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龙:为残疾人谋幸福才最幸福
2023-10-14省委老干部局作用发挥指导处
周纪龙(左)在工作室查看加工产品
我退休前担任常州市新北区春江社区党总支书记。2013年退休后,牵头创办了常州市新北区残疾人就业圆梦中心并担任负责人,助力残疾人就业增收、自立自强,进而在全区推动形成了助残就业“一条龙”服务。
六个难题逐一攻克
在长期的社区工作中,我最难忘的是基层为数不少的残疾人群,他们由于身体有缺陷,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一技之长,只好闲在家里,依靠有限的补贴生活。每次走村入户,看到他们无助的眼神,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让残疾人“也能幸福地生活”的想法逐步在我心里扎了根。
妻子对我说:“在职时,你是拼命三郎,如今退休了,别再玩命了,要享享清福。”可我打定主意,想方设法为残疾人就业找个好路子。我选择残疾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安置小区,组织他们代加工产品,实现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经过筹划和努力,2013年11月,春江社区圆梦工作室开业了。
万事开头难。工作室成立后的难题接踵而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困难:一是找适合残疾人做的产品难,找合作企业难;二是确保按时交货、产品质量符合企业要求难;三是管理和队伍建设难,把残疾人组织好、管理好很不容易;四是资金结算难,要确保按月发放工资,有难度;五是加工产品原材料及时从企业配送到工作室、完工产品及时交送企业的物流工作难;六是安全生产难。
组织残疾人做些什么产品呢?哪些企业愿意让残疾人加工产品呢?高科技产品技术要求高做不了,有污染的产品不能做,有安全隐患的碰不得……为联系适合残疾人加工的产品品种,我跑遍了附近大大小小几十家企业,一次上门不行就再次登门,哪怕吃三五次闭门羹,也毫不气馁,继续和企业负责人“磨嘴皮子”。有的企业虽然业务没谈成,但被我的韧劲和坚持感动,表示可以为工作室捐钱捐物。我谢绝了他们的好意。我坚持认为,要想让残疾人真正自立自强,就是要通过他们的劳动来获得社会认可,依靠他们的双手参与创造财富、奉献社会。2 个月时间,我走遍新北区的企业,还拜访过周边常州市武进区、无锡江阴市的企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连续的上门拜访和“软磨硬泡”,常州凯都电器公司表示愿意接受代加工。虽然企业在感动之余接受了代加工,但对于残疾人加工的产品质量还是没底,非常担心不能准时交货。我自掏腰包安排员工培训,自己也跟着学。常常是我先学会,再手把手教会员工,我鼓励员工:“我们的产品要凭扎实的质量赢得客户的满意,参与市场竞争。”
为解决后四个难题,我探索工作室“四个统一”模式,即统一联系加工业务、统一进行物流配送交付、统一安排生产计划、统一进行工资结算,确保一条龙服务、全过程安全。我印象很深的是,患有心智障碍的谈明东,安排他加工端子板——把一个个小零件排版整齐,然后安装螺丝孔,再用电枪转入螺丝。尽管操作简单,但谈明东练习了好几周也不能熟练掌握,我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找准螺丝孔、转入螺丝、码齐端子板……如今,谈明东已成为一名合格的“一线工人”了。
让每个残疾人同样得到尊重
春江社区圆梦工作室的岗位并不能满足更大范围残疾人的就业需求,我想着串点成线,扩大工作室的辐射范围,争取每个社区(村)都有一家工作室,增加就业面和就近就业人数。带着这份心愿,我一如从前,“迈开腿、张开嘴”,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跑、一家企业一家企业地谈,记不清吃了多少次闭门羹,我都没有放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我的不懈努力下,工作室逐步发展壮大,从最初只有15人的小作坊,扩大到10 个镇、街道全覆盖,全区建立了19个残疾人圆梦工作室。这些工作室有的建在农村,有的建在社区,还有的建在乡镇为民服务中心,真正让每一个具备条件的残疾人在“就近工作圈”里找到自己的希望,让自己“动起来”“好起来”。
工作室先后为10 余家企业加工生产各类电子接插件、电子组装等8 大类、近100 种小产品。而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残疾群体从社会关爱的受益者变成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让每一个成员都能找到人生价值与社会认同感。
20 岁的包立超,6 年前因车祸失去了一条腿。初到工作室的他情绪低落,一整天都不和人说话,只是呆呆地坐在角落,眼神无光。我从聊天开始,带他接触工作。一段时间后,他逐步适应了新环境,主动和人交流,干活勤快,工作认真。当他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小心翼翼地把几张钞票一遍又一遍地数,看到爸爸来接他,立刻把钱拿出来给他看。2016年,包立超因表现优秀被推荐到新北区佳冠电子公司当操作工,每月有3000 元的收入,成了真正的“上班族”。
为锤炼工作室成员的技能,我们经常组织一些比试、竞赛活动,让他们提高技艺、增强自信。聋哑人吴小亚在一场比赛中夺冠,他打着手语表示,“如果我正常发挥的话,一小时应该能完成200多个。”而这样的数量,即使是工厂里身体健全的工人,一小时一般也就只能做到一百二三十个。在场观摩的人都由衷感叹:残疾人更专注,经过职业技能培训,也会成为特定领域的工匠。
一 路 走 来,1900 多 万个接线端子板、300 多万件贴膜、468 万个铆件……这些,都见证着这些“特殊工匠”的努力和非凡。目前已有306 名残疾人实现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累计获得工资收入2100 多万元。此外,圆梦工作室还先后向有关企业推荐了53 名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通过这种“输血型”的帮扶,极大地改善了这些残疾人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生活质量,提振了他们微笑面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他们的笑容就是我的幸福
一个个圆梦工作室,虽然规模不大,但我始终想着要把它们打造成扶贫、扶志的“幸福家”,为此,我们把“在快乐中工作,在工作中康复”作为工作室的理念。
52 岁的李香英说她这一生已经死过三次,前两次是因为脑瘤挣扎在死亡线上,而脑部大手术又导致严重的脑损伤,独子的意外离世更让她绝望。她说她一直记着“2017 年5 月8 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这天她来到这个大家庭,“那个一直笑眯眯的周书记每次来都要关照我,有什么困难跟他讲;工友们知道我手脚慢,就让我做前面简单的工序,最后一道他们帮我做掉。”说到这些,李香英常常笑中带泪。
因为加工的端子板每个也就挣几分钱,为了帮李香英降低加工难度,我和该工作室负责人几乎要多花一倍的时间来重新安排工序、计算她的工资,工作室成员也都体谅她。曾经一无所有的李香英有了新“娘家”。工作之余,我还多方联系,争取市、区两级残联帮扶补助金1.5 万元,对李香英暂居处进行卫生间的无障碍改造。李香英说:“感谢老周书记,感谢工作室和家人们,我生活得很好。”
在新北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19 个工作室的中心用房全面保障,硬件配套、水电等全部免费,工作室又投入200 多万元为员工提供免费午餐,购买相关保险,并进行加装电梯等无障碍通行改造。企业支付的加工费根据个人业绩全部分配给员工,工作室不留存一分钱。
周纪龙巡视工作室
员工的身心健康始终是我的牵挂。为增强大家的身体素质,我们在每个工作室配置了一整套残疾人康复训练设备,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康复训练。
随着工作室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员工的管理面临许多问题,有的因为技能学不会,常常发脾气、情绪消极、自我否定,有的甚至还会伤害自己。为了增强他们快乐生活、工作的信心,我们开展了“每周评比一次谁最棒”“两个蛋糕过生日”以及定期采摘、钓鱼、文体等活动。比如,在“每周评比一次谁最棒”活动中,我们为大家共同评出的“每周之星”戴红花,请他们分享经验,每次讲完,大家都报以热烈掌声,纷纷表示也要不急不躁,争当“每周之星”。每逢员工过生日,工作室会为他们准备两个蛋糕,一个在单位集体庆祝,另一个带回去和家人分享。在圆梦工作室,“大拇指轻轻弯曲两下”是表达感谢的爱心招贴,代表着这些特殊群体自强而温暖的姿态、开心而积极的状态,由此形成了“暖文化”。每当看到他们的笑脸,我就深深地感受到内心充满了幸福。
10 年来,我常常是家、企业、工作室“三点一线”,每天的安排也相对固定:6 点从家里出发,8 点去供货厂家沟通交货细节、检查原材料,9 点去各个镇、街道工作室巡视,11 点对外联系工作或酝酿有关事项,下午驻厂,晚上8 点和工作室成员开碰头会……一天忙下来,非常疲倦。有时一个人开车容易打瞌睡,我就拉上老伴,老伴对此也毫无怨言。
一路走来,常州市新北区“圆梦工作室”成为残疾人的“温馨家园”,由此形成的助残模式在全省得到了推广,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学习的团队很多。“圆梦工作室”起航之地春江社区成为了常州市新北区首家党建助残示范社区,我也先后获得了“常州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2017 感动中国·江苏十大感动人物”“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我将秉持“让残疾人做最好的自己”的使命,带着工作室成员,在朝着美好生活的大路上继续坚实前行,为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