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独特优势 聚力国际传播
——央媒驻浙机构讲好“共同富裕”故事初探
2023-10-15赵晔娇
文_赵晔娇
“说理”“陈情”,学媒融合:破局国际传播困境,抓住“关键少数”,巧用“中话西说”放大传播效能
当前,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发生历史性变革,面临着尖锐复杂形势和巨大外部压力,关于中国的“信息茧房”亟待打破。
基于以上情况,中新社创新探索,将“说理”与“陈情”相结合,推出融媒体栏目“东西问”。专栏依托智库学者、国际人士、各界精英,促进东西方文明对话与交流,在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上,作出了十分有益的实践探索。
“东西问”专栏是中新社做好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借梯登高,中新社浙江分社在共同富裕的大命题之下,持续采访智库学者、知名人士,不断向海外宣介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丰富内涵。
三年来,中新社浙江分社主要采写《王国平:全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世遗为何是TA?》《朱炳仁:中国大运河如何向世界展示“活着”?》《王岳飞:中国茶缘何能成为风靡全球的流行饮品?》《赵丰:为何说丝绸之路是“世界一个最大文化公约数”?》《史晋川:长三角为什么叫长三角?》《横店与好莱坞、宝莱坞如何互鉴?》等数十篇专栏稿件。总社部门和境外兄弟分社亦就这一话题,采写《李实:中国缩小贫富差距,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李稻葵:中国的共同富裕为何不是“给穷人发钱,向富人收税”?》《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尔布劳:中国推进实现共同富裕表现出了极大的智慧》等稿件。
今年7月,借助中新社和杭州市人民政府指导的良渚与世界——“良渚古城·雅典卫城”中希文明对话活动的契机,中新社浙江分社专访西方国家元首——希腊前总统帕夫洛普洛斯,发出West East Talk|Prokopios Pavlopoulos:Why is the dialogu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so important?(注:《东西问|帕夫洛普洛斯:希中文明对话为何那么重要?》),在中希文明对话的大格局中,通过比较良渚古城和雅典卫城,促成良渚的再一次“出圈”。
至此,中新社实现对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等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全覆盖,向海外推荐茶叶、丝绸等富有文化味的浙江标志,也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影视文化产业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浙江代表,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细致可感、有理有据,让人觉得浙江形象是如此可亲、可爱、可敬。从更高立意来说,这些“东西问”专栏稿件,亦是从“共同富裕”的角度直击有些西方国家的“唯收入论”,说明浙江实践、中国实践对西方发达国家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经过这三年的探索,我们用“中话西说”的方式,努力为共同富裕的国际传播提供支撑,既向世界“讲明道理”,也向世界“说好故事”。我们也更加坚定地认为,通过采访国内外高级别政要、高层次智库专家等“关键少数”,做好“学媒融合”赋能国际传播,是一条可行有效的道路。
拓展国际人脉、变“我说”为“他说”:借助洋主播力量,用第三方视角讲好共同富裕故事,构建国际传播新范式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样的情况在国际传播中长期存在,因此,在探索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国际传播道路上,中新社浙江分社非常注重双向的互动、分享、对话,在让外国友人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拓展国际人脉,策划“洋主播看‘浙’里”融媒体栏目。主要是和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数家高校合作,请外国留学生担任特邀洋主播,和浙江分社记者一道进行沉浸式体验采访,在形式上以直播为主,辅以短视频、VLOG、微信推文等。
这一策划旨在变“我说”为“他说”,让“外嘴”“外眼”发挥“四两拨千斤”之效,让更多国外受众看得见、听得懂、想得明,从而开辟“外眼看中国”“外嘴说中国”的新范式。
洋视角呈现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活力。共同富裕要做大经济这块蛋糕,中新社浙江分社多次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策划。在宁波舟山港,当来自俄罗斯的洋主播Ekaterina Serebrennikova爬上距离地面52米的塔吊,俯看集装箱卡车穿梭不停、巨型货船鸣笛出港的景象时,她对着直播镜头发出了“码头全年不停工,浙江外贸经济活力无穷”的感叹。在杭州亚运会比赛场馆——黄龙体育中心,来自卢旺达的唐英雄(中文名)兴奋地在绿茵场上踢起足球,他在直播中向海内外宣介:“我脚下的是一块锚固草坪,由天然草坪与人造草纤维结合而成,耐践踏、耐铲踢,是高科技赋能智能亚运。”在杭州技师学院,来自土库曼斯坦的洋主播莫丹与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冠军杨金龙对话交流,在《“喷喷喷”也能夺“世界冠军”?“大国工匠”让洋主播看呆了》这条VLOG中,莫丹切身体会到特色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洋视角解构浙江文化传承发展之魅力。文化传承发展始终是中新社浙江分社在推进共同富裕报道中的发力点。如邀请来自蒙古国的洋主播阿米卡打卡万年上山遗址,推出《文明的坐标丨一粒米讲述万年“稻”路》直播;邀请来自土库曼斯坦的洋主播马克探访位于杭州的中国扇博物馆,推出《文明的坐标丨古代没空调,用什么“神器”过炎夏》直播等,在海内外的累计阅读量均破百万。
洋主播参与浙江党代会报道展创新之力。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期间,中新社浙江分社策划了《洋主播看浙江党代会》系列融媒体报道。在如此重要的政治性会议中,启动洋主播团队是一次创新,也是挑战。如何出新出彩不出错?经过思考,我们选定了乡村振兴、国际贸易、生态环境等具有一定国际共鸣性的主题。在视频镜头中,来自刚果(金)的王得福(中文名)深入建德田间地头,感受现代农业新技术带来的新体验;约旦的拉玛穿梭于商品琳琅满目的中国小商品城,惊叹“世界小商品之都”焕发的无限活力;摩洛哥小伙尤加走进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一间实验室,发现生态治理原来还能这样高效……通过与浙江省党代会代表对话,在实地体验中,近距离感受、报道浙江探索共同富裕的生动故事。这组融媒体报道用中、英、法三国语言呈现,在英文网站、海外社交平台、国外媒体、华文媒体等舆论场取得较好的反响,海外阅读量超3000万次,全网阅读量达5000余万次,互动量12000余条。
在推进“洋主播看‘浙’里”融媒体栏目时,也发现一些共性问题:比如洋主播能较快理解文化、体育、乡村等题材,对时政、经济、社会治理、民主协商等题材则存在认识性偏差,导致探访交流的互动性不是很强,传播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再比如洋主播本人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粉丝不是很多,借助老外本人进行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拓展。接下去,中新社浙江分社将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补齐短板。
向外拓展、整合资源:统筹协调“朋友圈”,丰富创新国际传播载体,探索“出海”新路径
一展读懂世界,一图胜过千言。图片报道是中新社独特的优势之一,旗下的中国新闻图片网是国内最权威的新闻图片库之一,拥有库存图片近400万张,15000余名签约摄影师,为海内外千余家媒体提供图片服务。图片是全世界的“共同语言”,相较于文字,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使其无需翻译就能被理解。
因此,用一张张富有感染力的图片去打动、去感染外国友人,是做好共同富裕报道的一种较好方式。近年来,中新社浙江分社已组织上虞“孝德文化”、富阳“富春山居”等主题摄影展,走入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浙江万里学院汉堡校区。
以“上孝之地·‘虞’你共富”为主题的“孝德文化摄影作品展”走入英国牛津大学是“出海”办展的初探。2022年7月,中新社浙江分社组织多名中国摄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十余名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走进上虞,到中华孝德园、“女儿红”酒厂等地采风。经统筹协调海外“朋友圈”,精选出的66幅摄影佳作在这所世界名校集中亮相,吸引中国留学生和国际友人驻足欣赏、沉浸其间,感受光影之间流露的“浙江风”,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联动海外华文媒体,多语种精准落地。党中央赋予中新社的独特使命之一,就是要打造辐射海外的全球华文资讯传播共同体。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的秘书处就设在中新社,近年来,中新社不断优化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协同海外华文媒体这一海外侨胞和世界友人了解中国的窗口,通过这一个个海外“朋友圈”,切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借助总社累积70年的海外华文媒体等渠道,中新社浙江分社充分联动这些知华友华力量,多角度、多媒介、多语种,推动海内外联动传播。立足宏观,《“共富”文章均衡着墨:三个主攻点解题“为何是浙江”》《乡村问“共富”:浙江缘何能探出身位?》《浙江“千万工程”,何以“赢人心”?》等“重磅”“料足”的深度报道,被日本《东方新报》、《俄罗斯龙报》、希腊《中希时报》、欧联网、澳洲网等10多家外媒平台全文转载。着眼微观,选取巧克力小镇、艺术乡村、未来社区等“新鲜”“有趣”的点位,展现共富路上的点滴故事,被印尼《印华日报》、菲律宾《华报》、菲律宾《商报》、泰国《泰星暹》等海外华文媒体采用,向海外打开一扇了解浙江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