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督益脑化痰法治疗风痰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

2023-10-16刘晶晶张小健刘宏伟焦雪蕾许长敏

陕西中医 2023年10期
关键词:阻络中风病半夏

刘晶晶,张小健,刘宏伟,焦雪蕾,许长敏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脑病科,北京 101300)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为临床最为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同时病死率及致残率也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2]。目前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为治疗本病最为有效的两种方法,但因存在严格的时间窗,部分患者就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的应用[3-4]。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多种中医药诊疗手段均可有效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5];根据IS的临床症状,本病当属“中风病”的诊疗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常因风、痰、火、瘀及虚等病理因素所诱发,经络阻滞,清窍蒙蔽,上扰清阳,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6-7]。而本研究将以通督益脑化痰法论治IS,以期提高风痰阻络型IS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选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风痰阻络型IS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50~71岁,平均(61.05±5.32)岁;合并高血压32例,2型糖尿病21例,冠心病10例;病程3~9 d,平均(5.26±1.73)d。观察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51~70岁,平均(61.58±6.55)岁;合并高血压33例,2型糖尿病22例,冠心病8例;病程3~10 d,平均(5.39±1.8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8版《中国急性IS诊治指南》关于IS的诊断标准[8]。①急性发病;②存在局灶或全面性神经功能损伤;③CT或MRI检查发现脑梗死病灶;④除外非血管性病因及脑出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7年《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中风痰阻络型中风病的诊断标准[9]。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甚至不语,感觉减退甚至消失;次症:头晕、目眩,痰多且黏,舌质黯淡,舌苔白腻或薄白,脉弦滑。

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的标准;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指数为9~22;③年龄>18岁;④无法进行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治疗;⑤同时接受口服中药治疗,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已诊断IS者;②合并存在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瘤等其他颅内疾病者;③存在颅脑外伤者;④存在意识障碍者;⑤合并严重心肺疾病者;⑥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⑦存在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患者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H20000542),75 mg/d,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30078),100 mg/d,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051407),20 mg/d,1次/d;丁苯肽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注射用血栓通(国药准字Z20025652)45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

1.2.2 观察组:在接受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同时,给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中药汤剂由法半夏、天麻、生白术、茯苓、白芍、葛根各12 g,桃仁、赤芍、川芎、当归、泽泻、炒枳实、地龙、鸡血藤各9 g,陈皮、益智仁各6 g,甘草3 g组成。对于头晕症状重者,改天麻为15 g,加钩藤9 g;半身不遂症状重者,改鸡血藤为30 g,加羌活9 g;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白僵蚕各6 g;言语謇涩者,加白附子、白芥子、白僵蚕各6 g。中药汤剂每日1剂,水煎3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两组皆以两周为1个治疗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中医症状评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中风病症状评分量表制定本研究中医症状评分量表,并于患者入组及治疗两周后,应用量表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变化。观察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感觉减退及头晕5 项,每项以评分范围0~3分,以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重。

1.3.2 神经功能评分:于患者入组及两周治疗后,分别应用NIH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对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NIHSS量表中以分数越高表示损伤越严重,MMSE量表及ADL量表以分数越低表示功能越差。

1.3.3 血清神经递质水平:分别于患者入组时及治疗两周后,抽取空腹静脉血,行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水平检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5-HT、NE和DA水平变化情况,均应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

1.3.4 血清IGF-1、BDNF、VEGF水平:分别于患者入组时及治疗两周后,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检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IGF-1、BDNF和VEGF水平变化情况,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

1.4 疗效标准 于患者完成两周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临床痊愈:中医症状积分减分率≥95%,症状及体征均消失;显效:中医积分减分率≥70%,症状及体征显著好转;有效:中医症状积分减分率≥30%,症状及体征有好转;无效:均未能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s非参数秩和检验,非等级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1。入组时,对照组与观察组间头晕、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感觉减退及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两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头晕、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感觉减退及总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2。入组时,对照组与观察组间NIHSS评分、MMSE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MMSE评分及ADL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血清神经递质水平比较 见表3。入组时,对照组与观察组间5-HT、NE及D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两周后,5-HT、NE及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血清IGF-1、BDNF、VEGF水平比较 见表4。入组时,对照组与观察组间IGF-1、BDNF及VEG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两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IGF-1明显降低,BDNF及VEGF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患者血清IGF-1、BDNF、VEGF水平比较(ng/ml)

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5。经Wilcoxon’s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观察组治疗两周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 论

IS属中医“中风病”的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对本病有着一定的认识,将本病记述为“偏枯”“薄厥”及“大厥”等,并将本病的病位定位于“分腠之间”,同时认为本病的病因与“过食肥甘厚味”“虚邪客于半身”相关,是以“肝失疏泄”为主要病机[11-12]。而元代名医朱丹溪则将“痰”作为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认为“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半身不遂,大率多痰”,从而提出了以“痰”论治中风病的理论。此外清代医家王清任则认为中风病的病机主要为“瘀血”,主张以“活血通脉”为中风病的主要治疗原则[13-14]。目前临床常将本病分为“风痰阻络”“痰湿蒙神”“气滞血瘀”及“气虚血瘀”等多种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疗效均较为理想[15]。而本研究在风痰阻络型IS的治疗中,所应用的督益脑化痰法,其是基于《黄帝内经》中“肌肉枯、气道涩,故昼不精、夜不寐”及“督脉者……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后,上贯心”的理论,认为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贯穿脑、肾及心三脏,而风痰阻络型IS者,因其痰凝内聚、瘀阻血脉、督脉不通、气血不畅,故以“通督益脑化痰”之法[16-17]。

本研究在通督益脑化痰法指导下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清代程国彭所撰的《医学心悟》[18]。方中以半夏及天麻为君,半夏可“燥湿化痰”,天麻可“平肝熄风”,与半夏合用,可治疗“风痰眩晕”,统督全方;同时臣以茯苓、白术、泽泻,健脾祛湿,以杜生痰之源;另外葛根主解肌、升阳,可畅督脉,鸡血藤配合赤芍、桃仁、川芎及地龙以达活血通络之功;白芍配当归可敛阴养血、疏通督脉经气,益智仁可安神定智;陈皮、枳实可理气、行气、化痰,气顺则痰消;最后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诸药合用,可达“化痰熄风,健脾祛湿,通督活络”之效。而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组方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改善脑部微循环、减轻脑水肿及改善眩晕的作用[19-20],而本方中加减应用的桃仁、川芎、赤芍、当归等药物,则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动脉血流、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在多种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21-22]。而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在接受治疗两周后,接受督益脑化痰法治疗的观察组,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接受西药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风痰阻络型IS的治疗中,在通督益脑化痰法指导下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因IS患者常伴随一定的后遗症,而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尚未收集到患者的远期疗效数据,仍需进一步延长随访期进行深入观察探讨。

猜你喜欢

阻络中风病半夏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通心络胶囊在气虚痰瘀阻络型中风早期应用研究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卷卷当道之花开半夏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