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策略探析
2023-10-15邢耀丹
□邢耀丹/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现阶段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音乐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音乐欣赏能拓展学生音乐视野、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及审美能力,有效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然而,现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音乐欣赏教学效率并不理想,影响了学生音乐素养及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以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进行阐述与探讨,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探索效率提升路径提供参考和启发,助力其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发挥出音乐欣赏的育人效果[1]。
1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通过音乐欣赏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优秀音乐作品所包含的精神内核和情感内涵,从而培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2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
小学生处在人生思维、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学校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助力他们对于音乐要素的理解、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不断提升。然而,现阶段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着音乐欣赏教育方式落后的问题。小学音乐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相对落后,通常是在课前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一段音乐,然后让学生进行聆听、体会,在音乐播放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音乐播放时,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可能导致他们聆听音乐时兴趣不高、容易走神、不能很好地展开联想与想象,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缺乏在音乐播放结束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系统性解答的环节,无法为学生答疑解惑。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如果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有了误区,就不能及时纠正。对音乐有了正确的解读,没有及时鼓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三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可能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过于压抑、严肃。这种严肃的课堂氛围可能会致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最终导致他们失去学习兴趣,消极对待音乐学习[2]。四是由于音乐不是主课,课时有限,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忙于授课,难以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学生缺少参与到音乐欣赏的机会,也不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
3 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策略
3.1 情境创设,调动欣赏兴趣
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声音、图像深度融合,给学生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下,进行适当讲解和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走进作品、欣赏作品,能够调动他们的感官思维,促进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其获得良好的音乐欣赏体验。
以《水草舞》这节课的音乐欣赏为例。该作品属于《鱼美人》芭蕾舞剧中的独舞音乐。仅通过聆听,学生难以将该作品所描述的唯美画面抽象出来,教师可以展示多张不同角度拍摄的水草图片,让学生对于水草在水中的运动特点形成直观了解。此后,将《水草舞》音乐在课堂中播放,要求学生用心聆听和感受,同时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这首曲子有什么特点?”“听这首曲子,你会联想到什么?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试着去解读一下这首曲子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在音乐作品播放结束后,师生之间进行问答互动。此环节结束后,教师为学生深度讲解《水草舞》这首歌曲,对于歌曲中有钢琴伴奏表现水草运动的柔美,模拟了水下世界进行氛围渲染等重点进行讲解。这样,师生共同进行二轮欣赏,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韵味之美。
再以《在动物园里》为例,教师在音乐播放前,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出动物园园内情境,借此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能组织学生活动,如让学生比赛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在此基础上,引出音长音短的学习重点:鸟叫悠长,狗叫短促等。之后,为学生播放这一节课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在此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用轻快的声音模仿动物饲养员,创设出带领小朋友参观动物园的情景,小朋友要联想在动物园里看到许多动物时惊奇又高兴的心情,更好地与教师互动。
情境教学能够为学生了解音乐作品开通全新的渠道,提高其进行音乐学习的兴趣。要注重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功能,多媒体技术是视听结合的重要工具。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可以借此来为学生构建出一个视听世界,有效提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果。
3.2 重视联想与想象,提高音乐欣赏艺术性
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形象思维、艺术想象在科学事业中起着较为显著的作用。而音乐活动在开展时,创新及创造力的培养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目标,毕竟音乐本就是创造性的艺术。为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若要真正提升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联想与想象的重要性,围绕着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来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增进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及感悟,借此来激活学生想象力及创造力,有效提升音乐欣赏艺术性,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命运交响曲》为例,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先为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之后再播放音乐。在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这一作品展开联想及想象。
例如,第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气势宏伟,有排山倒海之势,“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富有特点。学生可以想象“命运”在敲门的场景,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紧张、威严和冲击性。
联想和想象力的提升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深化对音乐作品的感悟,是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
3.3 体态律动,深化学生音乐欣赏感悟
小学生年龄尚小,身心各方面尚未成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好玩、好动的特点。考虑到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可以注重体态律动教学,体态律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借助“身心配合”教学法,能让学生在身体律动中对音乐作品形成较为深刻的感悟,有效提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果。体态律动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主张将音乐感知与身体律动有效结合在一起,不一味地坐着进行聆听式的学习,还能让学生在身体律动中更好地把握音乐节奏,提高自身音乐表现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学会展示自我。
以《幸福拍手歌》为例,教师在欣赏教学课堂上就可以组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然后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拍手、跺脚、拍肩等活动。再以《水草舞》为例,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以模拟水草的姿态,翩翩起舞,体态律动,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的柔美之处。还可以进行对比教学,《幸福拍手歌》节奏欢快,《水草舞》节奏舒缓,小学生进行体态律动,能更好感觉到两首歌的差异。
总而言之,体态律动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以及节奏,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及学习自主性,有效提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
3.4 适当语言渲染,提高学生音乐接受度
语言艺术也是教学期间的常用手段,教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想提升教学效率,可以在教学课堂适当进行语言渲染,借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接受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所传达出来的情绪以及故事情节。在这一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学生情感的指引者,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音乐素养。在教学期间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借助恰当的语言渲染有效引导学生音乐欣赏,从而真正提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
以《黄河大合唱》为例,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可以借助饱满、激昂的情绪,以及高昂慷慨的语调来为学生渲染出黄河奔腾呼啸的氛围。之后为学生引出这一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及主旨,就能有效引导学生亲自感受这一音乐作品表达的情绪,使学生能在语言情境渲染中更好地感受这一首歌曲,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自强不息、同舟共济、敢于胜利的精神气概,最大程度提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
3.5 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乐感时,还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自信心,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在实践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来了解、学习音乐知识。要关注学生的音乐喜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还要通过对比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音乐对比鉴赏。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类型的音乐作品,或者是同一部作品的不同乐句开展对比,感受同类作品所描述的情感差异,让学生在对比中实现对音乐旋律、歌词、节奏等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为了促使学生提升音乐素养,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音乐表达。
总之,在小学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小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情绪、情感,并且要听懂作品中的重复与变化,用属于学生个体的特点来演绎作品。在此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善于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对学生进行持续性鼓励,强化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感知,引导学生从思想高度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学生之间也应该进行交流沟通,分享自己的音乐学习体会和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在交流沟通中增进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构建相应的音乐情境,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来欣赏音乐作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育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增强自身的乐感,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促进他们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
引用
[1] 刘诗文.创造性戏剧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以《那不勒斯舞曲》为例[J].中国音乐教育,2022(12):11-17.
[2] 陈国英.新课标背景下培育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着力点[J].教学与管理,2022(29):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