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陆运河沿线乡村新内生发展研究

2023-10-14欧华鹏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平陆内生运河

欧华鹏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8)

平陆运河工程是国家的重大综合性国土开发工程。在推动运河工程建设的同时,政府还将推进运河经济带建设,打造“沿岸产业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新型城镇建设示范区”等三大区域,形成以平陆运河为主轴的“一轴三区”发展格局。“平陆运河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人口与产业的集聚,促进新城镇发展,六景、沙坪、新福、陆屋等将成为运河沿线新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30 万人。”[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全面脱贫后,国家继续向乡村“输血”(投入资源),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乡村自身的“造血”(开发乡村资源)能力。这种既要“输血”又要“造血”的混合动力发展模式,与新内生发展理论十分契合,该理论认为,外部力量与内部力量互动是乡村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建设平陆运河是沿线乡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的一次外部资源导入的重大事件。然而,当地乡村管理者与农民对利用这一事件推动本村发展还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技术手段,自身“造血”能力有限。本文运用新内生发展理论,分析平陆运河沿线乡村的现实条件并提出实践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事关当地乡村今后的发展。

一、平陆运河及其沿线乡村

现代汉语词典对运河的解释是“人工挖成的可以通航的河”。平陆运河于2022 年8 月28 日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工期54 个月。政府通告显示,“(平陆运河)始于西江干流西津库区横州市平塘江口,跨沙坪河与钦江支流旧州江分水岭,经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干流南下进入广西北部湾钦州港海域,全长约140 km。平陆运河按照内河I 级航道标准建设,兼顾通航5 000 t 级的船舶。”[2]140 km 河长中,分水岭越岭段开挖约6.5 km,其余利用钦江、旧州江和沙坪河的现有河道进行改建。

平陆运河沿线涉及横州市南乡镇、新福镇,灵山县沙坪镇、旧州镇、陆屋镇,钦州市钦北区青塘镇、平吉镇、大垌镇、长田街道、鸿亭街道、子材街道,钦州市钦南区水东街道、向阳街道、文峰街道、久隆镇、沙埠镇、尖山街道、大番坡镇、龙门港镇以及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等20 个乡镇(街道办、试验区)[2]。据不完全统计,这20 个乡镇(街道办、试验区)中约有350个自然村分布在本文定义的“平陆运河沿线”范围内。平陆运河工程建设将深刻影响沿线乡村的发展。

研究表明,乡村的分布和形态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一般位于近水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大体与地形、地貌融于一体,走向一致并呈现沿河、盆地和平原3 种模式[3]。平陆运河沿线乡村是典型的沿河分布模式,以平陆运河经过的钦江、旧州江和沙坪河为主轴,以河流两岸的台地为基础,呈串珠状分布,如图1 所示。由于河流两岸的台地有宽有窄,所以无法用一个数值表示“沿线”的宽度,比如在陆屋镇和平吉镇之间的开阔河谷中,乡村分布在宽度达8.5 km 的河谷台地上,但沙坪河两岸的河谷台地宽度只有1~2 km。本文根据乡村形成的自然特点,参照“流域”来确定“沿线”的内涵,因此“平陆运河沿线”的基本含义是指平陆运河流域地区。

图1 平陆运河沿线乡村分布(图片来源:作者绘)

由于龙门港镇到青年水闸段是沿海港口村镇和钦州市区,其村落形态和乡村发展程度都有别于青年水闸至最北端江口老街段的“内河流域”乡村,因此图1 只展示了这一段的乡村,约有290 个自然村。这290 个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近,因此本文把研究对象最终确定为这些村落,研究分析的样本也从中选取。

二、新内生发展理论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模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需要理论指引。新内生发展理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对平陆运河沿线乡村,新内生发展理论将有效指导当地的发展。

(一)新内生发展理论在乡村振兴中的有效性

新内生发展理论是研究乡村的一种理论范式,“是在对欧洲传统乡村发展模式及其形成的‘外生—内生’二元教条主义的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4]。该理论认为,在确保乡村主体性的前提下,通过广泛建立社会网络以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流通与整合,推动乡村的经济、文化、环境等综合发展。以新内生发展理论指导的乡村发展模式,在欧盟国家及东亚的日本等地获得了普遍成功。这一模式目前覆盖欧盟61%的人口[4],日本采用这模式的乡村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5]。近年来,我国也有一些学者介绍和研究了这一理论,并尝试用该理论来解释和指导实践。例如,顾鸿雁介绍了内生发展理论在日本的演进及其在乡村发展中的应用[5];闫宇等研究了新内生式发展理论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与拓展[6];忻晟熙等梳理了新内生发展模式的内涵并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了苏州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4];张行发等以个案研究的方式阐释了在脱贫攻坚中,我国乡村出现的新内生发展案例[7-9]。

2005 年,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13 年提出“精准扶贫”并在2015 年开始实施;2020 年中央宣布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一时期,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改善了乡村公路、通信网络以及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这些投入与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我国扶贫经历来看,由外援为主的“输血”式扶贫转向以内生为主的“造血”式扶贫,从政府主导扶贫到社会合力扶贫,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说明了“乡村发展正从要素驱动的外生发展变为创新驱动的新内生发展”[4]152-172,“新内生式发展与当前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8]。

2019 年,平陆运河沿线乡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公路、网络、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22 年平陆运河工程启动建设,这是外部资源导入运河沿线地区的重要契机,但当地的乡村管理者和村民对这一机遇还没有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内生动力不足。因此,运用新内生发展理论指导沿线乡村发展恰逢其时。

(二)新内生发展理论的实践模型

新内生发展理论有3 个关键点:一是确保乡村主体性,这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确保乡村作为平等主体与城市及其他主体平等对话的前提;二是建立广泛的社会网络,通过成立行动小组,不断扩大关系人口,并广泛动员农民参与,这是实现内部资源开发、外部资源导入及内外部资源整合的基础;三是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参与乡村建设的各方都是获益者,特别是农民普遍享受到发展红利,这是实现乡村持续发展的根本。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把新内生发展理论运用到平陆运河沿线乡村的发展实践中,3 个关键点体现在图2 的实践模型中。

图2 新内生发展理论实践模型

该实践模型蕴涵的理论内容如下。

1.确立乡村主体性是前提。乡村主体性实质是农民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民具有对乡村发展的规划与决策权力;二是农民广泛受益,普遍享受发展红利。前者以成立行动小组来实现,通过行动小组实现规划与决策权;后者则以农民广泛参与到项目中为主要形态,在参与中充分就业、广泛受益,迈向共同富裕。

2.成立行动小组是实践的第一步。行动小组成员一般由地方政府代表、当地农民、项目外方人员、相关专家等组成,且当地农民占据主体地位。各行动小组在上一级机构“地区管理人”的协调下,制定并执行乡村发展政策。行动小组是落实乡村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开发本地资源、扩大关系人口的关键主体。

3.扩大关系人口是实践的第二步。关系人口,是指与乡村发展相关的所有社会网络中的人,比如主管乡村的党政部门人员、本村出生但居住在城镇里的人、经常往返于城乡之间的人、曾在乡村工作生活仍与当地保持某种联系的人等都是关系人口。关系人口能为乡村带来资金、项目等,是外部资源导入的基础,通过关系人口才能实现乡村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4.农民广泛参与是实践的第三步。农民广泛参与是乡村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保障农民充分就业及普遍受益、共享发展红利的基础,最终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5.乡村可持续发展是目标,也是结果。可持续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是乡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更是当地农民代际交替的可持续发展。

三、平陆运河沿线乡村新内生发展条件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为了分析平陆运河沿线乡村的新内生发展条件,本文选取了3 个自然村作为分析样本,分别称之为A 村、B 村、C 村。为了让样本更具代表性,这3 个样本村分别在平陆运河的不同河段选取,其中:A 村在平陆运河的钦江段,位于平吉镇与陆屋镇之间,隶属钦州市钦北区平吉镇,村委距镇区约5km,距平陆运河最近点约1km;B 村在平陆运河的旧州江段,位于陆屋镇与旧州镇之间,隶属钦州市灵山县旧州镇,村委距镇区约1.5km,距平陆运河最近点不足1km,运河在此设立枢纽站,因此受建设施工影响较大;C 村在平陆运河的沙坪河段,位于沙坪镇与江口老街之间,隶属横州市新福镇,村委距镇区约6km,在平陆运河西岸,紧挨运河河道。A、B、C 3 个自然村都于2019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公路、网络、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完善。

调查对象为A、B、C 3 个自然村的驻村干部、村支书等村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共计38 人,其中驻村干部3 人、村支书等村委会成员7 人、村民代表28 人。调查方式是半结构化访谈并通过查阅当地的文献资料,以获得人口、社会与经济组织、特色资源等与新内生发展相关的基本信息和资料,同时调查了受访者对本村的发展状况及对建设平陆运河的态度与认知。其中,人口方面着重调查人口数量、受教育程度及关系人口情况;社会与经济组织方面着重了解基层党组织、经济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情况;特色资源方面重点了解自然条件、主要作物及特色产业情况。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经过多次进村调查后,获得了3 个样本村的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以及受访者对本村发展状况、对平陆运河的态度与认知,如表2 所示。

表1 样本村的基本情况

表2 受访者对本村发展状况及对平陆运河的态度与认知

从调查情况来看,平陆运河沿线乡村具备了新内生发展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一是沿线乡村在2019 年实现了脱贫摘帽,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发展阶段。“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核心动力在农户,关键是要不断提升农户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乡村建设的‘内嵌’环节,内生动力不断激活。”[10]新发展阶段为新内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和时代环境。二是沿线乡村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乡村公路、网络、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能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这为新内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三是沿线乡村的党组织较为健全,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在当地较有威望,这是新内生发展重要的领导和组织力量,在表2 中,94.7%的受访者对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本村事业表示认同。

当然,平陆运河沿线乡村以目前的条件还不足以支撑其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4 个方面。

一是乡村的内部力量没有得到充分组织与激活。从表1 中可以看出:A、B、C 这3 个样本村虽然村里都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和其他一些社会组织,但这些组织的功能发挥得并不好,并没有主动去推动本村经济增长的意愿和能力,这一状况在表2 中得到了佐证。高达71%的受访者对村经济组织(合作社)在带领群众发展本村经济中的作用并不认可。另外,如表1 所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本村的“关系人口”(本村通过升学的方式落户城市的人或在外务工自有企业及有较大资产的人)的情况也并不了解,这些都是内部力量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和激活的体现。

二是乡村的内部资源还没得到充分挖掘。沿线乡村都有各占优势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从表1 中可以看出,A 村的自然环境最好,B 村的人文历史最深厚,C 村有水面养殖优势。但目前只有A 村能利用大片平整土地的资源优势在农业产品和农业综合园区品牌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而B村和C 村还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在表2中,有78.9%的受访者表示,本村的优势资源(土地、特产、环境等)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这充分说明了沿线乡村的内生力量不足,内部资源开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进入乡村的外部资源并不多。外部资源进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村外”企业入住,与农民共同经营相关业务。表1 中的A、B、C 3 个样本村,A 村的外部资源进入较多(有4 家企业入住),C 村有1 家县级国企的分公司(门市部)入住,B 村没有外部资源进入。公益性的社会资源进入也很有限,只是个别志愿者(组织)带来间接性的资源。总体来看,沿线乡村的外部资源导入情况并不理想,这从表2 中可以得到佐证。65.8%的受访者对外部资源(资金、政策等)支持本村发展的情况并不满意,表示满意的21.1%受访者基本是外部资源进入较多的A 村农民。

四是没有抓手参与平陆运河建设。在表2 中,47.4%的受访者表示,建设平陆运河会给本村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但仍有13.1%的受访者并不认为这是机遇;值得注意的是,有39.5%的受访者对此调查项没有表态,表明受访者对建设平陆运河的态度与认知是模糊的,处于观望之中,这点不利于沿线乡村形成“运河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不利于鼓励当地农民广泛参与到运河的建设之中。此外,表2 中有高达92.1%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如何利用平陆运河发展本村事业。调查结果说明,沿线乡村的农民对平陆运河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如何参与到这项重大工程中并没有抓手,对运河带给本村的影响更是缺少思考和行动。

四、平陆运河沿线乡村新内生发展的实践路径

针对平陆运河沿线乡村当前的情况,结合建设平陆运河及其经济带的重大机遇,根据新内生发展理论的实践模式,本文提出“三步走”的实践路径,以期尽快催生、完善沿线乡村的新内生发展条件,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一)成立行动小组

成立行动小组是新内生发展的第一步,通过成立行动小组激活沿线乡村的内部力量并实现外部资源导入、内部资源开发的目标。因此,村“两委”和驻村干部要更加突出自身的经济、社会等功能,加快成立与运河沿岸综合功能以及与本村优势资源相吻合的多种行动小组。

成立行动小组的过程也是利用外部资源、开发本地资源的过程,因此要注意3 个方面:一是要与平陆运河沿岸综合功能规划结合。政府在推动运河工程建设的同时,同步打造沿岸产业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新型城镇建设示范区等三大示范区[11]。根据政府规划,在产业示范区可成立现代物流、观光旅游与康养、清洁能源、“渔光互补”与“农光互补”等行动小组;在乡村振兴示范区可成立移民安置产业行动小组;在新型城镇建设示范区可成立新城镇建设配套产业、集市经济等行动小组。二是与当地优势资源结合,这是新内生发展得以实现的关键。村“两委”和驻村干部首先要对本村内部人员统计分析,挖掘内部人力资源,再根据内部人员情况和行动小组的功能,结合本地资源情况指导成立多种行动小组。比如,村里有养牛能手,并有发展肉牛养殖的自然环境,就可以成立以养牛能手为组长的“肉牛养殖行动小组”;又如,本村的某退休教师有深厚的地方文化知识,对当地的历史典故也十分熟悉,刚好本地又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则可成立以该退休教师为组长的“乡土研学旅游行动小组”。三是与已有经济组织结合。沿线乡村已经成立了一些经济组织,如经济股份合作社等,要从激活这些经济组织的角度成立行动小组,与国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战略和措施结合起来,推动乡村发展。

行动小组要在村“两委”和驻村干部的领导、协调下成立和发展。村“两委”是乡村党组织的力量代表,驻村干部则是上级党组织在乡村的力量代表。乡村的新内生发展需要村“两委”和驻村干部加快组织和激活乡村内部力量,成立多种行动小组。各种行动小组应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得以成立和发展,这符合“党管一切”的根本原则,也符合新内生发展理论中要有一个上一级的协调者(地区管理人)以统筹各行动小组的实践经验。

(二)扩大关系人口

扩大关系人口是新内生发展的第二步。通过扩大关系人口为沿线乡村导入更多外部资源,并解决没有抓手参与平陆运河及其经济带建设的难题。村“两委”和驻村干部要带领各行动小组主动出击,利用各种社会网络,根据自身情况优先扩大与平陆运河相关的关系人口。

与平陆运河相关的关系人口重点分布在规划、环保、土建、航运等领域(部门)以及以平陆运河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界,这部分关系人口可以为沿线乡村破解没有抓手参与平陆运河建设的难题,是沿线乡村农民深度参与平陆运河及其经济带建设、构建乡村与运河命运共同体的直接带路人。

扩大与平陆运河相关的关系人口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与上级党委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如政府运河建设办公室等)多沟通,借助党委和政府的力量迅速扩大关系人口。村“两委”和驻村干部要经常带领各行动小组,主动向党委和政府的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包括行动小组业务发展情况、本村发展规划落实情况等,让相关部门对本村的动态了如指掌,通过他们辐射(扩大)规划、环保、土建、航运等领域(部门)的关系人口,以获得各级各类资源。

除了扩大与平陆运河相关的关系人口,还要扩大本村内部的关系人口。这部分的关系人口主要指通过升学的方式已落户外地的本村人口、在外地自有企业或有较多资产(如企业高管)的本村人口、本村在校大学生。这三类人至关重要,他们从本村走出去,在外有资源,对内有感情,是乡村扩大关系人口的重要目标。村“两委”和驻村干部要调查清楚这些人口的基本情况,然后让各行动小组联合他们来实现外部相关资源的导入。

当然,利用各种社会网络扩大关系人口,要根据本村的发展规划和行动小组的成立情况,不限于上述两类人口,但也要有的放矢地开展。在扩大关系人口上,切莫盲目推进,这样不仅效果不好,还会增加行动小组的社会成本。

(三)农民广泛参与

农民广泛参与是新内生发展的第三步。成立行动小组、扩大关系人口是为了培育各种乡村发展项目,通过项目保障农民就业,让农民普遍受益、共享发展红利,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农民广泛参与,一方面需要村“两委”和驻村干部做广泛社会动员,把平陆运河建设意图和远景发展讲清楚,在思想上形成“平陆运河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此指导、鼓励农民行动;另一方面,农民要主动探索参与平陆运河工程的各种机会,根据平陆运河及其经济带建设的要求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家庭经济。相关资料显示,平陆运河建设工程涉及移民1.6 万人,另外涉及企事业单位35 家,这将会带动几万人直接和间接从事平陆运河建设工作,从而带动区域消费及其他配套服务需求[11]。《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提到:“推动(平陆运河)沿线地区形成完善的集工业、生态、旅游、商贸、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广西向海产业扩容。”[12]沿线乡村农民群众要善于抓住这些商机,积极探索参与平陆运河及其经济带建设的各种机会,广泛参与到各种发展项目中,找准方向发展家乡。

五、结语

面对平陆运河及其经济带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本文运用新内生发展理论分析运河沿线乡村的现实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路径。新内生发展模式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乡村发展模式,能较好地指导平陆运河沿线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平陆运河沿线村庄多、人口多、情况复杂,平陆运河及其经济带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开发工程,因此用一种理论分析问题并指导实践有其局限性,需要多种理论、从多重视角予以观察与分析,才能给出更全面的问题答案。这是今后研究该地区乡村发展需要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平陆内生运河
平陆运河正式开建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如泰运河谣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黄土高原扶贫移民安置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