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才能长红

2023-10-16王一涵

作文新天地 2023年25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内核历史

◎王一涵

浙江省江山中学高二(10)班

守正创新,方能永葆活力,文化艺术概莫能外。

曾有歌手的《乌梅子酱》一经发布,迅速“火”遍全网,引来不少网友指责:“实力”歌手为了博取流量而自降审美标准,用简易的旋律、粗浅的歌词和单调的曲风来迎合网络热潮。当然,最终很快便“泯然众人矣”。

其实这种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在这个“网络至上”“娱乐至上”的时代,“火”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追求,这种浮躁的心理是与文化传承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流”量如何变“留”量,传统文化如何焕发生命力?答案就在创新。

可能有人会问,追求文化创新不就是为了让它更适应现代社会,让它“火”起来,从而走入大众的视野吗?不可否认,一个事物要发挥更大的价值,必须先让它“火”起来,赋予它现实意义,但“活”是“火”的基石,我们不应该急功近利地一味追求“火”。当它“活”过来时,“火”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所以唯有创新方能长红。从毕加索发展抽象派绘画,到樊锦诗坚守敦煌,从《唐宫夜宴》的“爆火”到《只此青绿》的“出圈”,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反复启迪着我们:创新才是传统文化长红的必经之路。文化创新就像是一名造型师,让原有的文化展现顺应时代潮流的、更易被大众接受的新形象,吸收新的现代的审美元素和艺术观念,创造各式各样的文化打开方式、演绎方法,让文化重返“舞台”,焕发生命力。如《盛唐密盒》借鉴脱口秀的形式,在互动中普及中国文化,诸如诗词歌赋、传统节日、典故常识、历史人物等,演员随口而谈,寓教于乐。这样的表演方式把文化、娱乐结合在一起,创新了文化传承方式,游客们在看景、玩耍之余,还能接受文化熏陶,“新瓶”装“旧酒”,酒香而醉人。还有,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以古今对话的方式展示古籍的魅力,虚拟工程“数字敦煌”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活”得“超时空”……正是这些新鲜的创意、吸睛的形式、丰富的元素、科技的添彩,使得悠久的历史鲜活可感起来。

但创新并不等于盲目跟风,并不等于“拍脑袋做决定”。绝不能为了创新而丢失文化内核。网红小潘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流量篡改黄梅戏,也因此被央媒点名批评。创新文化是为了传承,如果连文化内核都丢失了,那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

“故宫文创”的爆火,不正是把故宫文化底蕴和现代元素融合在一起,才拥有了较高的文化附加值吗?各类趣味折扇,不光能拓宽知识面,还能彰显拥有者的文化品位,从而深受大家的喜爱。

再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青春版《牡丹亭》、电影《白蛇:缘起》等的爆红,无一不是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换句话说,厚重的历史韵味、浓郁的文化底蕴是节目保持热度的重要原因。丢掉文化内核谈创新的节目,无异于披着“炒作”的外衣,短期内再“火”也只是昙花一现。可见,创新依托于文化内核,才是有价值的。而文化内核得到扩充、文化形式得到创新,我们就能浸润在这些鲜活的古物、故事、文脉中,和古人共情、与历史相遇,进而从中获得精神力量、文化认同。

立足内核加形式创新的独特组合,使得历史文化“活”了起来,与现代的联系“活”了起来,也使得传统文化“火”进年轻人的生活。“活”是“火”的基石,“火”是“活”的推力。这不正印证了唯有创新,才能长红?当然,创新并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躬身以行,沉下心来琢磨,才有“破圈”的可能。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内核历史
强化『高新』内核 打造农业『硅谷』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基于嵌入式Linux内核的自恢复设计
Linux内核mmap保护机制研究
新历史
微生物内核 生态型农资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