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肉鸡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的诊治
2023-10-14刘同岳安文东王光源林志远翟双双靳奥龙张贝贝
刘同岳,安文东,王光源,林志远,翟双双,靳奥龙,孙 旺,张贝贝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鸡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又名鸡安卡拉病,病原为血清4 型禽腺病毒[1]。因最早流行于巴基斯坦的安卡拉地区而得名,随后该病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的家禽饲养区[2]。自2015 年来,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很多省份相继发现并报道鸡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易感品种几乎包含所有鸡品种[3]。病鸡以出现心包积液和包涵体肝炎为主要特征,发病日龄集中在雏鸡2~3 周,死亡率为20%~80%[4]。目前报道暴发该病的地区不断增加,该病的传播流行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5]。本文详细介绍一例肉鸡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解剖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以期为畜禽养殖从业者快速准确诊断该疾病提供参考,从而有效地控制该病传播蔓延,维护家禽养殖产业的安全与稳定。
1 发病情况
2022 年7 月,青岛市莱西市一科研试验基地购买了438 只1 日龄AA 白羽肉鸡,饲养方式为三层笼养,饲养密度为16 只/m2,自由采食和饮水,24 h 光照。在肉鸡第5 日龄时死亡第一只鸡,该鸡死亡前无明显症状,突然倒地,扑翅挣扎,在数分钟内死亡,剖检无明显变化,未引起重视,此后持续有鸡只死亡,肉仔鸡存活率见图1。至第9 日龄时,鸡群精神沉郁,大部分鸡只趴卧不起,站立困难,采食减少。经当地技术员初步诊断为因温差引起的鸡感冒,11 日龄时饮水添加七清败毒颗粒和丁酸钠,连续饲喂3 d,病情并未好转。12~13 日龄,位于不同层的各个笼子相继出现不同数量程度的死亡,两日死亡数高达36 只,死亡率为8.2%。而在15~16 日龄,病鸡再次出现死亡高峰,死亡共计26 只,死亡率为5.9%。至16 日龄时存活肉仔鸡345 只,死亡肉仔鸡累计93 只,肉仔鸡存活率为78.77%,因鸡群状态不佳终止试验。
图1 肉仔鸡存活率
2 临床症状
在感染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偶有病鸡突然挣扎倒地,数分钟内死亡。随着病程发展,鸡群精神沉郁(图2A),瘫卧无法站立,部分鸡腿部呈划水样(图2B);羽毛松乱,食欲下降,体温升高;张口伸脖呼吸,有明显的呼吸道障碍症状;病鸡糊肛(图2C),排出的粪便黄而稀(图2D)。病鸡对应激过度敏感,在受到抓捕等应激时发生猝死。
图2 病鸡的主要临床症状
3 剖检病理变化
病死鸡口腔中含有大量粘液(图3A);剖检后,病鸡腹部皮下有淡黄色透明积液(图3B);病鸡心包积液明显,多为淡黄色澄清透亮液体(图3C),偶尔呈现半固体胶冻状,心脏质地松软;肺部瘀血水肿,呈现暗红色(图3D);肝脏外观明显肿大、钝圆,质地变脆,颜色整体发黄或边缘变黄或内部有明显黄斑(图3E);肌胃中食糜常呈黄绿色(图3F);病鸡肠道严重充血,肠壁变薄,易脆,纵向剖开后失去弹性、外翻能力(图 3G);肾脏明显肿大,有出血点(图3H),法氏囊偶见肿大;有的病鸡在气管内可见出血或充满粘液。
图3 病死鸡的主要剖解变化
4 实验室诊断
通过病鸡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为鸡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为进一步确诊,进行了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死鸡肝脏组织,用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经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烤片,HE 染色和封片后,于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镜下可见肝细胞普遍出现颗粒变性、空泡变性和脂肪变性,核内出现大而圆的嗜碱性包涵体(图4),为鸡腺病毒感染的典型病理变化。
图4 病鸡肝脏嗜碱性包涵体(HE 染色,1000×)
采集病死鸡心、肝、脾、肺组织,混合后送检青岛市某检测机构,按照DB 13/T2593-2017 方法,采用PCR 法检测禽腺病毒4 型,结果为阳性,由此确诊此次发病为鸡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
5 防治措施
5.1 全面消毒
对鸡舍及鸡舍周围环境进行彻底地消毒,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对腺病毒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因有机物存在会降低消毒效果,因此消毒前应对环境进行打扫和清粪,尤其是清粪工作。使用酸碱类消毒剂注意不要喷洒到鸡群体表,使用过硫酸氢钾、碘制剂可进行雾化消毒。病死鸡尸体应深埋或焚烧,防止病原扩散。
5.2 治疗措施
该病目前无有效的化学药物可以治疗,在饲养过程中应按免疫流程进行安卡拉病毒灭活疫苗接种,以预防该病发生。目前抗安卡拉病毒血清或卵黄抗体对该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仅限于鸡群开始发病时及时注射,能尽快控制病情。若疾病发展到中晚期,肝脏和心脏发生器质性病变,即使机体的病毒被抗体中和,也无法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此外,可配合在饮用水中添加维生素C 或复合维生素,以提高鸡群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能力。
5.3 饲养管理
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理并保持鸡舍内及周围环境的卫生清洁;及时清除鸡粪,并及时开窗通风,减少有害气体在舍内滞留;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舍外人员入舍前应及时自我消毒;增加饲料营养调控,定期检查饲料品质,注意清理料槽内的霉变饲料,提高饲养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