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3-10-16代大齐
代大齐
(西安思源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西安 710038)
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支持特色建设;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深度融合。这些国家政策、指导性文件的发布,充分说明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产教融合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决策和制度安排[1]。开展产教融合对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但也面临实践难题。在高校育人体系中,课程建设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推进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以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积极推动产教融合育人,是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重要实践方向。
1 产教融合型课程的基本概念
高校及学界在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及课程建设3个方面已有很好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关于产教融合制度演进分析[2]、高层次现代学徒制[3]、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建设[4]等机制建设的研究,有关于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5]、构建现代产业学院[6]及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7]等产教融合专业和学院建设的研究,这些研究为开展产教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课程建设方面,有“校企合作”“技能竞赛”应用型课程建设双驱模式[8]、科教产教融合“金课”建设[9]、产教融合开源课程教学[10]等研究,都是很好的以产教融合进行的课程建设探索。另外,有学者分析德国应用型课程建设[11]、美国工程顶峰课程[12]等。这些成果共同阐述了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建设校企合作平台、产教系统要素互融、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及产教融合方式方法和逻辑机理,为产教融合模式下的课程建设实践奠定了重要基础。
针对产教融合模式下的课程建设,分析产教融合型课程概念十分重要。赵文平认为产教融合型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13],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产教系统相互融合、产教资源要素有机组合、产教技术知识相互转化、产教素质能力高度统一,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教协同建设的课程。从课程建设的实践性看,产教融合型课程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基本属性是产教规律相互结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直接目标;其二,基础平台是校企合作,产教系统资源要素有机融合是具体形式。因此,促进教方人才培养和产方生产进步,共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推进实践能力培养是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从课程内容结构看,产教融合型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内容结构模式。首先,课程内容要具有系统逻辑性和模块单元化,既体现专业知识系统的逻辑相互贯通,又便于知识传授恰当“碎片”,通过模块单元灵活组合。其次,课程内容要紧贴一线技术技能要求,与时俱进,融入以致引领技术的应用、改进和创新,做到协同育人,融合发展。需要强调的是,系列产教融合型课程将构成一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将实现相应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 产教融合型课程的建设内涵
2.1 “产”“教”规律相互结合
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针对素质能力培养、强调实用性的课程建设行动,课程建设要适应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经过调研发现,当前在校企合作课程共建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是:企业方认为学校课程设置深度不够、培养的学生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校方学生一方面认为自身知识储备不够,学习吃力,另一方面认为单一的岗位技能重复训练,不具备个人能力培养的延展性,不利于未来就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如学习的软件课程已换代升级,训练的工艺流程操作已被智能生产替代等。这些问题致使校企双方不愿意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合作流于形式。产生这种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校企双方对生产规律和教学规律认识不够,没有深入研究分析二者如何充分结合。就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来说,首先,校企从人才培养的教育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开展课程建设要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建设机理,依据人才培养规律进行规划设计,如知识逻辑进度设计、课程内容范围与深度、课时设置与师资条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位序等。其次,校企深入研究纳入课程内容的技术技能包含哪些生产规律,如课程要选取生产系统的哪些关键内容,具体的技术技能是什么,它们在生产链中属于哪个环节,技术路线图怎样,未来技术发展所要求的知识储备等。总之,“产”“教”规律要相互结合,教学规律主要把握课程内容的广度,生产规律主要把握课程内容的深度,同时兼具教学和生产二者的科学性。对于开展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实施者来说,建设好一门或系列产教融合型课程,熟悉并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学规律和生产规律是重要的功课,吸纳校企双方人员参加组建产教融合型课程开发团队,基于人才成长及技术发展的需要,保持课程技术知识的延展性等是重要工作;把握好生产规律同教学规律之间的转换结合、相互作用,是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基本保证。
2.2 资源要素有机融合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是开展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的保障。开展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的校企双方必须达到既定条件要求,校方不仅要有开展人才培养改革的强烈意愿,还应高度重视校企共建课程实践,企业应该具备相关的雄厚技术储备和高水平的生产及管理能力,对企业的相关要求可以参考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的相关条件和要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合作要体现在校企合作协议中,以合作协议正式文本或附件文本的形式详细规定双方在开展课程共建中的权利和义务,合作方案包含并不限于目的、参与人员、资金投入、内容安排、教学实施进度等具体内容。
平台搭建成功后,在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实施上,校企要充分考虑产教系统在哪些方面进行融合,用于课程建设的资源要素有机融合是保证产教融合型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开展课程建设的资源要素简单归类为人、财、物及场地四类:“人”要素指课程建设的人员,包含高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工程师、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等;“财”要素主要指双方用于开展课程建设的投入经费;“物”要素主要包括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材,企业的技术资料(工艺加工手册、技术指导研发资料等)及生产管理相关文件等;“场地”要素指实施产教融合型课程的地方,可以是教室,更重要的是指用于课程实践实训的实际工作地,如生产线、车间等,是实景化教学环境。产教双方四类资源要素有机融合为开展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2.3 “技术”“知识”相互转化
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以岗位标准确定课程标准,产教融合的本质是多主体协同、多元化的知识生产安排,这种系统性的知识学习设计,体现了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特征。产教融合课程共建要科学地整合“产”“教”两个系统,它是校企合作高级阶段,依据教学规律将生产技术标准等内容进行知识转化、加工重构,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是课程知识的来源依据,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通过对产教主体在人才上的供需标准分析,理顺人才需求与培养逻辑之间的关系,以教学规律原则实现“技术—知识”的产教转换,形成课程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产教双方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是不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标准不一,形成不同的岗位能力要求;另一方面是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生产技术及管理技术等不时地发生变化。“技术—知识”内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进行标准整合、相互转化的动态融合过程,是一个随着技术发展和教学改革而不断提升并相互作用的完善过程。产教融合型课程的建设要实现专业与产业、教学目标和人才要求、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形成人才培养的“技术—知识”互化融合。
2.4 “素质”“能力”系统培养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要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进行双向改革,从资源、文化两个方面融合,通过构建产教融合课程及体系,实现产业系统资源要素和教学系统的全面深度融合,其实质是产教系统的“素质—能力”的紧密融合。“素质—能力”系统培养是构建产教融合型课程的意义所在,人才培养要同时满足行业企业“产方”的职业能力要求和高等学校“教方”的专业素质要求,双方素质能力有机统一,形成人才培养的素质能力体系。
具体而言,“素质—能力”体系要实现行业企业四类能力与人才培养四类素质的融合。其中,行业企业需求的四类能力为:一类是职业基础综合能力,如个人基本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二类是职业道德素质,如职业操守、工匠精神、契约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等;三类是岗位技术技能,如岗位知识、技术及实践能力等;四类是工作创新能力,如工作上改进完善、发明创造能力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达到的四类素质为:一类是基础综合知识等文化素质;二类是职业道德、法治环保等现代意识;三类是专业知识运用、实践素质能力;四类是学习与创新思维素质。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是统一整体的两个方面或者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其实质是对人才素质能力多元化、复合型的共同要求。建设融合型课程就是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课程教育教学等实现多元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 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如前文所述,深度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该体现校企双方资源要素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是体现深度合作的重要实践载体之一,是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是开展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实践的第一步。在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平台中,产教双方共同开展课程的结构设计、内容设置、教学实施、课程实践、成绩评定等,以实现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相互统一。目前,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协同育人已成为各界共识,然而从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情况看,大多合作以实习就业为主,深度的校企合作只限于共建专业、共建实践实训基地(中心)等少数项目,缺乏更广泛、更深入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归纳起来,校企合作有3种形式:第一种是企业注资型,企业通过捐赠、设立奖学金、投入资金等形式直接资助高校,但不参与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种是签订实习、就业协议,为学校专业教学实践提供场地,招聘优秀毕业生等;第三种是企业在学校建设实验室、实训中心、虚拟车间或共建产业学院,派驻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课教师等。前两种合作形式比较普遍,是校企合作早期的、初级的形式,第三种形式已开展多年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不断实践探索将继续发展。由于产业学院(校)更加凸显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所以,产业学院(校)成为较好的校企合作形式,构建现代产业学院(校)是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向,以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共建课程等为主要内容。可以说,现代产业学院(校)为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3.2 打造素质能力单元模块
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要紧紧围绕人才素质能力培养,实现需求目标、组织机制、文化内涵、资源要素等的相互交融,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是工作流程与教学过程、工作标准与课程标准、工作环境与教学环境、工程师(代表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的融合;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型课程内容的来源是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岗位能力与专业能力、工作内容与课程内容的融合。产教融合型课程两个方面的“融合”结构如图1所示。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必须紧紧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课程建设机理,提炼素质能力培养要素,构建素质能力单元模块。打造素质能力单元模块是产教融合型课程及体系建设实践过程中的核心工作,素质能力模块是产教融合型课程的基本组成单元。素质能力单元模块的目标、内容及施教等源于生产过程,是通过技能知识的融合和转化,以及各素质能力要素的提炼和组合形成“碎片化”的知识模块,是方便教学实施的小型化课程,该模块包含一定的技术范围、具体的能力目标、实用的课程标准、科学的教学设计、可行的教学实施。素质能力单元模块的打造将实现“产”“教”融合,实现“生产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协同,形成教学实施的基础性底层内容。这些模块的构建是依据专业性质、技术特征、知识逻辑进行科学筛选提炼后形成的产教融合成果。同样,在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中,以素质能力模块为基本单元,依据一定的知识逻辑和能力培养要求,按照课程目标以课程机理、教学规律和教学可行性为原则,将单个或多个素质能力单元模块进行科学优化组合,形成产教融合型课程及体系。
图1 产教融合型课程融合结构图
建设高质量的素质能力单元模块是产教融合型课程及体系建设实践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产教融合原理要求下的必然结果。打造素质能力单元模块是基于产教系统的复杂性和二者融合的实效性,为了更科学地实现生产需求与教学目标、生产规律与教学规律、企业资源与教学要素的相互融合,方便生产技术与理论知识的互化,方便教学灵活实施。
3.3 科学地进行课程设计
科学的规划设计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对于产教融合型课程来说,学习和训练内容的实用性是第一位的,所要求的技术技能要瞄准一定的技术方向和范围,既不能要求一门课程解决许多问题,也不能泛泛而谈,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除技术本身外,考虑技术和人才的未来发展,与时俱进地可持续改进完善也是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所考虑的重要方面。
首先,从产教融合型课程内容范围说,一门课程的设计机理要满足一定知识逻辑和阈值要求,通过讲解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使学生达到相关技能实际应用程度,相关内容包含一个技术环节或一个岗位技术模块,经过学习训练学生能够操作或指导实际生产。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共建过程中,以技术技能的模块优化课程内容,如每个技术知识模块的学习及实训为8学时,4个模块就构成32学时课程,以此类推。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开发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依据技术特点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程深度。在课程建设时,教师和工程师密切配合,选取课程内容,确定课程深度,还包括教材开发、教学进度设计、讲义及课件制作、授课实训等系列工作。
其次,校企双方师资团队及学生对课程所涉及的技术改进完善与创新能力,既是生产技术进步的现实需求也是人才培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这是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难度最大也最为关键的环节,新兴技术及技术改进所体现的课程与时俱进性是校企持续合作的动力源泉。关注生产一线技术的训练、应用及改进,是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更高要求,是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另一个重要意义所在。
3.4 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实施的7个步骤
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实施过程分为7个步骤,流程如图2所示。第一步,依据学科专业群类进行校企合作行业企业选择,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第二步,通过专业群和岗位群的对接,实现人才的行业企业需求标准和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融合;第三步,结合行业企业资源及学校教学条件进行课程内容组织设计及教学实施规划;第四步,通过校企合作资源要素的深度融合打造素质能力单元模块;第五步,以素质能力单元模块为基础构建产教融合型课程,构建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及体系;第六步,开展产教融合性质的模拟或实景教学场景及双师型师资队伍等相关建设,组织教学实施;第七步,开展教学过程监督及课程评定总结,进行课程的循环改善。通过产教融合型课程及体系建设将有力推动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及专业特色建设,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图2 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实施流程图
产教融合型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与时俱进地进行动态改进,各素质能力单元模块也将依据专业特色建设及人才培养需要进行持续地优化组合,不断丰富完善课程及体系建设。
4 结束语
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国家政策方针的明确指向,以有关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为基础,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课程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研究意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构建产教融合型课程的核心环节,是落实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校企双方依据素质能力要求构建产教融合型课程,依据教学规律进行系统设计、科学组合,开展教学实施,从而形成体现校企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型课程及体系。由于人才培养是复杂的系统问题,产教融合型课程还需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本文对有关院校工、商科类专业的产教融合型课程及体系建设实践的调研发现:第一,生产加工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是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的重大挑战,紧跟技术发展,突破传统的教材建设、围绕大纲授课等思维定式,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改革创新势在必行;第二,立德树人是任何类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把课程思政、优秀文化、现代意识思维等全面有效地融入产教融合型课程及体系中,有待进一步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