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现状调研、表现差异及纾解之策

2023-10-16霍振响李雨洲白金凤

高教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双一流本科生

霍振响,李雨洲,白金凤,杨 洲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陕西 杨凌 712100;2.西安交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9;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一、前言

培养本科生的学术能力已被逐渐纳入“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教育工作体系,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情况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方式之一[1]。因此,研究本科生学术论文产出对于了解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目前,学术界对于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关注度较高。如崔洁等[2]通过设置创新的科研课程体系和科研实践,发现其可以提高学生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王培菁等[3]研究发现,本科生导师的情感关怀可显著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志趣。曹晓婕等[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校支持会对本科生科研积极性产生显著正效应。孙荪[5]通过调查发现,学校政策支持、导师指导对本科生科研能力获得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姚利民等[6]研究发现,人文社科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意愿强烈,科研参与率较高。纵观现有文献可知,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和影响因素等方面,针对“双一流”高校本科生群体及基于学术论文视角探讨相关问题的研究较少。而“双一流”高校拥有较好的软硬件资源,这些高校的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表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相关数据对其他高校具有参照和借鉴价值。

基于此,本研究以第一批42所“双一流”高校大二及以上年级本科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梳理调研数据,厘清“双一流”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的现状,分析其表现差异,探寻纾解之策,希冀能为高校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借鉴。

二、研究数据收集及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收集

围绕研究主题先选择23位不同“双一流”高校的本科生进行访谈,结合文献资料,完成问卷初步框架;然后咨询经验丰富的校内专家,对问卷进行调整;再选择25名不同“双一流”高校的本科生进行预调研,对问卷进行调整,形成正式问卷。问卷设计及发放均依托问卷星平台完成,问卷题型包括单选、多选、量表题(李克特5级)等,面向第一批42所“双一流”高校大二及以上年级本科生进行调研;剔除不符合逻辑、填写时间过短等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共计1620份。

(二)数据分析

用SPSS 25.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用Excel制图。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样本基础数据描述

在1620个有效样本中,男生861人,女生769人,人数相当。大二年级582人,大三年级513人,大四及以上年级525人,各年级样本量持平;参与过科研项目的有1221人,占比75.37%,说明“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比例较高;有发表论文意愿者847人,占比52.28%,说明近半数本科生有发表论文的愿望;有论文发表者(1篇及以上)384人,无论文发表者1236人(占比76.30%)。

(二)“ 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的现状梳理

本研究调查了“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或者参与科研的动机和实际表现,存在困难和需要的指导类型以及高校的激励措施等。

1.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动机

本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过科研项目的1221人中,有63.80%的本科生想通过参与科研增加科研经历,有60.61%的本科生认为有助于报考或者保送研究生,因为个人兴趣(49.55%)和获得奖励(38.90%)参与科研的响应比例相对较低,说明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动机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与此相对应,有超过七成的本科生每周投入科研项目的时间少于15小时,这与本科生课程学业较重有关,可能也与其非因兴趣参与科研的动机有关。

2.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的实际表现

在384名有发表经历的本科生中,作者署名顺序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之后的比例分别为49.74%、39.58%、21.61%、16.15%(选择人次占总人数(384)的比例,下同)。论文发表在SCI/EI/SSCI期刊的比例共计75.78%,CSSCI/CSCD/北大核心期刊的比例总计58.07%,普通期刊的比例为22.66%。由于第一类期刊多为外文期刊,说明“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多选择国外期刊,这可能与国内科研评价政策以及期刊接收现状有关。对作者排名和期刊收录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发现,除EI收录期刊以第二作者占比较高外,其他期刊类型均为第一作者占比最高,说明“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展现出了较好的科研主体性。

3.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中的困难

本研究调查数据表明,“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者不足3成,说明这个群体在发表学术论文中面临一些困难。本研究将专业基础薄弱、不熟悉学术论文撰写技巧、难以确定研究方向、不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归为个人因素,其他归为外部环境因素。从图1可以看出,本科生将发表学术论文的困难多归为个人原因,且专业基础薄弱、课业太重、不熟悉学术论文撰写技巧的响应比例较高,“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将未能发表学术论文归因为个人因素,这不利于其后期成长,需要引导其进行正确归因。

图1 “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对发表学术论文的困难认知(n=1620)

4.本科生对学术论文的指导需求

按照学术论文形成过程,本研究将指导需求按写作前、中、后进行分类,其中论文选题、数据收集、文献阅读属于写作前的需求,研究理论、研究方法选择、论文框架属于写作中的需求,而论文修改、论文投稿、论文排版与查重属于写作后的需求。从图2可以看出,“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对学术论文的指导需求集中在写作前,即确定研究方向、掌握基础等,这与图1的数据可相互佐证,也与本科生的教育阶段实际相符。此外,笔者对306名期刊作者(其中有203位硕士)的调查数据(图3)表明,对于学术论文写作,以研究生群体为主的期刊作者在选题创新性、文献阅读、论文撰写技巧同样存在较高需求,说明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问题存在共性,且本科生尚未接触系统的科研训练,能力相对更弱,因而需求会更多。

图2 “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对撰写学术论文的指导需求(n=1620)

图3 期刊作者对撰写学术论文的指导需求(n=306)

5.高校对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激励措施

本研究调查发现,“双一流”高校制定了对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指导和激励政策。其中,激励政策以综合测评加分(响应比例80.31%,n=1620)和推免加分(71.48%)为主,还有些高校对发表学术论文的本科生进行发放奖金(41.98%)或报销版面费(35.43%)激励。 “双一流”高校为了鼓励和促进本科生参与科研,还采取了提供实验用具和场地(63.70%)、鼓励教师招收本科生进入课题组(58.09%)、开设针对本科生的学术研究指导课程(46.79%)和讲座等(43.46%)等措施。而项目指导教师在确定研究方向、指导学习相关知识和项目规划以及撰写申报书等方面的指导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响应比例均超过50.00%。

(三)“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表现差异

为深入了解“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在发表学术论文或科研参与中的表现差异,本研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影响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或者参与科研的因素。

1.基于本科生人口学特征的表现差异

本调查结果表明,“双一流”高校不同年级本科生在发表学术论文方面有极显著差异(P=0.00),表现为大三以上年级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数量极显著高于大二年级本科生;但男女生在发表学术论文方面无显著差异(P=0.76>0.05)。这是因为,随着求学时间延长,学业基础越扎实,科研经历越丰富,其产出比例也相应较高。

2.基于本科生科研参与行为的表现差异

本调查数据显示,有参与科研活动意愿的“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情况与无意愿本科生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且发表论文数越多,差异越大。投入时间不同的本科生在发表学术论文方面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表现为每周投入科研25小时以上的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数量(1.73篇)极显著高于投入时间少于5小时(1.12篇)的本科生,每周投入5~15小时的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数量(1.45篇)显著高于投入时间少于5小时的本科生。说明有参与科研意愿/投入时间多的个体更容易发表学术论文。

3.基于学术论文形成过程的表现差异

本研究通过数据交叉分析发现,发表不同数量论文的“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在撰写论文中的外界困难无显著差异,但个人困难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本科生存在的个人困难随其发表论文数量增加而下降,说明发表学术论文越多,其受到的锻炼就越多,相应地,在撰写学术论文中的个人困难就越少。

分析数据发现,随着学习阶段推进,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面临的外界困难比例均上升,但个人困难比例,尤其是认为自身专业基础薄弱、科研素质较低的比例下降,即大四及以上年级本科生认为自身专业基础更牢固、科研素质明显提高。这与前述结果一致。

4.基于高校激励政策的表现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来自相同高校的本科生对高校激励政策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表现为发表过论文的本科生对激励政策的了解程度较为趋同,且较未发表论文本科生的政策了解程度更加准确和深入。如随着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增加,了解所在高校有报销论文版面费激励政策的本科生比例升高。表明高校对本科生的学术论文发表激励政策宣传不够,大部分本科生对政策的认知模糊,同时过度关注综合测评与推免加分,使得本科生科研出现一定的功利性倾向。参与调研的本科生在开放题中的反馈信息佐证了此观点。

5.基于外部作用评分的表现差异

本研究发现,“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对所在高校、指导教师、读研意向、科研兴趣的帮助作用评分均超过了平均水平,且发表论文数量与所在高校、指导教师、读研意向和科研兴趣评分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可通过改善高校激励措施、增加导师帮助和挖掘本科生科研兴趣来提高本科生的学术产出。此外,无论文发表的本科生对自身学术产出的信心评分为3.63分,说明大部分“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对产出科研成果呈现积极态度,有较强的信心参与科研和论文撰写。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双一流”高校本科生科研参与率较高,但发表学术论文表现不佳

本调查数据显示,“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比例达75.37%。但“双一流”高校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发表学术论文表现不佳,在1620个有效样本中,发表过学术论文者仅占23.70%,究其原因,一方面,本科生科研成果可能以参加竞赛或者创业产品等形式呈现,而这些内容本研究未涉及;另一方面,可能与调查对象所处学习阶段有关,本研究中大二、大三、大四以上各年级样本量相当,其中大二年级是集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夯实基础的阶段,学生参与科研及形成成果的比例较低;此外,也与本科生在撰写论文中面临的困难有较大关系。

2.“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表现存在差异

本研究发现,“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在发表学术论文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大三以上年级本科生表现极显著优于大二年级本科生,有科研参与意愿的本科生表现极显著优于无意愿本科生,每周投入时间达25小时以上的本科生表现极显著优于少于5小时的本科生。即本科生所在年级高或者科研参与意愿强烈或者投入时间多,其在发表学术论文方面则会有较优异的表现。这是因为,高年级本科生的基础知识更丰富扎实,接触和参与科研训练的机会更多;有意愿的本科生会积极提升自我效能,主动寻求帮助和参与科研的机会;投入时间越多的本科生,掌握的科研技能就越牢固,也越有可能得到导师更多的指导,因此他们发表学术论文的表现更佳。

3.“双一流”高校本科生科研参与动机存在功利化倾向

本调查数据表明,“双一流”高校本科生中,参与科研或者发表论文的原因是想增加科研经历,提升报考或者保送研究生资本的比例均超过60%,而基于个人兴趣参与科研的比例不足半数,说明其科研参与动机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这与姚利民等[6]的调查结果相似。这或许可以从学校的激励政策中找到原因,因为对参与科研的学生给予综合测评加分和推免加分的高校比例均超过70%,尤其是给予综合测评加分的高校比例高达80.31%,而综合测评在本科生获得推免资格中所占比重非常大,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本科生功利化参与科研的动机,因此如何在引导本科生正确的科研动机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激励政策应该是“双一流”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4.“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对学校和导师指导作用的评分较高

本研究数据显示,“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对学校和导师指导作用评分较高,同时读研意向和科研兴趣对其参与科研和形成科研成果的帮助作用也较大,且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与这几个因素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对指导教师的作用评价达到了4.07分,说明本科生对指导教师的教育效果非常满意。这是因为,因自身基础和资源限制,本科生参与科研主要依赖于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其科研能力养成和论文撰写花费了较多精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导师指导在提升本科生科研参与水平和质量、促进学生形成科研成果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有研究也指出,本科生所在课题组或导师团队的接纳程度会对其学术热情产生影响,使本科生产生科研焦虑,进而影响其科研表现[7],因此,制定良好的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影响深远。

(二)政策建议

1.从“虚”到“实”,制定操作性强的培育政策,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动机

“双一流”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学术培养的科学性,制定本科生专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结合的政策体系,增强政策的落地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高校对本科生的学术论文发表激励政策应适当调整权重,避免过多使用推免政策加分或综合测评加分的方式,丰富评价工具与手段,加大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避免本科生理解偏差,出现科研功利化现象。另一方面,高校对本科生的学术论文辅导,可增加如答疑团队、建立本科生学术资助计划、开设学术论文撰写专题课程等内容,从根源上解决本科生的科研需求。再者,本科生的学术培养计划应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调整不同求学阶段的课业强度和课程内容针对性,结合各年级学生的需求,为低年级本科生提供学术启蒙,为高年级本科生提供学术强化训练,达到纵向有衔接、横向有沟通[8],并协助本科生练习口头表达和书面语言组织能力[9],保障本科生的持续科研热情,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大环境。

2.从“浮”到“沉”,优化关键的本科生导师制,提升指导成效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双一流”高校中几乎全部推行,本科生导师可以弥补辅导员和班主任日常行政管理多、学科教育少的不足,在本科生的学业规划尤其是学业指导方面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但由于认识定位不明确、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学生主动性不够和考核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原因,有些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有浮于表面的现象。因此,高校应稳扎稳打做好本科生导师制的各环节工作,充分发挥导师的价值和影响,从源头上确保导师质量;对于师资队伍力量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引进外界导师解决,外界导师可以是其他高校教师,也可以是与学校专业对口或者联系较多的企业、研究院所的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还可考虑将同专业研究生纳入指导教师体系中,建立帮扶制度[10];在分配导师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意向,避免硬性摊派,给予学生选择自主权,以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在导师考核激励方面,应在工作量计算、奖优评先、访学进修、学术休假、评职晋级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11],同时将课题组、本科生、导师等均纳入考核评价主体,共同为导师指导效果进行评分,确保导师考核全面客观。

3.从“无”到“有”,创办面向本科生的学术期刊,提供论文发表渠道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受科研评价制度异向的影响,注重学术论文发表的氛围在各研究领域都非常浓厚。但学术期刊版面有限,加之国内各类学术期刊版面数量逐年下降,“发表还是出局”成为诸多研究人员的焦虑源,国内各类期刊很少接收本科生学术论文几乎成为业界共识,且有多方面因素影响,从本研究中本科生发表论文多集中在外文期刊的数据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本科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科研经历较少,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学生,在知识沉淀积累、人生阅历等方面存在客观不足,因此,在发表学术论文方面遇到的个人困难和外部困难更多。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姜亚军委员提出,基础研究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培养要从本科阶段开始,建议高校创办面向本科生的学术期刊,同时在期刊评价体系中将此类期刊单列,避免评价指标的影响,从而为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交流学术成果和学习科研经验等提供渠道和可能。通过面向本科生学术期刊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强,逐渐改变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困难的局面,国外在创办本科生学术期刊方面的一些先例和经验[12]值得借鉴,以更好地发挥期刊在引领及培养学术人才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硕士生霍月朋在外文文献翻译和阅读中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双一流本科生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
第9卷第1-6期学术论文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