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分析:中国校服产业调研与法规研究
2023-10-16卢益婧支阿玲
李 樾, 卢益婧, 支阿玲
(浙江理工大学 a.服装学院; b.国际时装技术学院,杭州 310018)
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需求经济时代,搜寻市场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及新的需求至关重要。随着校服行业、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市场产品良莠不齐,如何规范安全生产不容忽视。本文对中国校服行业的市场、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佐之以行业法规及相关管理意见,旨在更为全面、准确地梳理整个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状况。
1 校服发展历程概述
校服作为学生的整体着装,如同统一的身份标识,彰显学生的风采,展现国家与学校的形象,是文化与教育的有形象征。中国“校服”史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子衿”形容的正是着青色衣裳的学生。然而,自中国教育形式发生改变以来,在家学私塾等教学场合中并未产生“校服”的概念。随着中国新式学堂的萌芽,中国近代校服的大门随之开启。20世纪初期,关于学生制服的《学校制服规程令》中即规定了男、女学生应于不同季节分别穿着的不同制服形色[1]。20世纪30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园内风行,名校女生多以旗袍为校服。1950—1959年,国家百废待兴,校服尚未出现固定的款式。1960—1979年,旧军装是学生们最主要校服,草绿色也成为学生的代表色彩。1980—1989年,校服主要以运动服、苏联式校服及改良式水手服等款式为主。1993年,中国重新开始统一校服[2]。在市场竞争中,价格亲民、款式包容度大、工艺简单的运动服以其显著优势在中国范围内的中小学间迅速普及,深受学生的喜欢。21世纪以后,校服设计和款式趋于多元,每个地区甚至是每个学校可以依据校风校貌选择不一样的校服。
2 校服的多重教育功能
校服之独特性,源于其设计、选购与着装规定同国家教育观念、时代服饰文化和学校办学思想密切相关[3],其教育功能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2.1 提升学生对于美的认知与感知力
校服展现了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引导其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从着装引导到行为的差异,帮助学生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自己与异性的性别有更为全面和正确的认知;二是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素质,把民族精神融入学校服装的设计之中;三是化育学生的时尚审美能力,时尚美观的校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在中小学教育阶段,通过穿着美、行为美,将学生的认知导向心灵美。
2.2 强化教育秩序,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深究校服,其根本即为办学理念。实际上,校服的选择,同每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有很大的联系[4]。首先,校服有着较高的辨识度与标志性,其规范化穿着可以将校内学生与校外人员进行有效的区别,便于学校的安全管理,降低校园事故的发生频率;其次,校服不同于个人的生活着装,它是某个团体共同穿着的、具有一定集团文化含义的服装,其作为彰显学校形象与诠释校园文化的符号,旨在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进而为良好校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外在条件。
合理设计的校服不仅需要考虑外观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也需要发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团结向上的精神气质的隐性功能与作用。因此,一款好的校服设计需要兼具外在美与内在美。
3 中国校服产业调研
3.1 中国校服行业市场分析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2020年中国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已增长至1.97亿人,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从2017年的2.70亿人提升至2020年的2.89亿人,在校学生人数逐年提升。对于当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的在校学生而言,校服单套的价格基本在100元左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单套价格相应地有所提升,预计单套价格的设定为120元。若每人都购入春夏、秋冬两个系列套装,预估市场规模将会达到430亿元。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校服功能的不断完善,预示校服市场的发展前景仍为可观。
在规模高达上千亿元的校服市场中,由于校服市场分散化、竞争主体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校服行业内的家庭作坊与体量庞大的代工厂共存,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品质问题一直是困扰市场的主要因素。校服订单主要来源于会议营销、与当地教育部门或校长沟通等方式,在公开招投标中,往往更倾向于与当地纳税记录良好或已有注册资金的公司进行合作,这直接增加了企业异地扩张的难度。因此,建立全国性校服品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品牌网”公布的2023中国校服十大品牌排行榜中,国内主流的校服品牌业务基本呈现出强烈的地区性,主要集聚于发达的沿海地区,国内95%以上的小规模公司围绕其分布,如表1所示。目前校服行业内公认的较知名品牌,如伊顿纪德、优卡、乔治白、立泰、飒美特等,其知名度也仅限于品牌主营的一些区域。“中研网”公布的2023年中国学生校服行业市场全面分析显示,目前国内最大的校服品牌为伊顿纪德,每年的营业额仅为人民币8亿元左右,所占的比例不足1%。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校服品牌的分布呈现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从地理分布上看,经济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更大的市场需求,校服品牌更易于找到适合自身成长的发展环境。从品牌类型上看,随着个性化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注重研发、设计与高品质的高端定制校服品牌应运而生。此类品牌多在经济发达地区布局,以紧跟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表1 中国校服十大品牌基本情况Tab.1 Basic situation of top ten Chinese school uniform brands
3.2 中国校服行业发展趋势
当前,在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透明度合规要求的提升、竞争压力的增加及市场网络拓展的推动下,中国校服行业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粗放式发展之后,逐渐从分散的产业集群状态步入市场化、品牌化时代,“校服起家”与品牌衍生共存。
品牌的形象和价值在消费者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品牌化的校服企业可以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多数校服品牌创立之初就专注于校服品类,通常以“制式校服”和“专业化运动服”为主要产品,兼顾校服产品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如伊顿纪德以“引领中国校园服饰变革,推动普世教育价值重建”的价值主张,和谐融于校园的地域地貌特色、建筑设计形态、文化艺术格调和环境生态品质之中,彰显校园与教育之美。乔治白则尊重不同地域的差异、不同学校的文化特征,引导中国校服的研发设计向规范化发展。部分校服品牌则属于集团衍生品牌。在文化交流与融合渐深的当下,一些时装品牌结合自身文化与国际接轨,开拓校服品牌市场,如波司登集团与韩国校服定制品牌SMARTF&D公司联合推出的校服定制品牌——飒美特,充分发挥中韩合作优势,面向中国市场开展校服定制业务。校服品牌服务体系及文化功能日趋完善与成熟,并呈多元化发展。未来,中国校服品牌化趋势将更加凸显。
4 中国校服产业相关法规
据《2019中国校服产业白皮书》报道,中国当前有近1.89亿中小学生,为满足定制校服的市场需求,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1 130亿~1 250亿元。在此基础上,由于“全面二孩”的实行,2013—2017年的中国新生儿人数整体呈现波动性增长的态势,而在2018年新生儿人数则显著减少。对校服生产商而言,需把握出生人口增长所提供的短暂繁荣的良机,同时也需思考此后出生人口增长率下降而造成的增量市场的压力[5]。因此,校服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变得尤为重要。教育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四部委2015年6月颁布的中小学生校服管理法规(简称“校服新政”)中规定了学校校服的订购标准,包含整个生产、制造校服的产业,其安全线和质量把控都应严格遵循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等国家标准。
4.1 GB 18401—2010标准解读
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是一部针对全部技术规范的强制性标准。根据纺织制品的使用情况可分为婴幼儿纺织制品、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制品和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制品三类。纺织品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按其所需指标也分为三类:A、B与C类。依照该标准,校服属于与皮肤直接接触的产品,学生穿着使用频率较高的衬裙、衬衣、裤袜等类型产品都应满足B类;而书包、毛衣、马甲等则应符合C类。此标准的规范有助于保障中小学生在穿着校服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为家校间选择合适的校服产品提供了可信的衡量基准。
4.2 GB/T 31888—2015标准解读
此前,由于国内校服采用的标准过于分散、协调性差,不便于实施与操作,校服在其质量和安全性方面一直存在着显著的问题。2015年6月30日,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发布并实施,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产品而制定的国家标准[6],对产品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检验规则及制作完毕后的包装、储存、运输、标签等流程进行了规定,主要适用于中小学生在校穿着的纺织物制成的衣物及其相关配件。此标准的制定有助于确保校服内在质量标准与外观质量要求的统一,以提供学生舒适的穿着体验,并促进学校文化与其形象的统一性。
4.3 新旧标准对比分析
以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简称新标准)与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简称旧标准)为例作对比分析,新标准较旧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依据新标准规定,在一般安全性方面,提出了对面料纤维含量的新要求。规定指出,直接与皮肤接触的部位含棉纤维量标称值不得低于35%,从而严格限制了纯化纤面料在制作贴身校服过程中的使用,提升校服的舒适穿着体验。针对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pH值及异味等方面,已知旧标准中的甲醛含量和pH值被划分为A、B、C三个等级,C类相对宽松,旧标准达到C类即为合格,而新标准规定需符合旧标准的B类要求,即校服生产企业需在原料和生产工艺上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标准的要求。此外,对于校服在日常穿着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新标准也对绳带、附件锐利性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旨在尽可能减少校服由于绳带过长、附件锐利等所引发的意外伤害,从而有力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新标准的实施有效规范了中小学生校服市场,但由于该标准产生的背景原因,经实践检验后发现也难免存在不足之处。随着校服市场和产业的发展,国标对校服的安全性和服用性要求越来越高,校服标准也需与时俱进,持续进行修订和改进[7]。此外,国标重点关注校服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标准,对于版型的设计与美观度方面还未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全球教育产业日新月异,校服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功能性,而开始凸显个性化、潮流化的趋势,这也正是未来相关标准制定应关注的重点。通过多样化的设计、有针对性的剪裁,使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校服的设计,从而充分展现学校的特色和育人理念,塑造独属于学校的文化品牌。
5 结 论
人们经常把校服视为中小学生的“第二层皮肤”,校服的面料质量、生产工艺与剪裁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体格的健康成长与发育,而校服的设计款式又于无形中对学生的审美认知、自身形象与气质的养成带来持续而长远的影响。因此,规范校服产业的发展,循序渐进地提高校服的外在质量,强化校服的内在文化承载功能,同时提升多样化校服的供应能力是未来校服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此,校服企业应加强行业协同、实现优势互补。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引导,不能以“定点”“定商标”等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方式干预学校。与此同时,亦号召学校与品牌化校服企业携手,完善校服质量保证,提升服务水平,贯彻新时代中国校服标准,挖掘校服历史文化内涵,共同塑造中国的“服育”理念与校服文化。
《丝绸》官网下载
中国知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