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的幼小衔接从小班开始

2023-10-14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红叶幼儿园居丽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3年8期
关键词:幼小小班要点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红叶幼儿园 居丽

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至小学过渡的重要环节,见证了幼儿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重大跨越。《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从小班开始逐步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等身心基本素质”,以此为基础的幼小衔接《指导意见》为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根本上来说,以小班为起点贯穿整个学前三年教育的长程幼小衔接,与高质量学前教育下幼儿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许多家长往往将幼儿园视为“玩耍”的地方,而忽视了幼儿园的教育“使命”,而这份“使命”的核心正是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打下坚实基础的基石。这一基础不仅包括技能和知识,更包括身心发展、学习品质、社会交往等综合能力。本文将对标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指导要点》)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活动,从教师、家长、幼儿三个层面探讨以小班为起点的幼小衔接策略。

钻研理念,把握方向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调整自我认知,深刻意识到小班教育在幼儿与小学之间的衔接环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需要全程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跟时代潮流,深入剖析《指导要点》的核心要义,挖掘其内在价值。但从认同到实践,我们必须确保整个论证过程具备充分的理由支撑。

(一)共读《指导要点》

从《指导要点》中得知:“幼小衔接需要从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方面进行准备。”幼儿园若能真正落实《指导意见》中所提出的“从小班开始逐步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等身心基本素质”要素,那么在让幼儿获得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就为幼儿的后续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结合与小班幼儿及家长的交流沟通,围绕“四个准备”提出以下调整策略:

1.调整心态,正视孩子的情况

由于不同的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我们在小班阶段可能会发现幼儿在社会交往、自理能力、学习习惯上存在不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不应把问题归结于幼儿,而应该从幼儿的生活环境入手,深入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其次,我们应该致力于增加与幼儿交流的频次,不急于求成,特别是针对小班幼儿,要用“拥抱”和“爱”的方式与其交流,例如,放学帮助他们整理衣裤时,可以抱抱幼儿并聊聊他们今天的所见所闻;再次,我们要理解幼儿的每一次提问,因为每一个“为什么”背后都是孩子的对知识的渴求;最后,我们需要引导幼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来表达、发泄自己的情绪。

2.明确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系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保育和教育密不可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特别关注幼儿的习惯养成——习惯塑造了幼儿面对事物的态度,决定了他们面对一件事情时的专注程度是一心一意还是三心二意,是坚韧不拔还是半途而废。例如,很多幼儿在进餐时由家长喂食,甚至在玩玩具时也东张西望,这样的习惯会让他们误以为进餐不是自己的事,是家长的责任,并且导致幼儿的注意力分散,长此以往,这一行为将会导致幼儿丧失进餐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孩子营养不良。久而久之,孩子的这些生活习惯将转变为他们的处事方式——他们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忽视细节,处事粗心且缺乏责任感。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开展座谈会,通过与家长互相沟通,指导家长明确两种习惯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用两种实例,引导家长关注这一问题。

3.融入集体,增强自然教育

众所周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陈鹤琴先生也曾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从小班开始,我们就发现很多幼儿调皮好动,但又在肢体行动上稍显胆小,家长往往将孩子认定为胆小的人,实则这是孩子缺乏尝试的勇气。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幼儿会遇到生活中未曾出现的游戏项目,通过幼儿间互相学习树立榜样去大胆尝试,这些都会使幼儿的勇气有所提升。因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应该带幼儿多多接触自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

(二)开展相关教研活动

当理论扎实后,我们有必要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园本教研活动。首先,我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出发,初次探讨有效的“幼小衔接”方式。我们结合班级居家生活指导内容,思考当前阶段班级中出现的有关“幼小衔接”的思考与解决方案;其次,我们让教师进一步理解“幼小衔接的实施要点”和“各年龄段幼小衔接的重点”;最后,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撰写一篇有关“科学幼小衔接”的心得体会,旨在让教师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将“科学幼小衔接”的理念更深入地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

家园协助,共同进步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幼儿园、家庭的双向协同合作。因此,幼儿园与家庭协同一致实现有效的“幼小衔接”准备工作尤为重要。

1.宣传到位

幼儿在家期间,小班一部分家长在家中对小班幼儿进行了识字教学,另一部分家长则放任幼儿看电视,认为“幼小衔接离我们还远”,如此两极分化的有效衔接意识令我们咋舌,可见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模糊不清。因此,我们在班级群中向家长们宣传《指导要点》,请家长将自己的困惑通过线上文字的方式进行反馈,以期用这种方式让家长更新观念,重视小班幼儿的全面发展。

2.收集困惑,整合分析

想法和实践的鸿沟在于“应该怎么做?”我们可以通过微信、腾讯会议、面对面的形式与家长开展互动式交流,于是,我们把“幼小衔接”理念融入课程、融入生活,与家长一起探讨。在探讨中,家长们围绕着“孩子的成长”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教育心得进行分享,互相学习,进一步明白了《指导要点》所要诠释的意义,以及面对幼儿发展的实施措施。

3.落实实践

我们需向家长表明我们将针对“幼小衔接”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施的具体内容及步骤,收集幼儿在家中体现自理、自立、自强的影像材料,以督促家长把领悟到的教育内容付诸于实践。此外,我们还需要再次向家长收集与幼儿沟通的方式方法,使家长更加深刻地理解“幼小衔接”的内涵,从而实现真正的家园共育。

幼儿为本,乐享童年

幼儿的任何一种行为均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而成的,这一塑造过程需要不断递进、巩固、反思。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指导要点》提出:“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分类整理和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幼儿从入园、区域、游戏、进餐、午睡、离园,无一不体现着幼儿自我服务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站在儿童的视角,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给予幼儿充分的空间与时间,发展其自理的技能、提升其自立的意识、增强其自强自信。除了语言的鼓励,我们还要给予幼儿精神上的赞许,例如,制作星星榜,张贴“自理能力小卫士”,这些鼓励方式都是给予幼儿外显认可的有效途径。但应注意不能将所有幼儿做的事与“奖励”对等,要让幼儿知道这样做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为了得到奖励。例如,在开展自理能力比赛时,要让幼儿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进而感受自理的重要性。

2.你一言,我一语

《指导要点》指出:“能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遇到困难互帮互助,发生冲突时尝试协商解决。”幼儿园是一个“小社会”,幼儿在这个社会中展开交流与互动,进行表达、表现,提升其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而我们则用影像记录幼儿间和谐、友爱的画面,加固幼儿对于集体的安全感和荣誉感——幼儿的表现力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可以将各种表征形式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抓住一切幼儿表现自我的契机。

3.探索与发现

“主动学习”需要幼儿在学习兴趣、能力、习惯方面有着积极的状态。我们利用各种资源带着幼儿接触自然、引导幼儿接触社会,积极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在一日生活中,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与动手能力。例如,在“秋天”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收集了很多落叶,引导幼儿利用五官探究各种各样的叶子,从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科学的幼小衔接工作,应该从小班做起。只有做到家园教育一致,双方齐心协力,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幼儿教育的规律,才能共同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同时,教师也应明确当前的重点任务,即双向衔接、协同合作,极力减小幼小衔接的坡度。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四个准备”,帮助幼儿顺利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科学过渡。

猜你喜欢

幼小小班要点
“三根”学习要点
健康烹调的要点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A Teaching Plan ——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n Exposition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2015年报道要点
分成三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