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遥感遇见考古

2023-10-15马千里

知识就是力量 2023年10期
关键词:遗迹电磁波遥感技术

马千里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遗址遗迹承载了人类灿烂的历史文明,但在经历了王朝更迭和环境变迁后,常被湮(yān)没于岁月的风沙中。特别是那些隐匿于田野、群山乃至水下的遗址遗迹更难以被发现。如今,遥感技术放大了人的感官,用一幅幅直观的画面让我们的视野无限延伸。它如望远镜一般,帮助考古工作者史海钩沉,避免了“不识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遗憾。

“遥远地感知”

那么,什么是遥感?它的基本原理是怎样的?

电磁波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电、磁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二者构成了不可分离的统一场,即电磁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并在空间内由近及远地传播,恰似平静的水面被拂过的微风吹起了涟漪,形成了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电磁波。

例如,太阳的万丈光芒便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组成的,即太阳光谱。当阳光经过宇宙和大气层照射到地表时,地表各类物体因特性差别对太阳光谱选择性地吸收和反射,形成了独有的“指纹”。利用传感器收集这些信息并进行解译,可以对物体远距离识别,这就是遥感的基本原理。

按搭载仪器平台划分的主要遙感类型

遥感与考古的碰撞

遥感考古是将遥感技术用于考古研究中,获取遗址遗迹的电磁波信息,并进行分类、识别和解译,从而确定遗址遗迹的特征。

利用卫星、飞机进行航天、航空拍摄,考古工作者可以直观获取遗址遗迹的相关信息,从而判别它们的特征。实践中,遗址遗迹的封存情况非常复杂。为此,考古工作者总结了航空遥感考古的一些标志。例如,遗址遗迹的土壤(例如夯土、填土等)与天然的土壤在色泽和结构上有差异;受遗址遗迹结构和材料影响,攀附其上的植被会和周围的植被不同;阳光照射时,遗址遗迹辐射出的温度会造成地表的温度或霜雪融化速度差异。

遥感考古重拾“沧海遗珠”

位于水面之下的沉船、码头等遗址遗迹受困于暗流、礁石和淤泥,难以被发现,海洋的万顷碧波也没有直接参考和定位的标志,考古工作者开展水下考古工作困难重重,遥感技术就成了“破局”的关键。

浅水和退潮后暴露的水域,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直接确定遗址遗迹的位置;对于大多数沉船而言,由于其常携带金属器皿或船体零件,利用遥感技术也可以确定其位置。

重现“烽燧万里相望”

附燧是长城上的燃烽设施,常三五排列地出现,且零散地分布在各种地形上,难以开展系统性的研究。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创新性地利用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定位、辨别、航测了162处附燧遗址,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建立了长城全线连续实景三维图像库。这些图片分辨率高,就连砖缝等细节也是清晰可见。

遥感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考古工作者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勾勒出古代文明的轮廓。让我们一起期待它在未来揭开更多历史尘封吧!

 无人机对长城附燧进行遥感探测示意图(绘图/闫丽芹)

(责任编辑 / 代竹蕊 李银慧  美术编辑 / 周游)

猜你喜欢

遗迹电磁波遥感技术
聚焦电磁波和相对论简介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电磁波和相对论简介考点解读
惊艳!可可托海的地震遗迹
方外观遗迹旧照
遥感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
用有源音箱验证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遥感技术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中的应用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
平行透刺联合电磁波治疗肩周炎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