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绘画中的折背样原型探究与再设计
2023-10-15李雪纯刘陈翼
■常 霖,李雪纯,刘陈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折背样作为宋代家具“崇尚文化品质、遵循理性逻辑”的精神代表,其基本形式语言符合当代设计思想,在中国传统家具中占有重要一席。目前研究多从折背样的审美思想与形态特点方面进行分析:卞云飞[1]和李少宏[2]等人对宋美学视角下的折背样设计理念与风格形成进行溯源分析;高宏博[3]和王易博[4]等人从宋画场景中的雅集活动入手,分析折背样的结构造型与应用创新,以上研究均为本文提供重要参考。然而,现有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仅从单一美学角度关注文化与形态的联系,缺少有效的指导方法;创新设计多停留在造型元素层面,较少关注传统与创新形式的关联性。
本文通过理性的原型探究方法解析折背样文化与形态之间的联系,关注折背样创新设计与现代市场需求的可持续性,为同类创新设计提供范本实例。
1 宋代绘画中的折背样形制探究
1.1 折背样的概念界定
“折背样”一词较早见于唐末李匡《姿暇录》中的一段记载:“近者绳床(指椅子),皆短其椅衡,曰‘折背样’。言高不过背之半,椅必将仰,脊不遑纵。”其中,“短其椅衡”即指椅背低矮,“折背样”指其椅背高度相当于普通椅子高度一半,无法舒适倚靠的椅子。
因其形制与明清玫瑰椅十分相似,邵晓锋教授[5]在《中国宋代家具》一书中推测这种靠背与扶手齐平的直搭脑扶手椅是明清玫瑰椅的过渡形式,为将两者区别,界定为折背样。
1.2 折背样的绘画样本收集与选取
宋代家具基材多为实木,由于木材腐蚀无法保存导致没有实物出土和传世典藏,对我们了解折背样实际尺寸比例和使用特点造成了阻碍,只能从宋代画卷和现存实物较多的明清玫瑰椅为研究切入点[6-7]。经文献史料查阅,共收集到12幅宋代绘画,包含15个折背样绘画样本。排除轮廓不清晰、形制雷同、绘制简单及折背样变式(靠背高于扶手)的绘画样本,选取以下9个折背样绘画样本(以下称:研究样本)为本文研究对象。
1.3 宋代折背样与明清玫瑰椅区别
结合研究样本中的绘画场景和座椅形态特点与明清玫瑰椅实物案例进行对比,获得两者形制特点、使用方式与人群方面的具体区别(表2)。
根据表1对比可知,不同于室内陈设中成对出现的明清玫瑰椅,宋代折背样常以单椅形式出现于文人雅集聚会中,具体区别为:①审美特征方面:折背样框架杆件细直,相互呈垂直关系,装饰结构件极少,主要集中在座面以下,给人方正稳定、含蓄素雅的视觉感受。但明清玫瑰椅框架多有粗细变化,装饰结构件样式相对较多,如券口牙子、卡子花、浮雕等,整体为灵秀流畅、圆润精致的视觉感受;②尺寸比例方面:在宋代绘画绘制的使用状态中可以观察到,人物臀部左右及靠背前均存在很大空余面积,座椅整体宽大,垂直的椅腿使坐屉上下面积均匀,扶手高度与靠背高度相同。而明清玫瑰椅尺寸矮小,座面宽度狭窄,扶手高度低于靠背高度,是同时期各椅类体积形态最小的一种。
表1 宋代折背样与明清玫瑰椅对比
2 宋代绘画中的折背样原型解析
2.1 折背样的“蘑菇”式模型构筑
“蘑菇”式模型[8]是由许柏鸣教授提出的当代产品标准化设计方法之一(图1),目前常用于现代家具定制类产品的输出过程。其原理是将产品划分为三个层面:①基础层,产品仅具有基本零部件,可变性极低;②半成型层,产品具有骨架,具有中度可变性;③成型层,产品表面存在装饰,可变度高,即产品的最终表现形式。其中,基础层和半成型层的中低度可变性是产品标准化的特性来源。
■图1 “蘑菇”式模型
本文着眼于“蘑菇”式模型产品基础层的“尺寸比例”和半成型层的“功能结构”这一突出特点,将其运用在传统家具的原型探究中。对折背样进行原型解析的具体实验过程为(图2):①梳理研究样本,构筑产品成型层;②去除可变度高的表面装饰,构筑产品半成型层;③抽离中高度可变性的装饰结构件,构筑产品基础层,即折背样原型。
■图2 “蘑菇”式模型抽象与构筑过程随机样本演示
在“蘑菇”式模型基础层构筑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样本中的足承部件严重影响着折背样整体尺寸比例关系,且具备低度可变特性,属于基础层零部件。因此,将折背样原型划分为“无足承折背样”原型和“有足承折背样”原型两类区别探讨(图3)。其中,“无足承折背样”原型由靠背、扶手、座面、椅腿4个零部件构成;“有足承折背样”原型由靠背、扶手、座面、椅腿、足承5个零部件构成。
■图3 折背样基础层原型
2.2 宋代绘画中的折背样原型剖析
为确定折背样原型结构稳定性,利用Soildworks软件建立折背样基础层面的两种结构模型[9],赋予软件中硬木材料属性进行受力分析(图4)。当座面在承受1500 N载荷时,形变主要分布在座面、足承面、扶手与前腿连接位置,加载过程中没有发生结构破坏,结构相对稳定,具备原型分析条件。
■图4 折背样原型的受力分析
由于绘画中的家具尺寸与比例具有无法精确测算的研究局限性,本文对研究样本尺寸测算步骤如下:①将各研究样本基础层形态几何化,方便比例尺寸关系测量;②结合设计几何学规律与人体工学原理对尺寸比例进行推算;③对比明清玫瑰椅具体尺寸比例数据,降低推算的误差性。
(1)“无足承折背样”原型比例关系(图5)。
■图5 无足承折背原型尺寸图
(2)“有足承折背样” 原型比例关系(图6)。
■图6 有足承折背样原型尺寸图
足承部件的存在使椅高明显升高,坐深变窄,座椅体量增大,坐面高度与靠背高度关系不变。
其中A2=B2+C2+E。当400 mm≤C2≤450 mm时,得到200 mm≤B2≤318 mm,600 mm≤A2≤965 mm,0 mm≤E≤177 mm,346 mm≤D2≤682mm,346mm≤F2≤682mm,190 mm≤G≤245 mm。足承的存在导致座面深度改变,明清玫瑰椅座面深度不具备参考性,仅存在D>580 mm,故580mm≤D2≤682 mm。
2.3 宋代绘画中的折背样设计表征要素提炼
在“蘑菇”式模型的成型层与半成型层构筑过程中,去除的表面装饰与装饰结构件构成了折背样的设计形态表征。总结各要素出现的研究样本与次数,提炼折背样的设计表征要素,为折背样创新实践提供设计参考,具体分析(表2)。
表2 折背样设计表征要素分析结果
根据表2结果进行分析,折背样的基本设计要素为8个,分别为型材、材料、靠背结构件、扶手结构件、座面结构件、椅腿结构件、脚枨结构件、装饰纹样,各基本设计要素对应的形态表征共21个。
(1)装饰结构件:在靠背结构件、扶手结构件、座面结构件、椅腿结构件、脚枨结构件这5项基本设计要素中。不少于样本总数一半的形态表征有“无背板”“不出头”“平板”“ 口/牙条”“无足承且有脚枨”5个。其中,牙条、券口、脚枨为折背样装饰与稳定的常用结构件(图7)。
■图7 折背样部分装饰结构件
(2)表面装饰:折背样的装饰纹样种类极少,除常见的装饰结构件如背板、牙条做必要的造型起到装饰效果外(图8),其他部位极少出现装饰纹样[13]。在研究样本中,有7个样本无装饰纹样,超过样本总数一半,表明这一特征具有普遍性,是折背样具有简洁素雅审美特点的主要原因[14]。
■图8 折背样部分装饰纹样
3 宋代绘画中的折背样再设计
3.1 具有宋代特征的新中式家具设计要素提炼
为使宋代绘画中的折背样再设计更符合当代生活需求,笔者对具有宋代特征的新中式家具设计要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具有宋代特征的新中式家具品牌类型、产品特征分析。定向发放300份调研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94份,以此了解消费者家具审美倾向与功能使用需求等问题。
根据数据整理结果显示,本次用户调查问卷以80后(34岁至45岁)为主要受访对象,占比68.3%。此类人群主要购买意图是为新房装修添置家具,房屋面积与室内装修风格的限制使71%的受访者倾向于单件添置宋代特征新中式座椅的购买方式。原创品牌中的重构造型元素、结合新材料的设计手段更吸引他们眼球。在审美倾向中,用户注重家具单品与空间的协调性,希望宋代特征的新中式家具保持着简洁素雅的风格。41.8%的受访者认为此类型家具的现有产品缺乏个性;宋代文化审美特征并不明显,占72.2%。在宋代特征新中式座椅色彩倾向中,黑、黄占比最大,分别为41.8%、30.2%,在材质倾向中,木质与皮革占比最大,分别为68.7%、66.7%。除审美风格以外,价格是用户购买意向中的重要因素之一,48.4%的受访者接受单件座椅的价格在3000元至6000元,产品的品质和文化价值提高了他们对于座椅价格的接受程度(图9)。
■图9 参与本次用户调研问卷数据结果(部分数据)
3.2 设计创意与方案
折背样再设计实践结合上文中具有宋代特征的新中式家具设计要素提炼结果,对折背样设计表征要素进行重构,使设计表征要素符合消费群体审美特征的同时也要符合原型尺寸比例,以此实现折背样设计形态的连贯性。
选取折背样设计表征要素中具有普遍性的无纹样、无背板、扶手不出头要素,结合具有宋代特征的新中式家具设计要素中的简约风格对束腰结构、座面平板、牙条结构进行重构(图10),使其具备个性化、年轻化等审美特征。
■图10 折背样设计表征要素重构
考虑到折背样原型比例特征与现代用户使用需求及居住空间的限制,设计方案选取“无足承折背样原型”比例关系。其中A=725 mm,B=265 mm,C=420 mm,D=660 mm,在符合折背样原型比例尺寸范围的同时保证人体工学的合理性(图11)。为增加方案整体个性化、年轻化特点,将扶手与座面进行一体化的视觉效果设计方式,座椅框架与座面呈现“悬浮”,以此增加整体灵动感。白橡木和胶合板的材质选择降低了传统中式家具的座椅成本,同时使用植鞣革和开放漆进行饰面处理,保证产品整体质感[15-16]。
■图11 方案比例推导图
为满足现代用户的舒适度需求,座面附软包材质,对传统折背样的线性靠背进行加宽,并做斜切角处理。座椅靠背高度与靠背至椅腿距离满足1:2的关系。通过比例尺度来调整家具构件之间的空间关系也对宋代家具的设计思想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继承和保留(图12-图13)。
■图12 折背样设计实践方案效果图
■图13 折背样再设计方案实物
4 结语
当前,现有新中式家具产品以明清风格为主,行业内存在着设计同质化、“新瓶换旧酒”等严重现象,探索中国传统家具创新新思路,实现现代家具的可持续设计无疑是当务之急。宋代绘画中的折背样具备着简洁雅致、内敛含蓄的极高审美,是宋代家具文化的瑰宝。本文以宋代绘画中的折背样为研究对象,“蘑菇”式模型作为研究工具,将原型探究方法引入宋代家具的研究中,构建折背样原型与设计表征之间的理性关联,探索传统家具创新中“传统形式-原型提取-创新形式”的设计新思路。通过对折背样的原型解析证明了“蘑菇”式模型法适用于宋代家具的原型探究,结合具有现代用户需求对折背样进行再设计实践,对宋代家具的创新设计具有设计参考价值与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