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作观
2023-10-14李清达
李清达
在绘画创作中,要处理好两个环节:一是形而上的思维,二是形而下的造型。艺术家的情感、欲望、意图、观念、激情、理念和艺术思想,就是创作前的“意”,这是抽象的,也是无形的,而“意”的创立过程,就是形而上的思维。“意”立好了,才依赖于点与线、黑与白、墨与彩、虚与实、刚与柔等可视的笔墨技巧和形式表现,创造出有形的图像来,这样的作品才有内涵。而且,立意的巧妙和深邃,决定作品的深刻。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意在笔先画尽意存”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中國画应先得“意”而后造形,“以形写意”不如“以意写形”来得巧妙。
在这里,笔者所说的“意”,主要是指主题内容、精神内涵和生活感情方面的“意”,而有关形式技巧方面的“意”则不在此列。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曾一度把对内容、主题、精神的关注转型为对“形式美”的热衷,一反“主题先行论”,现实主义主题性创作被边缘化了,随之,形式主义等作品蔚然成风。
譬如,有些画家所画的内容,虽有形式之感,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缺“意”,有形式没内容、有技巧没思想、有笔墨没精神成为那段时期绘画创作的弊端。
历史上,中国绘画多把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北宋时期,宋徽宗多以古人诗句为题考试选拔宫廷画家。例如,试题《深山藏古寺》,许多考生或画深山密林中偶尔露出寺庙一角,或画树林遮没寺庙,但都无法表达出一个“藏”字。唯有一位考生不画寺庙任何踪迹,只画一个小和尚在深山山涧挑水,题上“深山藏古寺”,巧妙地表达出一个“藏”字的题意,因而金榜题名,从此成为佳话,至今流传不衰。这种富有文学性、生活感情的创作思维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我们不排除形式技巧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但也不能否定巧妙表现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重要性。
没有情感、没有意识,对客观物象照抄照摹的自然主义描绘,断不是真正的画家和诗人。正如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说的“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言下之意,就是诗不能太直白。而真正的画家如齐白石,他画《不倒翁》,题款曰:“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借描绘静物来讽刺贪官污吏;郑板桥画茶壶,题款曰:“嘴尖肚大柄儿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借画瓷壶以讽刺那些一知半解而自高自大者。言在此而意在彼,是作诗的法则,也是绘画创作之灵感所在。
当下,剥离精神独研技术,剥离内容独专形式,漂浮在技术性层面上,所谓“纯粹艺术”,正是作品内容空洞、精神缺失的原因所在。艺术既然是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主观情感的载体,那么,只有生活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精神与技巧的互相渗透,技进于道,技道合一,才是艺术的本体,这样的作品才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