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为小学生上一堂生动有趣的音乐课

2023-10-16张玉丽

幸福 2023年20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表达能力创造力

文/张玉丽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可以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为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

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发展创造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促进身心健康。通过音乐教育,学生能够从艺术的角度感受世界,提升自身修养,实现全面发展。

培养审美情感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学习音乐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培养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发展创造力

音乐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唱歌、演奏乐器、合奏等方式,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歌唱和背诵歌词,学生可以锻炼发音、节奏感和韵律感,提高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音乐教育注重学生的合作与协作,尤其是在合唱和合奏活动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音乐作品的表演。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分工与协作能力,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

促进身心发展

音乐具有独特的情感和情绪调节作用,它可以平抚情绪、缓解压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影响。学习音乐可以让学生通过音乐表达内心的感受,调整情绪,增强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原则与特点

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应兼顾全面发展、渗透性与跨学科性、循序渐进、学生主体性、情感教育以及实用性与生活化,同时,课程内容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艺术素养,使他们在音乐教育中获得全面的发展。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情感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发展

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应涵盖多个方面,包括音乐欣赏、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2]。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教学材料,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他们的音乐能力,包括听觉、表现力、创造力等。

渗透性与跨学科性

音乐教育还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开展音乐与文学、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科学等方面的教学活动,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在历史课上学习古代乐器的演奏技巧,或在语文课堂上用音乐形式背诵古诗。这种渗透性与跨学科性的设计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兴趣和认知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教学内容】

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分类。

学习国内外各个地区的特色音乐,比如京剧、山歌等,了解其地域文化。

1.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在这个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是谁领导的、谁负责、评价方式等问题,依据笔者的调查与工作经验来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负责人应该是分管内部控制工作的领导,由审计内部机构的特定部门进行评价。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主要有框架式与问题式两种类型。

组织学生自选或集体演唱一首民歌,并添加简单的舞蹈动作。配上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该民歌的地域背景、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科技融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音乐表演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讨论。

跨学科运用:在语文课上,通过学习与该民歌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地理课上,以该地区为话题,了解地理知识和文化特点;在艺术课上,学习舞蹈动作和表演技巧。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了解其特点。

引导学生分组选择一首他们喜欢的民歌,一起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设计简单的舞蹈动作,并与歌曲结合演唱。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背景,并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民歌的背景介绍。

在其他学科课程中,加强对该地区或该民歌相关内容的学习。

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

小学音乐教育需要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入深地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课程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设置合理的难度,以保证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通过听音乐、观赏音乐表演等活动,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学生主体性

音乐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和创作,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合奏和合唱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学生的协调性和表现能力。

情感教育

音乐是一种富有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小学音乐教育应注重情感教育的设计。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曲目进行学习和演唱,如童谣、民歌、儿歌等。通过曲目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与欣赏能力。通过深入学习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深刻体验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智慧,提升他们的情感世界和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中的讲授方法探析

教师在实施讲授方法时,也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并非孤立使用,而是可以相互结合和补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灵活选择和运用,以达到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目的。

听觉学习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聆听一首音乐作品,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并鼓励学生关注乐章的不同部分、乐器的声音,以及音乐所传递的情感。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学生可以培养音乐鉴赏和表达能力。

实践体验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或乐器合奏,并让他们亲自参与音乐创作[4]。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编写简单的歌词并谱曲,然后进行演唱或演奏。通过实践和创作,学生能够提高音乐表达和创造能力。

融入游戏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音乐游戏,例如节奏打拍子比赛、音乐问答游戏等。通过游戏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故事化教学法

教师可以讲述一些著名音乐家或音乐作品的背景故事。例如,教师可以介绍贝多芬年轻时的困境和努力,以及他如何创作出《命运交响曲》。通过故事的讲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并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合作学习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唱或合奏活动。例如,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演唱或演奏一段简单的音乐作品,然后再进行整体的合奏演出。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音乐交流能力。

通过对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课程内容与讲授方法的探析,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只有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才能够提升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表达能力创造力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