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2023-10-16王梦园闫加力张阳阳
王梦园,闫加力,张阳阳,周 伟,汪 丹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湖北省硒生态环境效应检测中心,湖北武汉 430034)
桑葚别名桑果、桑椹、桑乌,是桑科桑属植物的果穗,其形状多为长椭圆形,颜色多呈黑紫色[1]。桑葚是一类被收录于《本草纲目》等多种医药典籍的药食同源农产品,其因富含多糖、黄酮类、白藜芦醇和芦丁等150 余种药用功能性活性成分[2],具有抗氧化、缓解衰老、降血糖、滋补肝肾、抗炎解毒、降血脂、提高免疫力等药用保健功能,被誉为“民间圣果”“人体血库”[3]。桑葚作为一种具有美容养颜、强身健体功效的特色水果,因其加工后亦可制作桑葚干、桑葚酱、桑葚饮品、桑葚酒等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量逐渐增加,桑葚的产量和品质停滞不前成为了制约果桑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合理栽培和科学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专家学者们通过品种对比、种植密度、水肥管理、施肥措施、树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研究桑葚优质高产的关键制约因子,现从不同方面分析总结了桑葚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 种植地选择
在种植之前需要对种植园区环境进行评估和调查,从而科学判断和选择桑葚种植地是保证桑葚的品质和产量的必要条件,尽可能选择有较好灌溉条件的平原地区,远离工厂污染源区和油菜生产区[4],以防种植环境污染与病虫害交叉传播。由于桑葚不易储存,在选种植地时应考虑交通条件是否畅通,以保证桑果采摘后能及时运输。采集种植地土壤对其理化性状进行检测分析,尽可能选择土壤质地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13 mg·g-1)、土壤中性(pH 值范围为6~8)、土层厚(厚度≥50 cm)、日照充足的地块进行种植[5],对于贫瘠的沙地,需先进行种植地土壤改良,培土的同时增施有机肥后种植,在寒冷区应注意选择具有防冻害设施园区种植。
2 品种选择
桑葚在种植前进行优良品种的选择是实现高产优质的基础。在分析品种之间的差异性与特色的前提下,根据具体地区所在经纬度、地形气候、桑葚用途等因素综合选择。寒冷干燥地区应种植抗旱耐寒性较强的品种,如8632、龙桑1 号、富士红、蜜果桑09-1等,而太空果桑、四季果桑、大10等相对不太耐寒品种则更适合我国南部或中部地区种植[6-8]。在地域性选种的基础上,若以直接食用或加工成果汁、饮品等产品为经济目的,应首选口感较甜、适合食用、外观色泽鲜美的品种,如雅安3 号、台湾长果、富士红等。产量较高的品种,如红果2 号、四季果桑、琼46 等,也可以兼顾考虑[9]。若以药用为目的,则可以考虑药用价值高的新疆药桑。桑葚中的药用功能性成分含量通常也是评价指标之一,如具有抗氧化活性、抗衰老、增强人体细胞活力的花青素含量是影响桑葚药用品质的因素之一。朱燕等对8 个不同品种桑葚的花青素含量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品种中花青素含量有较大差异,以琼46 和大10 的花青素含量最高,其质量分数均大于55 g·kg-1[10]。在病虫害、自然灾害频发地可以首选抗逆、抗病虫能力强的优良品种,如打洛1号、SG01等[9]。
3 种植密度控制
种植密度的控制也是实现桑葚高产优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前人在总结桑葚种植关键技术时也会强调种植密度的参数。王西翠提出,叶果兼用桑葚种植密度最高不超过200 株/667 m2,专用果桑种植密度一般为200~600 株/667 m2[9]。王彦伟等以“大10”品种为对象研究叶果兼用桑葚的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最高栽培密度为700 株/667 m2[11]。黎正等推荐“大10”品种种植行距为1.5 m,株距为1.2 m[12]。吴强等推荐种植密度为200~300 株/667 m2,则株距为1.0~1.5 m,行距为2.5~3.5 m[13]。另有学者总结,山地丘陵、平原地区、贫瘠土壤种植株行距分别为3 m×1 m、4 m×1.5 m、4 m×1.5 m,通常情况下推荐桑葚种植密度为3 000~3 750 株·hm-2,株行距为1.5 m×2 m[3]。桑葚种植密度的控制因经纬度和地形差异而定,具体栽种时需结合其用途确定,从而达到在不影响单株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4 树形管理
对桑葚树形进行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植株生殖生长,桑葚园中良好的采光条件、合理的枝条结构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树形管理,这也是桑葚实现优质丰产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前人研究表明大多数果桑树型管理以中干养成较佳,通常采用一级留枝、结构紧凑、通风透光、枝序合理的树形模式[5]。董朝霞等研究了不同树形模式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的自然开心形果实品质指标如可溶性糖、维生素C 含量及糖酸比显著低于“Y”字形和“一”字形树形,其中“Y”字形树形被证明在果实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积累速度上更优,更能促进桑果成熟、提升品质[14]。刘江等研究表明对桑葚树形进行夏伐式管理可有效增加果园通透性、便于果农对桑葚进行采摘和管理,同时此树形可有效延迟桑葚的发育时间,延长成熟期,且对桑葚品质具有显著改善效果[15]。综上所述,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密度与种植品种,以不同分支生殖发育情况酌情进行修剪,原则是不影响植株透光、透气性的同时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
5 培肥管理
施肥对实现桑葚优质高产至关重要,不同的施肥模式影响着植物体内的生理代谢与物质循环,进而影响植株的光合特性[16-17]。光合性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生物产量[18-19]。科学合理的施肥模式被证明具有改善土壤、增加肥力、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株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的作用[20-22]。韩传明等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公式研究不同梯度的腐殖酸型复合肥(氮、磷、钾的含量分别为12%、6%、12%)对桑葚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肥在促进桑葚植株生长的同时对果实品质具有改善作用,提出“大十”品种桑葚最适施肥量为150 g·株-1[23]。赵珮等设置不同施肥处理研究桑葚高产优质最佳肥料配比发现,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优于单施氮磷钾肥和复合肥配施磷钾肥处理[24]。于翠等研究发现,在适量减少化肥、增施有机肥的同时,补施镁肥、硼肥、锌肥、硅肥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桑葚叶面光合作用,提高果实品质[25]。刘江等提出,在桑葚种植过程中,科学施肥措施可以在降低种植成本的同时,保证桑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各类营养元素的均衡需求[15]。综上所述,适量增施有机肥料相比于仅施速效肥料更能提高桑果品质。因此,在桑葚栽培过程中需要多种营养物质及有机质的供给。此外,定期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评估,及时有效地培肥对桑葚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6 病虫害防治
桑葚植株生长过程中做好病虫害的防治也是保证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技术之一。桑葚生育期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菌核病,虫害主要包括菱纹叶蝉、桑天牛等。前人相关报道表明,除在选种时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外,还应做好不同生育期相应的防治工作[26]。
冬季桑葚植株被修剪的枝条需进行焚烧或转移,不能直接放置在原地,尤其是植株根部附近。若是焚烧作为底肥,则应控制施用量和施用深度,不宜施用过多,同时应深翻土壤以使土肥有效结合。在桑葚萌芽之前,应注意做好园内消毒,及时清理园内残余枯枝落叶。各桑葚植株枝条要使用消毒剂做好消毒工作。可供选择的消毒剂较多,如常见的石硫合剂。桑葚花期主要是虫害防治。为保证桑果的产量和品质,在始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都应喷施杀虫剂。针对不同种类虫害,需要选用不同种类的杀虫剂进行防治,喷施浓度与喷施频率需要严格按照杀虫剂规格执行。在喷施杀虫剂时,应避开阴雨天以免造成药效减退。另外,在成虫产卵前(每年3 月左右)可应用信息素诱杀害虫。
夏季可对植株枝干做相应的涂白等预防病虫害的处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桑天牛为害。对于已经发生病虫害的桑葚植株部位,应尽快处理。通常是将病害发生部位移出园区,做灭菌处理。若感染桑天牛等虫害,若有条件则建议对成虫进行人工捕捉,对幼虫则建议使用相应的杀虫剂进行处理。
秋季属于雨水多发的季节,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预防桑毛虫、桑天牛等常见虫害,以喷施杀虫剂为主,建议10~15 d 用药1 次。通常植株同时发生病虫害的种类繁多,需要合理选择专用型药剂或是广谱型药剂。在试剂之间没有干扰的条件下,可以选择几种药剂交替使用。在种植过程中,还需定期检查桑园每个植株的病害情况。若枝叶或果实出现病害则需立即摘除并进行焚烧处理,以防菌丝或孢子在土壤中定殖或感染其他健康部位。
综上所述,病虫害的防治关键在于用药时机、用药种类与园内日常管理。药剂的主要使用建议以预防为主;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选择成分安全、易降解的试剂;尽可能避免果实成熟期用药,减少农药残留。
7 展望
科学的桑葚栽培技术包括种植前期土地质量调查、良种选择、种植密度控制、合理的树形管理、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和测土配方、多元化施肥处理是实现桑葚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将较大程度地推动桑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对绿色水果及功能性食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桑葚的种植规模将不断扩大,这一发展趋势既推动了产业链的发展,又是对高产优质的迫切要求,更是对栽培技术不断优化的挑战。
桑葚作为药食同源类水果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目前有不少关于桑葚药用活性成分如多糖等提取工艺研究及相关保健产品的研发。在农业实际生产中,如何调整种植模式、优化栽培技术提高桑葚中的药用活性成分是未来桑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利用土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富硒、锌、铁、钙等有益微量元素特色农业提高桑葚营养价值也是提高当地经济效益途径之一。此外,绿色农业的发展也是备受关注,尤其是果蔬的绿色种植,桑葚作为可直接食用的水果在病虫草害防治过程中应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难降解的化学药剂,目前成本低效果优环境友好型防治试剂与设备需要持续改良。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合理利用与开发桑葚药用价值、栽培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仍需要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