文化,深入挖掘本土音乐的价值和内涵,又将民族音乐的精髓与近现代创作技法有机融合,创作出了大量有着浓郁河南特色、展现新时代风貌且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他的创作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建设,尤其为实现中原音乐文化崛起、建设河南音乐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奏响了具有河南烙印的最强音,为河南音乐当代的新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南。方可杰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执着的敬业精神为河南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