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英语文学混合式本科教学模式研究*

2023-10-14丁建江郭云飞

关键词:互联网+文学教学模式

王 镇,丁建江,郭云飞

(江苏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一、引言

“英语专业隶属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主要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翻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以及国别和区域研究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1]1,所以中国高等学校英语本科专业一向高度重视英语文学。根据2018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和2020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试行)》的教学目标,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英语文学课程始终竭力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抓手,助力推动课堂革命,探索智能教学,促进教师发展,为英语文学本科教育和专业建设作出了积极稳定的贡献。

然而,传统的本科文学教学受到商业化时代和“文学式微”的社会影响,面临着生存空间压缩的危机,以致本科学生学习英语文学的兴趣有限,体验不足,动力缺失,获得感减弱,多是被动地应付相关文学课程,教学质量实难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多项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相关政策,强调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助力教育走向精准、走向科学、走向高效,这对“互联网+”教育的培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以“互联网+”等网络技术为依托的英语本科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对策等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成果显著,带动了诸多有效的行动举措,但强调从英美文学教学的语言基础做起,着力于本科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摸索将文学化表达和英汉互译、英语写作混合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扭转英语本科文学的教学困境并补充相关的教学研究成果,有必要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积累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知识和文化素养,探索适合当代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文学混合式本科教学模式,构建“互联网+”的英语文学教学新生态。

二、 互联网对英语文学教学素材的开拓

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典型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地创新发展,正加速改变着全人类的思维、交际、生产、生活、学习等方式和效果。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强调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为互联网进一步融入教育、做好文字和文学教育数字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并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明确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充分性和必要性,这将为互联网全面助力英语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充分利用高科技赋能,通过贯彻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推进“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教与学的思考、手段、方式等。

互联网作为一种对传统教育的补充、提升和创新的社会化能力,早已成为知识大爆炸的重要平台和来源,并呈现为介入和融合现实交际的一种全新的动态环境,推动了互联网资源与高等教育的持续深度融合,成为高校日常教学的新常态。随着互联网应用在高校的全面渗透和快速发展,“互联网+”英语教学活动以破竹之势不断开拓教学素材的边际,彰显主动探究性学习的实际意义,为新时代的专业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将互联网引入大学本科英语文学教学,将原本枯燥的书面语料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媒介直观呈现,简化符号转化,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更有助于可持续的深度消化。互联网不仅能够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教学素材,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还能够保证教师和学生在课内外自由利用互联网平台,自主学习互联网知识,广泛沟通教学心得,实现及时评价,共享持续外拓的教学素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学知识的热情,改变被动接受填鸭式教育的传统,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当然,在实际教学情况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良性教育和正确引导,以免学生仅仅将互联网当做玩游戏和聊天的娱乐工具,分散学习注意力,妨碍学习进程,使得互联网大数据环境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就高等教育系统而言,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单一英语授课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的实际教学需要。互联网时代呼唤基于以学生为本位、顺应学生身心发展、响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效教学素材,而“互联网+”专业教学只需要一个终端或是专业教学网络就可以基本实现教学素材的几何级增长。在这样简便实用、互动共享、予取予求的互联网大平台中,高校可以持续构建和拓展英语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利用互联网渠道下载文学资料、训练、视频等,还可以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充分发挥教学时效性。通过互联网的革新模式和交互作用,教师能够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积极适应信息膨胀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的互联网行为习惯,明确意识到教学多样化途径的迫切需要,及时根据反馈,反思教学过程和秩序,努力对“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查缺补漏,为完善教学成效和培养全面复合型专业人才做好铺垫,进而衍生出一个信息化、多样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混合教学模式。

例如,为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和文学性表达的素材,感受文学魅力,在学习苏格兰诗人彭斯的名诗ARedRedRose时,教师可以围绕像“ballad”“lyric”“romantic”“red”“folk song”“theme”“seas”“symbolic”等具有新鲜性的重点词汇,通过搜集互联网语料库中的相关基本用法和修辞用法,讲解上述文学性词汇的事物象征、形式解读和主题阐释,也可以借助网上的多种经典译文,赏析“我的爱人象朵红红的玫瑰,她六月里迎风初开,我永远爱她,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等散文化译语的清奇思路。也可以仿造设计一篇题为ILoveAPinkFlower或MyLoverIsAPinkFlower的中国化议论性作文,要求学生以原诗素材中的爱情词汇为基础,在线上语料库寻获“美女”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相似表达,如“娥(e)”,同时借助网上批改软件对比各种语言形式之间的区别,再进行即时的自主评分,期间教师可随时获知学生作业的进展情况并给予批改、点评、反馈和总结。这些“阅读+翻译+写作”的练习内容、修改意见和分析结果都可以视作师生在专业学习中无意识储存的教学素材,当这种文学化倾向的混合式材料达到相当数量的时候,就会不断形成新的素材,并为文学教学所用,进一步扩大教学内容的外延并巩固教学成果的业绩。在做好对英语文学教学实用性素材的分析与把握的基础上,可以从入门阶段就借助“互联网+”广阔而灵活的空间,有效针对文学教学的目的、理念、表达、规律、习惯、变化和标准等,重点培养本科生文学知识的积累、生成和应用能力,引导他们从战略上将主要精力放在包括文学的贴近生活类素材,鼓励他们有意识地加强对英汉的历史、风俗、人文、思想、情感、科技等全面了解和比较,不断学习、观察和实践英汉语言的表达差异,以此为努力实现英语本科专业新大纲所要求的21世纪英语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打好基础。

三、互联网对英语文学教学效能的加成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新阶段,专业发展都体现为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教学质量成为专业教育的指标线和生命线。身处一线的英美专业教学工作者准确把握新形势要求,积极投身到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以教育强国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加快推进“互联网+”文学教育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和动力引擎。提高教学质量对英语文学专业教育来说同样至关重要,而互联网在提升英语文学的教学创新、加成提升教育效能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语文学教学效能的最终体现应该是鼓励学生在英语文学的海洋中自由徜徉,充分驾驭标准化的文学表达,以便于学生能够胜任未来的文学阅读、文学写作、文学翻译和文学应试等任务。互联网上有很多比较严谨的英语文学学习平台(如英语作文网、批改网、文学慕课网、超星、网易课堂等),可以对文学类写作和翻译练习包括拼写和语法进行针对性的自动批改,对长短不同措辞的立意、搭配、结构、逻辑、组合、规范等作出详细评点、修改意见和整体评价,甚至还能鉴别出相当比例的语法错误、模糊用法和中式英语表达等,师生可以以这些描述性和概括性的评语为参考,对文学化的表达细节进行反复修改和深度完善。

针对普通高校英语文学本科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可以把英语文学教学视为一个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相互混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模块化结构,尝试践行“文学型阅读”+“文学化翻译”+“文学性写作”的混合式一体构建,以保证英语文学本科教学的获得感和实用性以及英语文学本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如图1所示。

图1 英语文学混合式本科教学模式

诚然,就像一百个人心中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即使对于同一个文学化事物、概念、观点等,中英语境下不同的翻译思维和写作倾向也会自然地出现不同的构词方式和表达创造,而在哈姆雷特这样用诗歌或散文讲的英语故事中,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事件、情节、结局等往往代表抽象概念、道德品质或教育说教,就像所有的东西方寓言都是一个具有双重意义、文学内涵或象征意义的人生叙事。对于这些差异化冲突,参与者完全可以集中置于互联网的语料库中,利用相对平等的大数据环境,展开广泛而细致的交流、分析、对比和鉴定等,积攒深刻而有效的体验和经验,深刻体会文学叙事和文学进步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欣赏文学家们对文学发展所作的无私奉献。对于文学性专业词汇,互联网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无所不能地掌握评价指标并给出绝对标准,也会无视一些似是而非、偏题走样的表达错误,此时就亟需教师适时干预和及时反馈,标出不当表达,提醒学生关注并纠正个性化表达,注重文学知识的点滴积累,推进文学课程的实践效能。

在这种“阅读+翻译+写作”的混合式工作模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创作思路和表达语境,从“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make a great living”“live in comfort”“live happily”“be comfortably settled”中选择“安居乐业”的汉语内涵词,或提示学生刻意套用彭斯诗中的“the seas go dry and the rocks melt with the sun”表达“海枯石烂”“地久天长”“海誓山盟”“矢志不移”的经典汉语概念,掌握标准化的文学表达,并学会搭建中西方感情桥梁的具体手法。无论是学生的自我表达,还是教师的评价反馈,都应汇编成研学手册,以便补充和更新教学成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更多借鉴,凸显教学相长的收获感。

这样的“互联网+”文学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个体学习如何思考事物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对英语文学教学效能的加成相当明显,有助于学生把握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摒弃“文学无用论”的尴尬,领会中西文化共同体的关联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性意识和文化表达习惯,有助于增强他们文学写作和翻译等应用能力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通过突出“互联网+”的英语本科混合式文学教学模式的实用性和效能性,实现“文学型阅读”“文学化翻译”和“文学性书写”的自然融合”[2],让学生体会到英语文学教育既能促进深邃的思维活动,也有利于翻译和写作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挑战热情和成就诉求,并彰显英语文学在夯实跨文化综合素质中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

四、互联网对英语文学教学流程的整合

互联网可以凭借教师的英语文学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打破单一的传统教学流程,创新英语文学教育和互联网大数据环境的闭环维度,并对英语文学教学流程的整合提出清晰的思路,即:立足于文学学习规律,全面整合英美文学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的一系列任务设计,将学生从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培养学生主动挖掘学习资源、自主搭建知识架构的习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重构整个文学教学流程,最终指向学生“运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架构并推进学生精神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证明英语文学教育“与时俱进,方能服务时代之需,发出时代之声,回应时代之问,培育时代新人”[3]7。

例如,在讲授某个作家、某个作品时,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单纯的知识性记忆,而是可以结合时政背景,设置该作家的主题情境,更新教学形式与主旨,将书本知识与现实联系贯穿于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中,尊重个性化需求并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流程可以表现为:课前通知学生在QQ、钉钉、校园网、微课、超星等教学平台领取线上学习任务单,通过检索信息、查阅资料和材料阅读,收集基础知识和个性特点,鼓励学生聆听有声读物、视频资料、国内外著名学者的公开课、相关艺术创作等,认真做好知识要点笔记;在课中设置“学生线上主播+线下反应”的阶段,学生先通过个人PPT、小组展示、辩论、总结等方式展现自学成果,结合个人兴趣点扩充基础知识,再通过线下完成翻译或写作练习,强化学习重点和难点,巩固学习成果,得出启发性的结论;课后学生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评价,结合网上反馈等评价情况,以文学性词汇(20%)、文学性修辞(20%)、文学性逻辑(20%)、文学性表现力(20%)和文学性书写规范(20%)为评价和修改标准,反复修改重点表达,完成作业优化。由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专业兴趣、个人好感和知识获得感都得到大幅提高,交互性的文学阅读、翻译和写作等综合能力等自然也随之显著改善。

“当技术日益融入教学时,教师将如何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与态度,以及如何让新技术的运用渗透到个体学习整个过程中。”[4]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不约而同地引入了透明而细化的评价跟踪机制,增加学生过程性的线上学习考评分数,将线上自学、线上展示、答疑解惑和线上交流等计分比例大幅提高,甚至高于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计分比重,客观上促动了学生更好地依托互联网融入线上线下的全方位学习流程,保证了学生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中的参与度和投入度,让学生在混合教学模式中得到质的发展。

可见,“互联网+”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学知识线上化或视频化,而是通过文学知识大数据的全过程采集、分析和应用,将传统经验性教学向线上线下的数据交互和信息转变,推动教和学的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更需要用“互联网+”的视角掌控文学教学的全过程。在互联网环境下,文学教育将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学生不仅可以借助传统的面授方式和网络平台习得知识,还可以针对部分知识短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大力促进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差异化教育。依据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潜力、创造力以及学习效率等数据,老师也能提取智能化的大数据,分析学习过程中双向数据的反馈,开展教学过程的诊断、评价与反思等,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方案。易言之,执行“互联网+”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教好与学好的互促互进和动态发展。“互联网+”的各种软硬件的应用和技术手段的协同,能够提升文学教学质量的内涵建设,切实增强学生消化文学知识的获得感。

从整个流程看来,这种“互联网+”的英语文学混合式本科教学模式堪称“学以致用”的思维、理念和工具,在“互联网+”时代依赖下注重“学知识”和“用能力”的过程性结合,培育学生“阅读+翻译+写作”的文学化习惯,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

五、结语

英语文学教育的重点在于育人,互联网上的虚拟教育也不能完全替代现实的面对面教育,不能因为一心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而忽视或弱化师生面对面交流的课堂教育。“互联网+”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虚拟教育是课堂教学和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课堂的传统线下教育和数字化的线上教育应做到自然对接、相辅相成、相互融合。中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是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5],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支持下,英语文学教学素材得以开拓,英语文学教学效能得以加成,教学流程得以整合,所以有必要探索适合当代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且增强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从“被动背文学”到“主动学文学”的转变,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型阅读”“文学化翻译”和“文学性书写”的综合能力。这种英语文学本科混合式科教学模式顺应学界同仁的时代思考,有助于提高英语文学的教学质量,推动高校英语文学课程的科学设计和实践创新,并引发学界同仁对该领域的更多思考。

猜你喜欢

互联网+文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