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研究
——一个文献综述
2023-10-14朱玉华高晓宇魏积愚
○朱玉华 高晓宇 魏积愚
(1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一、引言
绿色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必经之路。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工作”,多次强调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重点强调,必须坚持以绿色为导向,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优质、高效发展要依赖于现代农业技术,尤其是绿色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而农业技术采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研究的热点与难点[2]。如何突破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促使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已刻不容缓。
关于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我国农村地区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一是农户的个人特征,主要包括年龄、受教育年限、认知水平、风险偏好等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3-6];二是农户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7-10];三是农户的经营特征,如组织模式、经营规模和销售渠道等均会对农业技术采纳产生一定的影响[11-14];四是政策因素,土地、经营等政策影响着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从而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及应用[15-18]。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嵌入在社会关系中的资源必然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尽管学者们对社会资本的定义看法不尽相同,但逐渐向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及社会参与四个维度上靠拢。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也分别对此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证实了社会资本对于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影响[19]。例如,对猕猴桃种植户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会网络通过信息获取机制在鼓励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对微观农户的调研数据显示,社会参与和社会信任对农户采纳新技术行为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21];对柑橘种植户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在较高的社会规范压力下,农户的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程度越高[22]。但鲜有学者归纳梳理社会资本各维度对农户技术采纳的作用机理,所以对该领域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文将依据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和社会参与四个维度,梳理社会资本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影响的研究成果,以期能为更全面,更深入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二、社会网络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
社会网络是指个体成员(节点)及其所拥有的信息、金钱、物品和服务关联所构成的一个系统,这些无数的关联将人和其所在的社会连接起来[23-24]。农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超稳态场域,在血缘、亲缘、地缘、商业关系等共同作用下,村民之间的关系变得密切而纠缠,这些相互交织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在这一网络中,每一位村民都是一个“网络节点”,其社会网络的互动频率和信任程度显著影响着他们的感知与行为决策[25]。对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获取信息渠道受限的农户来说,社会网络无疑是其技术信息知识和技术使用经验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在政府技术推广服务不成熟的农村地区[26]。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社会网络通过信息获取、社会互动两种机制影响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
(一)信息获取机制
已有研究大多认为农户信息的获取渠道比较单一,容易处在信息不完全环境中[27]。特别是在农业技术采纳早期,由于信息闭塞、思想意识的排他性以及新技术收益能力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农户会选择观望与等待[28]。而新型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本质上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农户一方面通过与社会网络中亲戚朋友、村庄精英等之间的信息交流获得新型绿色农业技术;另一方面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手册和网站等信息传播媒介学习新技术。社会关系网络越密集,信息获取机制越优良,人们在积极互动中获得的信息就越充足、越准确。通过不同渠道与其他农户进行互动交流并获取绿色农业技术,共同克服“个人理性”的局限性,为更多对农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市场供求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多元化渠道的便利,从而降低了农户搜寻相关信息的时间和成本[29]。随着网络规模不断扩大,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农户也在增加,他们通过内部关系网络进行有关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交流和学习[30],绿色农业技术的特征信息也被大家所熟知,后期技术采纳者基本上会“跟随”早期采纳者的行为。农户之间频繁互动,这种内生互动无疑加快了绿色农业信息的传播速度[31-33],也增加了农户对绿色农业技术的了解[34-35],从而提高了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概率[36-38]。
(二)社会互动机制
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互帮互助以及人情来往普遍存在。一方面,农户采纳农业生产技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由家庭禀赋或农业生产技术的劳动耗费情况所决定[39],而通过社会网络成员间的帮工和换工等进行互惠互助,农户可以及时获得劳力支持,从而有效地解决一些生产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不充分等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该行为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户对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其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40]。另一方面,社会网络互惠互助也被视为社会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农户绿色生产意识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过程性,且效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农户在采纳新技术的过程中,学习他人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同时,也会将自身掌握的信息和做出的决策与其他成员共享,这种农户之间的互惠行为有助于农户解决技术采纳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强化彼此的合作关系,并且降低农户技术采纳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推动新的技术迅速扩散[41]。农户在技术采用过程中借鉴其他农户的成功经验,规避了一部分技术采用风险,可更高效地采用技术,促进农户持续采用绿色农业技术。
图1 社会网络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机理
三、社会信任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
“信任”是一个跨学科概念,在心理学上,信任通常被看作是人的一种基本情感[42],体现为对信息和其他个体的一种依赖性情感和信心,是态度、价值观、个人魅力等综合作用下的产物[43-44]。有研究表明,这种情感在个人认知与决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5]。在众多非正式制度中,“信任”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国家除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之外,对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的社会资本。由于农户长期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域,彼此的关联程度高、往来频繁,这种交往也使得农户之间比较熟悉,更容易建立起社会信任。受社会信任的影响,信息在农户之间传递和转化[46]。
对于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社会信任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机制以及声誉机制对其产生影响。
(一)信息共享机制
社会信任意味着农户信息资源共享的意识更强,也更愿意根据具有相似经验和背景的农户的建议对自身行为决策偏差进行修正。一般而言,社会信任程度越高、社会信任半径越长的农户,越倾向于与更多的异质性群体交往互动,他们不仅更乐意加入新型社会网络中,也更愿意将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与他人分享,在更大程度上对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吸收利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策行为[47]。例如,大家经常向村庄中的生产能人学习,他们的成功生产经验可以在交流互动中传播。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户会向这些能人来“取经”,汲取经验、吸取教训,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生产决策。农户在进行生产决策时,除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实现风险最小化也是其重要目标。农业技术信息在农户之间高频率流动,但任何一种农业技术的采纳,其效益都伴随着多重不确定性。在绿色农业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过程中,未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农户会根据其他先行先试该技术的农户所取得的技术效益进行价值判断,进而达成决策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农户需要付出一定的监督成本来证实信息是否可信。如果农户之间彼此信任则可以有效降低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交易成本,信息内容更详尽,进一步促进信息共享。反之,如果农户之间缺乏信任,则未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农户将会支付较高的费用来证实技术信息的可信度。已有研究将风险感知和社会信任纳入同一分析框架,结果表明,社会信任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有积极影响,并且社会信任在农户风险感知和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之间具有调节作用,能够缓解风险感知对绿色农业技术的抑制作用[48]。
(二)声誉机制
声誉是由公众形成和持有的看法[49]。通过信守诺言、精诚合作,诚信交易可以使个人或组织赢得信誉并转化为社会资本。换句话说,在一个组织共同体中,组织成员会被灌输一定的社会规范知识,这些知识会渗透并内化到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之中,最终形成一种组织认同,这种认同既可以降低对组织成员违反规则的激励,又可以促使合作成员对违规成员的监督和惩罚。对大多数理智与情感健全的人来说,会倾向于表现出与集体中大多数人相一致的价值认同,避免与集体的不一致而被边缘化,毕竟成为“边缘人”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50]。农户在农村长期生产生活和频繁互动中形成的重复多次博弈,使得声誉机制在农村地区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声誉是一种典型的隐性激励契约,良好的声誉可以赢得社会的广泛信任[51]。“声誉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信任,只有不断建立良好的声望、树立可信的名声,陌生个体才可能对你产生信任进而引发合作的可能。要想长期保持这种信任,就必须在面对任何人时都保持角色的设定”[52]。为了获得或积累一个好名声,维持与其他农户之间长期的交易关系及社会关系,大多数农户通常会减少自己的“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会表现出更多的合作互惠行为,以求获得集体内部成员的认同感。在做出行为决策的时候,他们也会更多地考虑其他人的情绪状态,以及担心自我不合群行为会损害自己在村子里的面子和名声而遭到他人排斥、疏远等“社会性惩罚”[53]。
图2 社会信任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机理
四、社会规范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
社会规范是指在群体成员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以内在奖惩机制运行的规则系统,它的重要特征就是可以在个体和群体的行为互动中建立一个正反馈循环,即群体中的成员越是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其他成员也将越乐于去遵守并保持行为规范。社会规范可区分为描述性规范与命令性规范两种类型,描述性规范是指大部分人在特定的情景下形成的自发性做法。命令性规范是指在特定的情景中,大部分人应该怎样做。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分别对行为人的经济决策产生影响[54]。
农民是长期与土地打交道,并以村落形式纵横交织而成的社会群体。农户之间的交往互动更多是以亲缘、地缘、业缘为纽带,因此,他们所处的社会网络也更稳定[55]。在这种稳定的社会网络体系中,社会规范得以形成和发展。具体来说,社会规范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风险分担机制
描述性规范反映的是行为人经济决策往往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受到多数人(特别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他人)的影响,即“大多数人(特别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56]。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趋向于与集体保持一致[57],农户自然也不例外。虽然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加了农村人口的流动性,改变了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但在我国地缘关系的影响下,农户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决策会受周围其他人的显著影响。农户在进行农业技术采纳决策时,由于技能有限、缺乏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足、风险偏好低,容易产生依赖于群体的思想,总会参照身边大多数人的行为,这也给农户带来了行为选择上的安全感[58]。因为遵循身边大多数人的做法而行事是最安全、最合理的行为选择,这样的行为决策允许个人与大多数人形成风险分担机制,而无须进行价值判断,并遵从这种规范以达到与周围农户行为的决策保持一致[59]。通过这种特定的风险分担机制节省了个人行为决策的成本,增强了农户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信心。因此,当农户所在村庄大部分人都减少施用农药、有机肥时,其自身也会倾向于选择更为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60],无论其最初对绿色农业技术的看法如何,他们都将会按照周围农户的做法有意或无意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直到与周围大多数人的行为保持一致,从而确保自己的行事方式是安全的。
(二)非正式奖惩机制
命令性规范反映的是群体成员对某一行为赞同或反对的态度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准则,即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61]。在社会规范中,命令性规范通过非正式奖励或惩罚的方式干预农户行为决策。非正式奖励包括肯定、赞扬、尊重等手段;非正式惩罚包括冷落、讥讽、孤立等手段[62]。农户间的交往不是短期、单次博弈,而是非零和博弈。非零和博弈成为互帮互助的命令性规范的基础,并衍生出具有约束行为的制裁力量。对于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农户而言,当农户的行为选择与群体成员中大多人所遵循的行为相符时,那么农户就会保持和增加群体成员对他的尊重,从而提高其满足程度;相反,就会遭到群体成员的非正式惩罚。当村中的大部分人都赞成使用绿色农业技术时,为了得到周围人的认同、称赞等社会奖励,或者为了避免被孤立、现丑等社会惩罚,又或者是为了换取同他人合作的机会以及从群体中获得利益奠定基础,农户将会在社会规范的引导下增加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可能性。同时,农户也会对群体内其他成员的行为进行“自发式”监督,以此来激励他们始终选择更加符合整体利益的行为。农户在感知社会规范的过程中,社会规范为其接受绿色农业技术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与进步的平台。采纳者通过分享有关技术采纳的相关信息和感受,来激励潜在采纳农户改变自己的行为。也有学者认为,社会规范在无形中影响农户心理认知,使他们向社会群体所采用的规范靠拢,并通过建立“做正确的事”的价值观间接影响农户的行为[63]。
图3 社会规范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机理
五、社会参与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
社会参与包括对经济发展的参与、政治参与、文化参与等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活动,其本质上是维护社会联系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64],属于社会资本[65]。尽管学界对社会参与的内涵与外延的探讨,尚未达成共识,但可以确定的是,社会参与往往通过参加社会性活动来体现,并最终会有助于群体与社会保持联系。在我国农村,农户的社会参与主要表现为对其所处集体事务的关心、了解与参与情况。农户通过参与村集体活动,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还可以向已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农户咨询,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绿色农业技术,降低学习新技术的难度,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户采纳技术的积极性[66]。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本文认为社会参与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有以下两种渠道。
(一)参与动力机制
人是社会参与中最基本的单位,参与动力可以通过有目的地影响社会成员的态度、价值观和期待等思想状况,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感,更好地行动起来。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行为逻辑是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综合判断。这种“综合判断”既要衡量其行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又要衡量其采取行动后所产生的风险[67]。同时基于动机理论,农户个人行为选择除了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外,也会受到外在因素(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政策不仅可以通过各项规则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也能够通过其强制、激励作用对农户农业生产态度产生影响[68]。绿色农业技术采纳是在特定村域内由众多个体在政府主导下自主参与的行为。农户通过社会参与这一嵌入行为融入集体中,通过集体对个体的规范引导,达成在某种行为上的共识。当农户充分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以及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和责任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寻找机会参与农业技术的采纳,并且肯定绿色农业生产政策和价值认知水平越高,越能刺激其产生更强烈的生产意愿,从而有利于农户全面获得绿色农业的政策福利,领会绿色农业生产带来的长期效益[69]。因此,主动进行社会参与而接触到更多外部意见的农户,其采纳信心也更强,更有可能向积极的采纳行为转变。
(二)主体全过程参与机制
农村社会参与中,基层党组织是领导者,基层政府是重要主体和执行者,村委会是连接基层政府和社会力量的重要社会主体,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农户则是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受益者[70]。在此基础上,各主体之间通过确认互惠互利条件,打破信息壁垒,形成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网络,为推动农村发展凝聚了强大的参与合力。在长期参与村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当地村干部通过定期召开村集体会议和举办各类文艺表演、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增强了农户之间交往的频率与深度,从而提高了农户之间的互动效率。农户参与集体活动越频繁,横向互动越密切,表明其融入集体的程度越彻底,就越有可能为共同利益而合作,通常也会拥有更多与其他农户进行交流沟通、请教学习的机会,接收和吸纳的有价值信息越多,农户越能意识到绿色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这将提高农户的自我效能认知[66]。当农户认为绿色农业技术是可以获得的[71]、掌握起来比较容易[72],并且可以负担得起该技术成本费用[73],那么农户接受该技术的焦虑感就会降低,从而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产生影响[74]。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效能认知能积极影响其对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75]。因此,社会参与程度越高,农户越熟悉绿色农业技术,越了解绿色农业技术的好处,与不熟悉绿色农业技术的农户相比,越有可能采纳绿色农业技术。
六、总结与展望
图4 社会网络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机理
(一)加深社会资本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机理研究
首先,细化社会网络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影响的作用路径。目前关于社会资本的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社会网络研究上,并通过实证检验了信息获取和社会互动这两种机制如何影响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但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农户社会网络的独特性、复杂性的考虑仍然不够,未来可以进一步构建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以衡量特定农户在社会网络中的重要性。其次,关注社会信任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机理研究。已有研究发现,社会信任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和声誉机制促进农户的技术采纳,但对社会信任影响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传导机制揭示不足。今后可以从不同维度的社会信任探讨农户的技术采纳情况,同时将所有从社会信任维度影响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中介变量纳入一个框架,并检验其是部分中介变量还是完全中介变量,从而更好地衡量社会信任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程度。再次,深入研究社会规范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机理,现有研究多笼统地探究社会规范的影响,较少就认知规范等具体方式展开,未来可以尝试精细测度各视角对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推进绿色农业技术的研究。最后,深入社会参与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目前关于社会参与的现有成果大都集中在老年群体、政治参与。社会参与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研究甚少,且鲜有学者研究其作用路径。大多研究仅将社会参与作为社会资本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实证分析。社会参与是绿色农业技术持续强化创新的内生动力,未来可能会对其内在运作进行探索。
(二)设计更加全面指标体系度量社会资本与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
通过对现有文献研究的梳理和归纳可以看出,国内外从社会资本视角对农户技术采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较多,主要是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探讨了农业技术采纳的规律、主体、机制等,从微观层面主要以相对静态的可观察变量进行分析。确定和制定合适的代理变量是实证研究的前提,如果代理变量太过随意,将极大地影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表1归纳整理了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与社会参与的基本度量方法。从表1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度量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社会网络和农户技术采纳的度量方法主要采用农户与成员之间的联系频率、亲友互动的数量与范围等指标作为农户社会网络代理变量。然而,选择有效的农民社会网络并非易事,询问每个农户与样本中其他人的链接,这种方式会人为地缩小了网络,影响社会网络链接的概率,并可能独立地影响农户感兴趣的行为。在社会信任度量方面,度量代理指标包括:邻居、村干部、政府、法规等,仅仅考虑这些单一指标可能会导致结论偏差,今后的研究应仔细评估社会信任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对社会规范的度量方法主要采用赋值法或量表评价等基础方法,但是主观性因素较多且数值间的差异较小,也会影响实证结果的可靠度。在社会参与度量方面,衡量方式相对单一,大多数研究都采用农户参与村集体活动等度量,选择一个更全面、更合适的指标来衡量社会参与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后的研究可以交叉运用行为经济学和农户行为理论等多学科知识,从社会资本综合效应出发分析与研究社会资本各视角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兼顾科学性、完备性和可行性,设计更加完整的测度框架与多维指标体系度量社会资本与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
表1 社会资本的度量方式
(三)关注数字化对社会资本与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之间关系的纽带作用
社会资本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发生改变,本文认为,不能单纯考虑社会资本的作用而忽视周围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在全面进入以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时代,农村发展也进入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阶段。随着国家“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农村网民数量持续增加,农村地区对数字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提高农村数字化水平,充分发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必将对农村绿色农业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数字化手段为中国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农村大量的互联网用户为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目前关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相关文献不多。数字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科技发展生产力要素,为突破当前农业发展瓶颈,走上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提供了新机遇。因此,探讨数字化在社会资本与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中的纽带作用,不仅可以为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开辟新路径,而且可以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四)关注社会资本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动态研究
以动态的视角关注社会资本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目前已有研究大多基于横截面数据,对农户的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结果及影响因素进行静态的分析,很少有国内学者基于连续变量或者动态的研究社会资本对某一区域技术采纳和扩散情况。通过长时间的动态观察,对农户的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此外,在新技术采纳过程中,农户往往面临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要关注不确定性在社会资本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