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之路:领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2023-10-14陈伟龄
陈伟龄
在江苏,有一个响亮的地名让人神往,有一个地方发展的业绩令人瞩目:连续18 年位居全国百强县榜首;跻身全国105 个Ⅱ型大城市行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 亿元大关,成为国内首个达到这一量级的县级市……这个地方就是江苏省昆山市。
自1984 年兴建中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开始,昆山陆续创设出口加工区、光电产业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向高新技术发展”“走向核心技术”“高质量发展”等阶段,闯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昆山之路。昆山发展道路是一条创新之路,更是一条唯实奋斗的路。
“小六子”怎么翻身
1983 年,昆山的财政收入只有5568万元,上缴国家后只能勉强解决吃饭问题。1984 年,吴克铨当选为昆山县县长。当时的昆山,是苏州地区排名第六也是垫底的县。“小六子”的帽子从何而来,能不能摘掉?如何打个翻身仗?
昆山穷在“穷土、恶水、血吸虫”这“三大害”。经过改善水利条件,发展农业,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昆山成为了全国有名的“大粮仓”。改革开放后,工业产值落后于其他县,缺乏资金、技术、设备,尤其缺少有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人才。
经过讨论,昆山作为临沪第一站,靠近上海,公路、铁路畅通,交通十分方便,昆山发展工业所缺的资金、技术、设备等因素恰恰是上海的优势,昆山在劳动力、土地资源、农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又能补上海的不足。于是把目标瞄准了上海。从务虚入手,召开座谈会,把全国各地特别是在上海的昆山人请来,帮忙出点子、找项目。参会者积极参与,提了许多好的建议,特别是介绍了一批上海的企业家来昆山考察。昆山喊出了“要发展,靠上海”的口号,加大力度开启与上海的洽谈合作,广邀客商联营办企业。
在乡贤的帮助下,昆山和上海金星电视机厂取得了联系。一连跑了四五次上海,反复商量,与金星电视机厂才勉强有了合作办厂的协议。临近开建的时候,上海方面由于资金不足又要变卦。昆山方面克服困难筹集资金,终于把分厂建起来,并做到了当年谈判、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在总结经验中,大家看到了推进进度和实际效果:1985 年春天达成协议,5 月即破土动工,从设计到竣工只用了6 个月,同时边借老厂试生产,边培训职工,半年后新厂房建成立即投产,当年便生产电视2 万台,盈利70万元,两年多赚了1000 万元。通过联营办厂,昆山解决了劳动力转移问题,还把农民培养成为工人;发了300 多万元工资,交了300 多万元税收。
坚持看大局、算大帐,让昆山老百姓看到了实惠。于是,横向联合、跟上海合作的思想统一了。很快,各行各业都跟上海搞了联营,纺织工业更是全行业跟上海联营。“要发展,靠上海”,成为昆山百姓家喻户晓的口号。
之后昆山抓住与贵州风华冰箱厂合作的机会,把联合的思路延伸到了“三线”军工企业,扩散到全国各地,这就形成了昆山“东依上海、西托三线”的工作思路。昆山就这样摘掉了“小六子”的帽子。1989年,昆山人均收入已是苏州六个县第一,在省里也名列前茅了。
敢想敢为建设开发区
在发展横向联合的过程中,城区大量土地被开发利用,接踵而至的新项目需要更大空间,向新的工业开发区要空间迫在眉睫。1984 年夏天,昆山在老城东边划出了3.75 平方公里土地,规划为“工业小区”“城市新区”。
面对新问题,依靠老的经验是行不通的。从零起步,从零突破,开发区如何建设?口号都会喊,但没有经验让人束手无策,敢闯敢干的昆山人决定去学习。昆山组团到上海闵行工业区、深圳蛇口工业区调研,发现差距的同时,也分析出开发的路径:“富规划,穷开发。”聘请了上海规划委员会的专家,做出一份详细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边开发边建设,实行“用到哪里、土地就征到哪里”的办法,对工业设施搞企业化融资。很快就实现了“七通一平”,即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排水、通煤气、通蒸汽和道路平整,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靠着“敢想、敢当、敢为”的一股子劲,“不等、不靠、不要”的昆山人,坚信“发展是硬道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信念,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靠十几个人和50 万元启动资金,办起全中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之后,启动引企业、引人才、引资本,创建仅3 年,开发区内企业上缴国家的税金就已相当于昆山在开发区的投资总量。
开发区的建设,引起了当时省市领导的关注,获得了他们的一致认可,这给了昆山很大的鼓励。《人民日报》刊发《自费开发——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篇通讯和《“昆山之路”三评》的评论员文章,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之后,经过申请,昆山开发区很快获批为江苏省经济开发区。2000 年4 月,历经84次去北京汇报,昆山获得国务院的正式批文,成为首批15 个出口加工区试点中唯一的县级市。当年10月,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在昆山正式启动。在开发区建立后的5 年中,昆山开发区累计引进外资企业259 家,总投资15.32 亿美元,创下了开放经济的区县奇迹。昆山开发区在国内打响了名气,这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是解放思想的成功,也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践。
“抢”来的第一个合资企业
走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只会永远落在兄弟县市的后边,而抓住机遇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则给昆山经济插上迅速腾飞的翅膀。实践证明,昆山从推动横向联营到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是一条成功之路。
昆山第一家合资企业,可以说是“抢”来的。昆山县人民银行和计委的两位同志,在苏州开会时捕捉到一条消息,那就是日本一家手套企业有意到苏州来办厂。那段时间,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开发区的昆山,干部之间谈得最多的就是为开发区招商引资,这两位同志敏锐地判断这是个好机遇。于是,他们立刻告诉县长吴克铨。两个小时后,吴克铨赶到了苏州,找到当时苏州市轻工局的局长,要求给昆山一个机会。经过几番软磨硬泡,终于让那位局长松了口,同意外商来时带他去昆山看看。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貌
1984 年秋天,一位患过小儿麻痹症的日本企业家来到了昆山,他就是日本苏旺你株式会社社长三好锐郎。生性谨慎的他已经考察了很多地方。当时昆山开发区的路还没铺好,看到道路泥泞的工业区,三好锐郎心生疑虑,面露难色。吴克铨向其保证,路3个月就能修好。他从仅有的300 万元技改经费中抽出50 万元修路,在约定好的3 个月内修好了高质量的道路。三好锐郎被昆山高效高质的工作实绩打动,也看中昆山的区位优势,做出来昆山投资的决定。
由于是昆山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签约后,关于投资比例、注册登记、厂房建设等方面的审批过程异常繁琐复杂。昆山有关部门果断决定代替企业去南京、北京,跑了123 次、盖了732 个章,终于促成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落地开花”,为日后外商投资开发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1985 年2 月,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正式开工投产,这是昆山开发区也是整个苏州市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公司很快盈利,合资双方都得到了实惠,投资方很高兴,觉得在昆山投资的环境越来越好,公司效益蒸蒸日上,就把他在韩国的一个独资企业转移到了昆山。1988 年,苏州第一家也是江苏省县级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在昆山开始投产。这种创新在全国也是超前的。苏旺你的成功,引发了许多日本商人对昆山的兴趣;“抢”来的第一家公司攒足的口碑吸引了不少日本企业到昆山落户。
正是凭借这种“不等不靠”“敢闯敢试”的精神,曾经的苏州农业大县、“小六子”昆山,想方设法走出了一条“昆山之路”。随着纷至沓来的产业资本的强大虹吸效应,无数个开创性的行业第一开始在昆山开发区应运而生,而昆山也在敢想敢干中完成经济从发展到繁荣的蝶变。
抓住每一次转型升级的机遇
而今的昆山,开放成为最让人感动的标签。昆山以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超千分之五的外资,创造了百分之二的进出口额。抓住台湾商人重人脉、喜群聚的特点,通过提供优质的政府服务和营商环境,做好昆山服务,几十年来,有5300 多家台企落户昆山,有10 万台商台胞在这里安居乐业。
因台资而兴、因台企而强。一批得到实惠的台资企业家主动做起招商推销员,向台商推介昆山、带台商考察昆山,使昆山迅速成为台资企业的集聚区,基本形成了光电显示、智能终端、装备制造等完整产业链。
昆山最亮的金字招牌——“昆山服务”赢得了更多投资方的青睐。在昆山,台胞子女可以和本地孩子一样享受义务教育,还有一批台商投资的学校可以选择;全面采用台湾医院管理模式,并参照大陆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创立的综合医院,解决就医难题;在昆山的商业街,随处可见台湾的名品小吃。在台湾电电公会的调查评选中,昆山已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大陆城市综合实力极力推荐城市榜首。2020 年昆山实际使用外资创下了五年来新高,这展示出昆山经济的强大韧性。
随着昆山外向型经济更加“枝繁叶茂”,德资、日资的深度“入局”也形成了“四面开花”的局面。而这些已经是过去,现在的昆山着力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在慢慢褪去高度依赖外向型经济的形象的同时,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质量。人工智能,元宇宙……一个更有想象空间、更具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昆山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