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2023-10-15陈燕

唯实 2023年9期
关键词:南京城乡融合

陈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上述重要论断为新发展阶段实现产业融合、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方法路径。南京市城乡融合起步较早,在城乡协调、产业融合、农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具有较好基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壮大,涌现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特色产业增长迅速。但与此同时,在城乡产业融合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农业产业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亟须提升,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拓展不充分,农产品电商赋能不足,农产品海内外影响力不够等。要加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从强化农业科技赋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南京都市圈消费辐射能力、强化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推进产业链强链扩链、立足“一带一路”交汇点优势畅通农业双循环系统等方面入手,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城乡产业融合是推动农业农村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实施城乡产业融合,既是解决农业发展结构性矛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更平衡更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实施城乡产业统筹规划,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

城乡产业融合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城乡产业融合受到决策层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连续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城市现代工业、服务业企业将资金、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转移渗透,与传统农业、乡村优势资源禀赋协同发展,进而创造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破解我国城乡产业融合机制障碍、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遵循。城乡产业融合既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快城市和乡村生产要素有机结合、产业相互融合渗透,实现农业从生产功能向生活功能的转变,形成特色乡村工业和创新型产业,城乡产业发展的生产率差距才能逐步缩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矛盾,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的挑战,市场不稳定因素将长期存在,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也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而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农村在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城乡经济联系。通过调优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加快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健全与完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二、南京市具备推进城乡产业融合的条件优势

近年来,南京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农业机械化普及率不断提高,逐步构建起现代化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从而具备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实力、区位、科创及动力优势。

具备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实力优势,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南京经济实力雄厚,2022年GDP总量达1.69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7.88万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25万元,反映出该市在拉动消费方面的潜力。作为超大消费城市,南京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7.01%,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万元,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0%,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已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引擎。城乡间各类商品服务和要素资源加速流通,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

具备区位优势,区域农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加速推进。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南京注重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规划协同,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流通体系。通过建设和美乡村加快休闲农业发展,发挥山水城林之美的人文绿都的品牌效应,积极探索在特大城市周边建设世界级城市乡村田园地区。总体来看,南京现代农业发展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空间,高价值农产品、多功能农业的发展也将为区域农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帶来巨大的市场拉动力。

具备推进城乡产业融合的科创优势,农业科技创新走在前列。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2022年在宁普通高等学校共计51所(不含部队院校),在校学生(不含研究生)77.77万人。拥有涉农高校院所33家,农业领域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400多名,拥有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两个国家级农业科创园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及国际合作的潜力巨大。目前,南京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8%,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5%,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超过80%,农业创新能力、创新要素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种业企业,拥有丰富的农业种质资源,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成为推动南京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南京加快推进新型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和小农户联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规模日益扩大,农业产业链不断延长,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主力军。目前,全市共有9000多个家庭农场、40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农业规模效益,全市家庭农场、合作社年经营综合收入达62亿元,农业龙头企业总销售交易额达1668亿元,有力推动了农村由分散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

三、南京在城乡产业融合方面面临的挑战

虽然南京具备推进城乡产业融合的条件优势,但总的来看,目前城乡产业融合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与深度融合还存在很大差距。如在农业产业链延伸、现代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农业提质增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农业多功能性开发、农业新业态发展、农业服务业发展、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等方面持续提升。

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能力亟须加强。目前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已突破70%,但农业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产业关键技术需要突破,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需要持续提升。种质资源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突出,重要农副产品种质资源依然高度依赖进口,如卫岗乳业的奶牛自主育种技术远落后于国外,市场上90%以上的鸭原料都是英国引进的樱桃谷肉鸭,产业育种和养殖环节薄弱。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能力不强,“模仿式”和“转化式”研究较多,关键技术成果不足。农业高层次人才、农业“创新尖兵”较为缺乏,急需吸引更多人才返乡下乡开展“双创”,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农业全产业链构建面临挑战。随着南京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受农业发展空间的制约,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仍将呈下降趋势。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拓展不充分,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足,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够,第三产业高端开发滞后,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增值率低、链条短,农业附加值不高。农产品电商新业态发展不充分,目前全市农资与农产品电商销售额仅占电子商务销售总额的1.5%左右,农产品品质优势尚未转化为品牌优势,如卫岗乳业的品牌对外辐射范围仅限于江苏、安徽两个地区,雨花茶品牌在全国知名度不高。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有待壮大。与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相比,南京现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头雁式”农业创新主体。家庭农场、合作社规模偏小,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有待增加,相关基础设施薄弱,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部分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能力较弱,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农村公共服务补短板压力较大。城市强、乡村弱的状况长期存在。与城市先进的基础设施相比,乡村通讯、网络、物流、冷链运输、仓储等设施较为薄弱,必须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资金、人才、先进技术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仍存在壁垒,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完善,资本下乡难问题长期存在。农村集体产权开放性不足,“跨村”配置集体资产能力较弱。

四、新发展格局下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

新发展格局下需要结合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在满足区域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创新农业服务模式,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增强民生福祉,全面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质量等值化。健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

汇聚农业创新力量,强化农业科技赋能。聚焦南京现代都市型农业突出特征,围绕“都市”构建需求导向型农业科技支撑和推广体系。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提高种源保障能力和种业创新能力,夯实种质资源根基,做强种业“芯片”。加强地方品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大地方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和水产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强化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科学化运行机制。

以“一区一中心”(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创中心)为重点发展园区经济,强化农业科技园区的试点示范效应。深化高新园区改革创新,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聚焦生物农业、绿色智慧农业、功能农业等产业,建设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和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协同推进南京特色农产品加工、农业智能装备制造以及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要聚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优质农业科技资源共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共同市场,探索建立异地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农业实验检测设备、孵化器、中试平台的共建共享,辐射带动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南京农业现代化进程。针对农业产业集聚的本地化趋势,推动南京都市圈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强化都市圈内粮农产品的产销合作和保障协同,打造区域协同的应急保障安全共同体。加快实施稳产保供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应急保供网络,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强粮食产业链条的经济韧性,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针对农业多功能性特征,加快建设和美乡村,充分彰显现代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加强农业需求侧管理,提高南京都市圈消费辐射能力。深挖品牌优势,将本土文化特色与农产品品牌形象相结合,提升农产品品牌文化内涵。支持“南京老字号”创新发展,加快研发、设计、生产、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各环节的模式创新,增强南京特色农产品品牌信誉度,增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市场影响力,提升消费供给质量。积极利用电商、视频直播社交网络、云展会、广告媒体等数字平台,拓宽营销渠道,孵化一批农业品牌专业营销主体,打造一批“互联网+”农业品牌,激发区域消费潜能,提高都市圈消费的辐射能力。

强化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主导产业链强链扩链。做优南京都市现代农业,做强优质稻米、现代茶、精品蟹虾、南京鸭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链,重点培育固城湖螃蟹、江宁花卉园艺、浦口苗木、六合蔬菜、溧水“五莓(梅)”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善田江宁”“无想田園”“多彩竹镇”等多个区域公用品牌。依托优质稻米、经济林果、休闲农业、特色水产、农村电子商务等百亿级产业,推动南京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发挥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都市农业+”综合体,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促进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连城带乡的桥梁作用,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强化数字经济赋能,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打造数字乡村新名片,引领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农业升级和乡村综合治理。

立足南京“一带一路”交汇点区位优势,畅通农业双循环系统。推进南京农产品“优进优出”战略,有选择地进口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需求的农副产品,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投资和农产品贸易,实施南京雨花茶、稻米、鸭、蟹、虾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高附加值优势农产品出口,鼓励涉农企业申请国际认证认可、参与国际知名农业展会。同时,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通过高水平“引进来”,推动外资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体系,完善农业领域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外资企业在南京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加快海外基地培育,采取贸易带动投资、投资推动贸易、贸易推动创新等良性互动方式,推进区域农业“走出去”并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本文系2021年度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发展格局下南京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21YB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南京城乡融合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城乡涌动创业潮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