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提升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
2023-10-14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陈银利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陈银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确定了语文课的“本职”工作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与阅读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阅读是语言范式的输入,而表达是语言范式的运用。阅读文本的语言因素,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低年级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最佳时期,也是储存语言经验最迅速的时期,如果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为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为有效提升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低段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文本资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关注典型词句,丰富语言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丰富的语言积累。低年级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加规范句子范式的输入,将为学生今后的语言发展打好“根基”。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和遣词造句的语言范式。此成长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模仿是低年段学生学习语言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和规范的句型,并让学生模仿运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一年级上册《秋天》这篇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叠词“一片片”,教师可以结合动画课件展开教学。
师:秋天到了,树叶变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一片,两片,三片……一片片,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真奇妙,把“片”字重复一遍就表示很多片,一起来读读这个词“一片片”。
生:一片片。
师:一朵小花,两朵小花,三朵小花……许多小花可以怎么说?
生:一朵朵小花。
师:一串葡萄,两串葡萄,三串葡萄……许多串葡萄怎么说?
生:一串串葡萄。
……
在此教学片段中,学生不仅积累了“一片片”这个词语,还在教师的引导下举一反三,积累了很多这一类的词语。低段教材中还有许多课文会出现这样构词有特点的词语,如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中的“圆圆的”“绿绿的”,《棉花姑娘》中的“碧绿碧绿”“雪白雪白”等词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这些经典词语,可先让学生品读,感受词语特点,然后引导学生积累并模仿运用。
再如,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中4~7自然段,这四个句子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与勃勃生机,语言优美且句式相同。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可以借助课文的语言图式,迁移课文的表达形式。可以先让学生品读这四个句子,并说说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然后引导学生仿照创编,用“……(什么怎么样),那是春天的……(什么)吧?”的句式和同学们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这种基于文本的语言表达训练,既能规范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又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特点。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将课文中规范的词语和句型输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最大程度地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小学低年段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典型的、独特的句子。由于低年级学生阅读量少,语言积累还不够丰富,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很弱,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最大程度将这些经典词句输入学生的语言仓库,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会关注这些典型的词语和句子,表达的时候就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表达形式,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巧借插图训练,丰富语言实践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同时,还要最大程度地引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低段教材中配有大量形象、直观、生动的插图,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借助教材中的插图,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
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时,教师先指导学生品读第3自然段,边品读边梳理描写邓小平爷爷植树时的动作的词语,如“挑选”“移入”“填入”“扶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根据提示词“挑选”“移入”“填入”“扶正”,把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情景说一说。
再如,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共有五幅插图。第一幅插图是小猴子掰了一块玉米扛着往前走,第二幅插图是小猴子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第三幅插图是小猴子扔了桃子去摘西瓜,第四幅插图是小猴子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最后一幅插图是小猴子空着手回家了。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孩子们学习第一自然段,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提炼关键词“小猴子”“玉米地里”“玉米”“掰”“扛”,然后让学生借助这些关键词,结合第一幅插图,说说小猴子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并按此学习方法学习2~4自然段的内容。最后,让学生借助关键词,结合课文插图,讲一讲1~4自然段的内容。
这两个教学片段,教师借助课文插图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引导学生尝试用课文中的语言来表达,让学生养成主动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的习惯。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积累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既培养了语感,又丰富了语言运用经验。
此外,在低段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时,教师先创设语言表达情境:“那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他觉得叶子上的蚜虫不用治。结果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完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第二幅插图,问学生:“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眼前这情景,你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学生边看插图边展开想象,并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把种葫芦的人的想法和做法表达出来。借助课文插图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历练和提升。
三、填补课文留白,培养创造性表达
低段语文阅读课文中,有许多叙述“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是语言表达训练的切入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留意这些叙述“留白”,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填补“留白”,不仅充实、丰富文本,还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创造性。
1.填补文中“留白”
如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就隐含了一些情节空白。“小鹿、小马,还有小老鼠,见到了大象,都要说他的耳朵。”他们是怎么说的呢?文中只写了小兔和小羊对大象说的话,而没有写出小鹿、小马、小老鼠对大象说的话。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小兔和小羊的话,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把小鹿、小马、小老鼠的话说出来。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小兔和小羊遇到大象,都提出了问题,小鹿、小马还有小老鼠也遇到了大象,他们会怎么问呢?请大家选一个喜欢的角色,问一问大象。”
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也隐含着类似的叙述“留白”。课文写青蛙前两次吆喝卖泥塘时,来了老牛、野鸭,他们说了什么话,课文都有具体的表述。而从第三次开始,课文只是简要地写小动物们的反应:“小鸟飞来说,这里缺点树;蝴蝶飞来说,这里缺点花;小兔跑来说,这里还缺条路;小猴跑来说,这儿应该盖所房子;小狐狸说……”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品读老牛和野鸭说的话,抓住“不过”“就是”读出前后意思的转折。然后创设故事情境设计说话训练:“跟老牛和野鸭一样,许多小动物都被青蛙的吆喝吸引来了。读课文第10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当时小动物是怎么说的。请你扮演其中一种小动物,和同学们说说吧。”
学生“补白”的过程是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的过程,这样的“补白”训练加深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增强了语言积累的效果,拓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创造性。学生通过对文本“留白”的填补,语言积累得到强化,又超越了文本,一举两得。
2.填补文末“留白”
有些故事类课文在结尾处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续写或延伸。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课文结尾处写到顾客蜈蚣来了,蜘蛛吓得匆忙跑回网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续编故事。通过续编故事,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语文殿堂的窗。
四、挖掘文本情愫,激发表达动机
一旦知识与儿童的生命、情感产生脱节,就容易形成消极知识,从而无法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养分。知识只有与儿童的生命和情感产生联结时,才是积极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是作者内在情韵和价值认知的集中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愫,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品味朗读、领悟作者情感,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之中,在学生情感迸发之际,为学生创设情感表达渠道,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动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平时积累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种基于文本情愫的语言表达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这句话出现了两次“你在哪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指导学生读出迫切之情,然后再带着深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学生的情感高潮处,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雷锋叔叔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身边也有千千万万个雷锋,你找到身边的雷锋了吗?和同学说一说吧。”
再如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教师教学6~11自然段时,可以带领学生品读刺猬太太、狐狸太太和松鼠太太的话,感受小动物们看到鲜花后的快乐。接着领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松鼠太太对鼹鼠先生说的话:“我知道了,去年长颈鹿大叔寄给你的是花籽。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课文中“美好的礼物”指的是长颈鹿大叔寄给鼹鼠先生的花籽。在品读过程中,小动物们的快乐也感染了学生,学生自然也体会到美好的礼物就是能给别人或自己带来快乐和温暖的东西。教师在学生情感升华处发问:“你在生活中有收到或送给别人什么美好的礼物吗?跟大家分享分享吧。”
这两个教学片段,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愫,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拨动了学生的表达欲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讲述文本故事,强化语言表达
讲故事是学生积累语言、拓展语言内存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低年级学生处在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讲故事训练也属于起步训练阶段,要提升学生这项能力,需要强化训练。低年段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故事类文章,语言浅显易懂,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文本特点,让学生在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清晰展现课文内容和顺序的直观形象型讲述支架,如图片、关键词句、表格、示意图等,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述出来。学生在完成讲故事训练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了语言积累,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完《难忘的泼水节》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这几个词和课文插图,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学生在讲述文本故事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进行低段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善于依托教材阅读文本,加强低年级学生的言语表达实践,将阅读与表达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为抓手,聚焦语言表达训练,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才能让每一课的阅读教学都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