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初熹美术教育研究综述

2023-10-16金弘大

关键词:美术理论课程

金弘大,韩 一

(河南理工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钱初熹,生于1953年,江苏吴江人,日本筑波大学艺术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及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美术教育学与艺术教育哲学研究。先后出版《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基于项目学习的美术教育》等学术专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是当前我国美术教育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本文通过归纳总结钱初熹公开发表的美术教育研究文献,对其美术教育研究进行思想理论溯源、研究特点分析和研究方向解析。力求从她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中总结学习,供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借鉴和参考。

一、钱初熹美术教育研究溯源

(一)钱初熹美术教育研究形成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教育从长期的停滞中苏醒过来,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1989年我国颁布第一个国家艺术教育纲领性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标志着美术教育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随着美术教育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部成立了相关的行政部门,有关研究机构和理论刊物也应运而生,我国美术教育组织管理和教学研究体系逐步形成。到20世纪末期,中国美术教育研究的地基已基本筑成:理论研究方面,以师范院校教师为主的研究者在美术教育思想研究、美术课程论、美术教学理论研究和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教学实践方面,以一线美术教师为主体的研究者在现代美术教学方法、高中美术鉴赏及电脑导入美术课堂等研究方向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纵观同时期国际美术教育研究整体发展状况,我国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较多不足,在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上也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整体偏弱。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也佐证了这一观点。意见指出:“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在管理、师资、教学、设备配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

钱初熹美术教育研究正发轫于此时。赴日留学期间,通过对日本美术教育的细致观察和深切体验,让她意识到中国美术教育想要达到世界前沿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利用国际成功的研究经验,推动新世纪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一问题时时萦绕在她心中。在此驱动下,1997年学成归国后,她毅然选择前往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正式投身美术教育研究领域。

(二)钱初熹美术教育研究萌芽期

起初,钱初熹更偏重美术教育理论研究。该阶段其研究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我国美术教育成果的梳理和未来方向的展望,以《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1997)、《二十世纪美术教育的回顾与二十一世纪发展方向的探讨》(1999)和《中国美术教育研究成果集及其发展趋势的展望(1980─2000)》(2000)为代表;另一部分则是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际美术教育研究经验,为我所用,主要成果有《中国师范院校与日本大学教育学部的美术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1999)、《外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现状及其启示》(2000)。

总体来看,该阶段是钱初熹美术教育研究的萌芽时期,研究内容主要以分析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为主。该阶段为她后期美术教育研究思想和研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

(三)钱初熹美术教育研究成熟期

经过几年的理论积累,2002年她开始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形式,深入教育一线,在了解我国美术教育的真实现状和师生的实际诉求的基础上,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她的研究也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多元路径”理论的提出和“视觉文化”概念的兴起,是助推其研究方向确立,研究体系形成的两大重要因素。

1.“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多元路径”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视觉认知研究的发展,视觉的主动认知性得到证实。部分美术教育研究者开始质疑儿童绘画能力单一路径发展的相关理论,并就此开展了新一轮研究。“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多元路径”理论自此提出。其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儿童绘画发展并不单纯表现为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第二,儿童绘画发展受到人类生活中文化和社会的影响。第三,衡量儿童绘画发展的指标并不能只依据写实的再现程度。第四,儿童绘画发展并不是从幼儿开始,以后停留在某一阶段,成为成人后,这一发展还在继续[2]。2002年钱初熹主持教育部研究项目——儿童美术心理发展,在该项目中她带领团队以“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多元路径”理论为核心,在上海幼儿园至高中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调查研究,并于2005年发表《上海市儿童与青少年绘画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详细阐释了整个研究过程,以实际数据和实践案例论证了“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多元路径”理论的有效性。该项目的成功不仅奠定了钱教授在我国美术教育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地位,也成为她以视觉、多元、创造为核心的美术教育研究体系形成的根基,对其后期的研究工作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2.“视觉文化”概念的兴起

“视觉文化”概念诞生于20世纪初期,是一种与语言文化对立的概念。钱初熹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幼儿美术教育的愿景》中对它如此定义:视觉文化有两个组成要素:一是含有视觉成分,涉及以视觉手段来传递的讯息;二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总之视觉文化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混合体[3]。20世纪90年代后,视觉影像在信息传播领域呈现出凌驾于文字之上的趋势。视觉文化影响不断扩大,成为国际艺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题。钱教授是我国较早立足视觉文化视域进行美术教育研究的学者,在2006年就已出版专著《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此后钱教授基于视觉文化视域背景,开展儿童美术心理发展、创意美术教育和现代美术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研究,推动我国美术教育研究向纵深方向不断发展。

如今钱初熹教授虽已年近古稀,但壮心不已,以开阔、多元的学术视野,持续关注国际教育领域最新研究动向和前沿议题,紧跟时代步伐,结合现代科技、心理学、哲学等多领域研究内容,积极开展跨越学科的美术教育研究,不断拓宽我国美术教育研究边界,持续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研究体系。

二、钱初熹美术教育研究特点

(一)强调国际学术视野

日本留学的经历使钱初熹在美术教育研究中具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紧密关注国际美术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善于开展国际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在中国知网搜索作者“钱初熹”共出现74篇期刊论文,其中与美术教育相关的期刊论文共63篇,其中21篇涉及国际美术教育研究内容,占其论文总量的33%;其中14篇为国际美术教育比较研究、5篇提及国际美术教育实践案例、2篇国际美术教育会议纪要。现将其以表格形式整理如下:

钱初熹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应该向“全球共同利益”理念转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美术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更应将眼界放宽,善于借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她自1997年学成归国后便一直致力于将国际前沿美术教育理论、现代美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引入国内,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会议,并多次担任会议发言人,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在国际美术教育研究界的话语权作出巨大努力。此外,在钱初熹的文献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她并非盲目推崇国际美术教育研究理论和方法,而是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美术教育真实现状,理论联系实际,鼎新革故,推动外来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在我国教育环境中的本土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钱初熹是我国较早应用量化研究方法开展美术教育研究的学者。她在一线美术教学环境中开展调查和实验,收集、统计美术教育数据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分析我国美术教育现状和问题,从而提出指向明确、符合现实需求的建议和对策,逐步形成其深邃隽永、独具一格的美术教育思想体系。

(二)注重跨学科研究视角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与推行,标志着中国美术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其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加入,强调了美术教育的综合性学科特点。在其影响下,钱初熹也逐渐跳脱出学科界限分明的早期美术教育研究视角,在2002年发表的《跨越学科界限的美术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她首次探究美术教育的跨学科教学形式,从形成背景到实践策略,全面论述了跨学科美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文章结语中,她引用了比尔·约翰逊说的:“教育改革像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一样,这是一个有点惊慌和兴奋的过程,你自己来决定。尝试一下,即使仅仅在这条路上走几步,也许会留下你自己的脚印。”[4]这段话既是她对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鼓励,也表达了她在美术教育研究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的坚定决心。次年7月,在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发表的《有关美术教育的新思考》一文中,她开创性地以神经科学领域提出的“视觉智能”理念对美术教育进行新思考,开始确立其跨越学科界限的美术教育研究体系。

表2归纳了1997年至今,她公开发表17篇跨学科研究论文,其中跨学科美术教育理论研究11篇;跨学科美术教学形式研究6篇(表2)。从中可以看出,她一直在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边界,结合现代科技领域、文化创意产业、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开展美术教育研究。怀抱着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通过学科间的融合、互动与合作,由早期借用概念、术语的表层研究不断深入,走向不同学科与美术教育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深层融合,不断拓宽我国美术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表1 国际学术视野文献统计

表2 跨学科研究文献统计

(三)立足时代大背景

钱初熹善于从国家和社会等宏观层面把握美术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就是要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合格人才[5]。她深悉这一道理,因此她在开展美术教育研究时,并非孤立地探讨单一概念或某一领域,而是将美术教育这一课题置于时代大坐标之上,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国家内在需求,以服务实践为导向,进行美术教育研究。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本文归纳出其研究最重要的三大视域的相关文章共22篇,其中21世纪时代发展14篇、中国美术课程改革5篇、视觉文化概念的兴起与转变3篇,以表格形式梳理如下:

1.21世纪时代发展

从上表可以看出21世纪时代大背景贯穿钱初熹美术教育研究整个过程。早期,她站在世纪交汇处,总结分析20世纪我国在美术教育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展望21世纪,思考新世纪国家和社会将迎来哪些新的变化,又会对美术教育提出怎样的新需求与新挑战。2010年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需求,她的研究开始转向探究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独特价值与实践方式,积极寻找将现代科技应用于美术教学的形式与策略,持续探究在科技大爆发的时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将为美术教育带来哪些新的挑战,紧随时代发展步伐,探寻美术教育新的前进方向。

2.中国美术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牵动国家教育的整体发展方向。钱初熹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自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到2011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再到2017高中美术新课标推行,直至2021年艺术课程改革标准再修订,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依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实践调研数据,围绕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及实践策略等内容展开新的思考与展望。如2017年高中课程标准中提出“大概念”课程观点,但当时该概念的具体定义和应用形式在我国教育领域还不够清晰。于是她带领团队围绕“大概念”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展开深入研究,并于2019年发表《以扩展与挑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观念”视觉艺术课程研究》,文中不仅在理论层面明晰“Big ideas”这一概念,提出其在视觉艺术中译为“大观念”更为贴切的观点;同时在实践形式上给出“构建以扩展与挑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观念’视觉艺术课程”观念界定的五项原则和课程设计的具体步骤,最终结合四个教学案例辅助读者理解,从理论到实践将课本中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进行了全面解析,对美术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理解和实践新课标内容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

3.视觉文化的兴起与转变

“视觉文化”概念在钱初熹美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文章第一部分已做基本阐释,这里将不再赘述。但有一点需要说明,虽然从表3来看她以其为主题的文献数量并不多,但是正如笔者前面所说其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研究、创意美术教育研究、现代美术教学评价和教学方法等研究都是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展开,并随“视觉文化”的发展与转型不断深入。因此“视觉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渗透于钱初熹美术教育研究的整个体系之中,二者相辅而行、息息相关。

表3 立足时代大背景文献统计

三、钱初熹美术教育研究方向

(一)美术教学与美术课程研究

美术教学与课程是美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决定着美术教育的最终效果。20世纪末至今,钱初熹发表美术教学与美术课程研究的相关文献共10篇,其中7篇理论研究文献,3篇实践研究文献(见表4)。研究之初,她重点探寻如何将国际前沿教学方式和课程模式引入中国,1998年发表的《探究型的美术欣赏教学》中首次将探究型教学模式介绍到我国美术教育研究界,结合美术欣赏教学,论证其含义、特点及价值,最后立足我国美术教育现状,提出以观察、分析、解释和价值判断为核心的四阶段实践策略。2002年发表的《美术教育的新源泉——美术教育的改革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现代学校美术教育应加强关注与文化和社会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现代美术课程具有开放性,既能容纳又能扩展。同年发表的《跨越学科界限的美术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论文中,她聚焦“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详细阐释其教育价值,并列举多个国内外优秀案例,为美术教师开展“综合·探索”领域课程提供了可借鉴的多种类范例。

表4 美术教学与课程文献统计

2017年以后,钱初熹带领团队对“big ideas”概念在我国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策略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大量的理论建构和教学实践,不断地改进深化,终于在2019年发表《以扩展与挑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观念”视觉艺术课程研究》[6],详细阐释了其团队自主研发的“大观念”视觉艺术课程体系。其主要包含美术观念界定的五项原则和“大观念”课程的实施框架。该课程体系的提出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开展“大观念”艺术课程提供了参考模型,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推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美术教学模式的发展。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育

20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都被裹挟其中。外来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与挑战,世界各民族文化已呈现出以强势文化为主导的文化趋同现象。钱初熹很早就关注到这一问题,并思考如何用美术教育的手段加以解决。自2006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便成为她美术教育研究体系中的一个重点方向。其间共发表相关期刊论文10篇,其中7篇文章聚焦理论研究方向,3篇文章探讨实践研究方法(见表5)。她所提出的一系列开创性的传统文化美术教育理论思想和实践方式,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课程的深度融合作出了较大贡献。

表5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育文献统计

1.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层面,钱初熹结合时代新发展和新需求,逐步深化该方向的基础理论。2006-2007年她以工艺美术和中国画为切入点,探究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术教育价值,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珍惜、关爱民族文化的情感,树立继承与发展本土文化的志向;同时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智慧和哲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对现代科技挑战的本领也具有独特价值。”[7]这一观点不仅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意义,也拓宽了其美育价值范畴。2013年在《亚洲地区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中,钱初熹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亚洲各国中小学美术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呈现特点,指出“静态单一”是我国美术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存在的最大症结;同时立足国情,汲取国外成功经验,突破以传统形式表达传统内容的固有模式,提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内容编排形式,并在2015年以人美版美术教材为例,对该观点做更具体深入的论证。2017年她发表的《融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美术教育创新发展》一文突破形式认知局限,再探究美术领域的传统文化概念,提取、归纳其中智慧,从文化研究、社会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的视角,探明后工业时代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进一步深化了该研究方向的基础理论内容。

2.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层面上,2012年钱初熹带领团队首次尝试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开展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研究,以上海中小学为实践基地,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又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梳理出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课程框架,完成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此后她加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美育的实践策略研究,2020年在题为《中小学生中国山水画学习力提升研究》论文中,通过参与式个案与扎根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新界定“山水画学习力”概念,确定四个评判纬度。并以2019年3月8日张家港美术馆举办的《画格文心——郑文山水画教育展》活动为范例,在实践层面提出由大学、美术馆和中小学校联合开展的山水画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中国画美术学习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探明了新的实践方向,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美术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美术教育的创造力培养价值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全球教育界热议的话题。钱初熹自2010年起便紧密关注美术教育的创造力培养价值,发表相关期刊论文10篇,其中理论研究方向7篇;实践研究方向3篇(见表6)。她认为学校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价值,并将创造力与社会价值紧密联系,提出创造力培养是发挥美术教育社会价值的主要途径。

表6 美术教育创造力培养价值文献统计

从表6看,2010年以来,她针对美术教育的创造力培养价值,以学校美术教育为主要对象开展研究。在2010年5月发表的《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以创意为本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创意劳动力、创意人才和创意阶层的有效途径,在学校美术教育环境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创意,加强表达创意方法的指导,达到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8]。就此指出我国传统学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发展建议。此外,她将美术教育社会价值与创造力培养紧密联系,在《面向社会的创新美术教育》(2011)提出学校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是培养创意人才,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助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强调创造力培养与社会价值取向是美术教育的两大关键因素。2013年后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钱初熹紧扣时代脉搏,进一步论证在现代科技挑战下,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用个人的创造力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是学校美术教育最有效的应对策略,确立了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美术学科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独特价值。

在教学实践形式的研究中,早期钱初熹主张将文化创意产业内容融入学校美术教学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提升其对美术社会价值理解力的教育作用。2016年在《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学校美术教育创新发展》文章中,她结合新发展需求深入探寻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美术教学策略,提出围绕美术核心素养开展创新美术教育的实践形式,结合具体课例,对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和评价形式等展开进一步论证,为一线美术教师提供了直观可借鉴的教学模式,对我国学校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 语

钱初熹在20多年的美术教育研究中,结出了累累硕果,在中国特色美术教育体系发展进程中迈出坚实一步。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她在国内发表的期刊论文,解析其美术教育研究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强调国际学术视野、注重跨学科研究视角和立足时代大背景的美术教育研究特点;归纳出她美术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美术教学与美术课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育和美术教育的创造力培养价值。整体来看,钱初熹在美术教育理论研究中,以脚踏实地、面向未来的研究态度,紧扣时代脉搏,在立足国情基础上开放包容地吸收国内外美术教育研究经验,积极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革故鼎新,逐步形成了以视觉、多元、创造为核心的美术教育思想体系。在美术教育实践研究层面,她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积极深入教育一线开展调研,通过对问题和需求的合理评估,围绕视觉素养、核心素养及创新力培养目标,开发设计了一系列新型美术教学模式及课程框架,推动了我国学校美术创新教学的发展。总之,钱初熹美术教育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杰出代表,映射出我国当代美术教育研究现状,实现了我国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理论升华,蕴含着中国美术教育研究者的不变初心。

猜你喜欢

美术理论课程
坚持理论创新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创意美术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