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神经语言程序学技术的心理干预对血液病输血治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2023-10-14张艳芳马苹郑佩文熊亚炜王思思郭建珍

江苏卫生保健 2023年4期
关键词:血液病分值恐惧

张艳芳,马苹,郑佩文,熊亚炜,王思思,郭建珍

漯河市中心医院,河南 漯河 462000

输血治疗是临床治疗血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维持患者生命和促进康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实践发现,部分患者因对输血存在恐惧心理,甚至抗拒治疗,严重影响治疗效果[1]。对此,目前临床多采用通过普及疾病相关知识、讲解治疗方式、分享成功案例、亲切沟通交谈等方式(常规干预措施),增强患者信心,减轻焦虑,缓解恐惧心理,但干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2]。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技术能提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技巧,使身心更加积极正面,曾被应用于了解人类行为和能力并使之做出长久改变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3-4]。本研究旨在分析基于NLP技术的心理干预对血液病输血治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本院2020年9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89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血液病诊断标准[5];②均接受输血治疗;③依从性好,可配合完成相关指标检测。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②存在听力障碍、交流障碍、意识障碍、精神疾病等,或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③拒绝随访。本研究通过伦理审查,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2周。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干预措施。①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亲切沟通,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帮助熟悉病房环境、相关规定和科室人员等,使其快速适应住院生活,约20 min。②健康宣教:通过开展讲座、张贴宣传海报、播放教育短片等形式,普及血液病病因、危害、治疗方式、预后等,积极介绍成功案例,帮助患者建立信心,约20 min。③认知心理干预:以亲切、温和语气与患者沟通,分析其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针对患者经济条件、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等深入交流,鼓励其正确面对疾病、重视治疗;在输血治疗过程中采用听音乐、观看喜爱的视频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恐惧感,30 min/次,1次/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基于NLP技术的心理干预。①成立干预小组:成员包括血液科护士长、责任护士、心理医生等,小组成员经过NLP技术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学习如何营造和谐沟通氛围、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如何快速有效地表达信息以及肢体语言和声音语调的把控等。②收集患者详细个人信息,经小组成员讨论后制定具体干预方案。③实施干预:保证病房安静、整洁,物品摆放有序,温、湿度适宜,光线充足,采用身心语言(指声音、语调和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手势)、感性响应、同伴效应、复述、暗示、回顾快乐时光、倾听、呼应等沟通技巧,引导患者积极表达情绪,共持续60 min,1次/周。谈话结束后与患者共同总结并沟通好下次干预时间,告知患者下次干预开始前会对本次干预内容进行回顾。

1.3 评估标准

1.3.1 心理应激状态 于干预前和干预2周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两个量表各有20个条目,每条目1~4分。SAS总分值越高,焦虑越严重;SDS总分值越高,抑郁越严重。

1.3.2 输血恐惧程度 于干预前和干预2周后,分别采用中文版负性情绪量表(NA)评分和恐惧视觉模拟评分法(FAVS)评估两组患者输血恐惧程度。NA分值范围10~50分,FAVS分值范围0~1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输血恐惧程度越高。

1.3.3 不良反应 记录两组患者2周干预时间内抽搐、心慌气短、出虚汗、头晕口麻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对照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28~63(45.66±5.96)岁;淋巴瘤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4例,血友病2例,白血病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1例。观察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29~61(46.37±6.14)岁;淋巴瘤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3例,血友病3例,白血病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2例。2组患者上述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心理应激状态 干预前,2组SAS、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2周后,2组SAS、SDS评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应激状态对比分

2.3 输血恐惧程度 干预前,2组NA、FAV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2周后,2组NA、FAVS评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输血恐惧程度对比分

2.4 不良反应 干预2周后,观察组心慌气短、出虚汗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抽搐、头晕口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不良反应对比[n(%)]

3 讨论

输血治疗是血液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但部分患者因存在恐惧心理,可能阻碍输血治疗的顺利进行,影响疗效[6]。目前,临床常规干预措施多通过对患者科普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治疗过程中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帮助患者降低恐惧感,但沟通技巧相对简单,加之患者此时心理较为敏感,导致干预效果欠佳[7]。NLP技术是一种思想、语言、非语言相互关联的综合应用技术,强调语言沟通技巧的重要性,重视与患者的深度交流,可有效促进医患关系、加速患者的行为转变。

研究发现[8],因疾病带来的精神压力和治疗期间的不良体验,导致部分血液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严重心理应激反应,轻则干扰治疗进程,重则可能导致患者轻生。本研究发现,干预2周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NLP技术的心理干预能够更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应激状态。这是因为基于NLP技术的心理干预能够为患者营造出利于沟通的环境,针对不同患者,采用倾听、复述、肢体语言等多种沟通技巧,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情感。针对患者心理状态,选择适宜的沟通方式,帮助患者建立正性心理,增强治疗信念,减轻心理应激状态[9]。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周后观察组NA、FAV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NLP技术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输血恐惧程度。基于NLP技术的心理干预利用感性响应、复述等沟通技巧增进医患信任,采用代入法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我,采用共情法鼓励患者宣泄不良情绪,引导患者正确面对输血治疗,逐渐促进行为转变。通过对心理干预的总结和回顾,进一步强化患者信念,缓解内心恐惧感。结果还显示,干预2周后,观察组患者心慌气短、出虚汗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NLP技术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心慌气短、出虚汗的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血液病分值恐惧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血液病患者的应对策略
GM值在高危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恐惧的对立面
宿迁城镇居民医保按病种分值结算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