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的农村小学特殊儿童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

2023-10-14杨喜兵

今天 2023年20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儿童农村

杨喜兵

(平凉市泾川县太平镇黑河小学 甘肃 平凉 744300)

所谓“特殊儿童”,一般而言包括两个子群体:一个是指在肢体、感官、智力或精神方面存有缺陷的儿童,另一个是指在心理上存在严重问题或人格相对不健全的儿童。小学生大多还处在心智成长发育的“起步期”,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行为认知和情绪把控意识、能力,在自我保护方面也不具备足够的条件;而特殊儿童——尤其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特殊儿童则会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更为薄弱的意识、能力,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更多来自外界的关怀、指导和保护[1]。不过和这些事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对“双减”政策在本地特殊学生教育工作的落实方面没有形成足够完备的意识,习惯于以常态化思维来设计、执行系列措施,没有进一步考虑到特殊学生的群体特点以及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需求,从而导致有关工作无法达成预期的目标。因此,农村小学教师要在真正意义上树立起人文教育、因材施教和综合教育的正确意识,以此来实现自身教学质量、效率的实质性提升。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塑造“双减”教育落实的基础

“双减”政策的落实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主要目的的工作,而从广义层面来说,对于学生的“减负”则需要以“心理减负”为第一出发点——这一点对于农村地区的特殊儿童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农村小学教师应当首先从对学生的心理保护角度切入,在多元教育执行过程中注重对特殊儿童群体的正确看待和对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塑造,以此来为后续其他方面“双减”政策的落实打下良好铺垫。

1.1 正确看待特殊儿童群体

正像笔者在之前的内容中所提到的那样,“特殊儿童”这个群体的成分是比较复杂的,不过可以在总体上概括为在生理、智力或心理方面存在不同缺陷的孩子。需要认识到的是,这些缺陷的存在并不是儿童自己主观选择的结果,而是具有十分复杂的先天、后天因素综合作用在其中的,代表着的是儿童本身和其所处家庭的一种不幸;此外,农村社会对于特殊儿童的包容性常常要更差一些,这就在更大程度上导致当地特殊儿童往往具有更为脆弱的心理和情感。农村小学教师要时时刻刻牢记这一点,以充满人文关怀的思维来看待特殊儿童,合理对待他们在日常学习方面所表现出的种种不足,将其和特殊儿童的个人思维、主观意愿区分开来,避免以他们在学习上不尽如人意的成绩作为批评他们乃至以有色眼镜看待他们的理由,以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应对标于特殊儿童的教学管理活动,对他们的知识学习、技法练习和习惯养成投以更为细致、温柔的引导和帮助[2],以此来让特殊儿童感受到来自身边的温暖,从而帮助孩子们树立起学习知识、调整自我、实现发展的自信心,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个正确看待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良好榜样。

比如,农村小学教师不妨利用课间等活动时间更多地关注班里的特殊儿童,如果发现他们总是独自一人呆在角落里或者很少表现出对游戏活动的参与兴趣,就可以主动接近他们并和他们坐在一起,就一些彼此感兴趣的生活小事聊聊天;如果是在语言表达、听力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教师则可通过行为直接邀请他们一起玩一些诸如搭积木、走字棋、“速算24”、走迷宫等有助于他们学习思维构建的二人游戏,同时相继邀请其他学生代替自己和特殊儿童继续这些游戏;等等。

如此一来,特殊儿童便可首先从心理和情感方面消除自己和教师、集体之间的隔阂,对那些自己力所能及且服务于自身学习的活动产生基本的兴趣,为接下来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参与准备了必要条件。

1.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双减”改革的本质就是扭转教师、学生之间“任务发布者”和“任务完成者”这种僵硬的关系,因此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必然要成为落实“双减”改革的重要项目之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农村小学幼师对于师生关系的积极构建尚未形成科学、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适配于一般学生的思路和策略来开展自己和特殊儿童之间的关系创设,未能对他们在智力发展程度、情绪控制意识以及自我认知程度等方面的特殊情况做出妥善的考虑,甚至于缺乏基本的情绪性、体验性照顾措施;同时,不少农村家庭对于残障子女往往采取过度保护的措施,人为剥夺了他们参与一些基本智力、体质和情感发展的机会,这反而不利于其综合学习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村小学教师务必要进一步照顾到特殊儿童在不同领域所存在的特殊状况,给予他们必要的人格方面的尊重,同时积极发现他们在一些特定领域所拥有的优势,积极关注他们在日常生活、课程学习和人际关系中的经历、活动,主动采取更多具有更强适配性的策略来和特殊儿童做沟通,以这些方法为基本载体、路径来拉近自身和特殊儿童之间的情感、心理距离,进而为之后的教育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和其他学生以及特殊儿童家长做沟通的方式,了解特殊儿童在平日里的兴趣和特长,根据这些兴趣、特长所对应的科目、知识学习特点来做分类,而后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特殊儿童的优势来布置给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解答任务,并在其给出理想答案后给予他们足够的肯定和表扬,从心理上树立起他们“我能学会”“我不比别人差”的意识;如果特殊儿童的条件比较理想的话,教师还可交办给他们一些更具有难度的“专长任务”,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自己被教师信任、得到同学钦佩的良好体验,让相应的教育引导变得更为顺利;等等。

通过这样的措施,农村特殊儿童对于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定位会变得更为精准,也能够在客观上使自己所具有的优势能力、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同时真正将教师视为引导自己成长的“引路人”,十分有利于“双减”政策的落实。

2.尊重特殊儿童个性化条件,强化“双减”教育落实的支点

“双减”改革的推进需要遵循多元化的教育原则,其中“因材施教”无疑是最为核心的一项。特殊儿童的学习认知条件相差巨大,而农村社会相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成长环境则进一步突出了这种个体之间的条件差距,这些都是摆在当地教师面前的客观现实。据此,农村小学教师在引导特殊儿童开展“双减”学习时,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条件,一方面充分利用他们的个人爱好,另一方面还要有意识地体现出对他们障碍官能的康复引导,以此来实现“双减”教育高维目标的有机达成。

2.1 充分利用特殊儿童的个人爱好

特殊儿童只是在某个或某些方面不具备普通孩子的行为能力、条件,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就是“一无是处”的,更不代表着对于他们的教育工作就只限于“哄开心”和“保证不出事”而已。从宏观层面来看,农村地区的孩子常常在社会情感认知、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等方面有着更为突出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在当地特殊儿童的身上也会得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体现。基于这些客观认识,农村小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起特殊儿童的个人爱好,在课程教育方面将这些爱好中的能动元素转化为开展教学引导的载体、抓手、素材或基础性内容,在更大程度上调动、保持、提升特殊儿童的学习趣味;而在课堂管理方面,农村小学教师则可借助于这些爱好来对特殊儿童做出吸引力的牵引和强化,使他们将更多的个人精力投入到正确的知识理解、技能练习和习惯养成方面上[3]。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农村小学教师还可借助于获悉特殊儿童的爱好来与他们之间创设更为丰富的交流基点,进一步拉近彼此之间的情感和心理距离,让特殊儿童对自己形成更多的信赖,为常规模式下的“双减”课堂构建提供有力的“软支持”。

比如,有一些特殊儿童在绘画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教师可以先主动观看、欣赏他们绘画的过程以及创作出来的作品,给予其客观而良好的评价,而后鼓励他们结合自己在绘画中所用到的涉及线条、图案的应用来在美术、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出更多的展示,还可将班级里诸如板报设计、手抄报绘制、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交办给他们;还有些特殊儿童有着细腻的情感和不错的文笔,那么教师则可在语文教学中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生花妙笔”的机会,同时在范文介绍中有意识地提高这部分孩子作品的“出镜率”;等等。

这些措施的有效采取让“学习”和“爱好”得到了有效的整合,给予了特殊儿童更多感受学习之乐趣和价值的机会,也从多个角度彰显了“双减”教育“发展学生、成就学生”的核心理念,可谓是“一举两得”。

2.2 积极体现对特殊儿童障碍官能的康复引导

需要认识到的是,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引导不仅仅是一种“保护”,更要体现出对他们多方面素质的牵引式成长,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对其障碍官能的康复引导——这也是实现特殊儿童真正意义上社会意识、能力转化、强化的关键所在。农村地区的特殊儿童康复资源相对稀缺,当地的家长在这一方面的意识也更为淡薄,这些不足都需要得到来自学校方面更多的补充。立足于这些认识和客观事实,农村小学教师应当在落实“双减”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彰显对特殊儿童的康复引导,在尊重其现阶段能力和兴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在教育指导工作中融入更多帮助他们锻炼障碍官能、补充缺失认知、形成正确心理和智力意识的成分,同时还要在这个过程当中给予其多元、持续的鼓励,以此来在更高维度上表现出促进特殊儿童全面成长的“双减”功能。当然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这项工作的开展不可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心理,而要以循序渐进的步骤来开展,同时还要结合特殊儿童的恢复、成长状况来做出及时的动态调整,这样才能够实现多方面成果的理想取得。

例如有些特殊儿童有着一定的听力障碍,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更多地引入一些“语言+肢体”的双元信息输出模式,一边通过适当语速的语言讲解来介绍目标知识点,一边借助简单明了的肢体动作来帮助这些孩子理解自己所输出的信息,同时逐渐将其所听到的有限的声音和肢体动作代表的社会含义结合起来;还有些特殊学生的问题集中在智力方面,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讲解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更多地引入一些常见的生活素材或者游戏成分,让这些比较基础且容易引起孩子兴趣的要素成为连接“知识信息”和“学生认知”之间的桥梁;等等。

这样一来,特殊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实现核心意识、能力的有序生成,并在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切实体会到官能恢复所带来的巨大乐趣、价值和良好体验,而“双减”改革的实质性作用也会得到自然的体现。

3.完善多元教育模式构建,扩大“双减”教育落实的渠道

“双减”改革所提倡的内容之一就是对教育形式的多元拓展,而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更是不能局限在常规教育的维度之内。因此,农村小学教师在面对特殊儿童进行“双减”引导的工作中,必须要更加注重对具体教育模式的完善,重点从实践活动和文艺作品的利用中寻求可行的道路,借助于这些模式更强的主体吸引性和官能带动感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引导力,以此来追求更为理想的教育指导成效。

3.1 重视实践活动的作用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任何一种知识、技术的学习都不能脱离实践而开展,这一点在抽象认知能力较弱的特殊儿童身上显得更为重要;此外,农村地区的实践资源比较集中,这就给当地教师开展实践教育带来了更为理想的条件。基于这些事实,农村小学教师在对标于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指导时,应当进一步运用当地比较理想的社会人文氛围和自然环境,彰显出实践教育的能动促进价值,积极组织特殊儿童开展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一方面使其能够进一步地接触、了解、融入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切实体会到自己对社会和他人所拥有的个人价值。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农村小学教师在筛选、设计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时应当表现出稳扎稳打的态度,不要急功近利,进一步照顾特殊儿童的既有情况,以此来追求阶段性的提升、优化效果[4]。

比如,教师不妨在“学雷锋纪念日”组织孩子们来到附近的农田中,和他们一起开展除草义务劳动;或者走访附近的村镇,清除电线杆、墙壁上的“小广告”;还可来到村镇养老院、孤儿院,为那里的老人、孤儿做一些卫生服务,陪他们聊聊天、做做游戏,等等。

这种教育模式给了特殊儿童以通过既有学习成果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机会,在客观上锻炼了他们的成长“内力”,也在主观上优化了他们的精神意识,自然能够促进“双减”目标的有序达成。

3.2 挖掘文艺作品的教育价值

文艺作品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既是因为其所具有的贴近生活的艺术元素,也是因为其所包含的社会情怀。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对教育指导的理解过于狭隘,无法从根本上让特殊儿童明白更为丰富的社会知识元素。利用向特殊儿童展示符合其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文艺作品,儿童能够在欣赏作品艺术情节、角色形象和元素美感的同时更加自然而细致地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知识、行为与社会情感,借助由作品所调动的积极性优化对教育内容的吸收速度、理解程度和认同层级,并对其中的角色或艺术形象产生直观而鲜明的模仿诉求,继而自然而然地在精神层面受到正确价值观念和丰富社会意识的有效熏陶[5]。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活动课或者大课间等时间,通过电子白板等现代化设备来向孩子们播放《蓝猫淘气3000 问》或者《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动画系列短片,引导孩子们通过有趣的动画和生动的故事来学习其中的知识和美德;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欣赏《打靶归来》《歌唱英雄王二小》等红色革命儿歌,使孩子们在旋律的引导下对曲中人物的革命精神以及基本的音乐歌唱技法形成最基本的感知;等等。

这种方法在自然维度上完善了特殊儿童的多元感知意识、能力,也能让特殊儿童以相对轻松的方式来汲取知识、技术“养分”,从而让“双减”教育的落实变得水到渠成。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们经常说:“每个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农村小学教师在对待特殊儿童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践行“双减”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凸显出对特殊儿童的人文关怀和有序引导,使他们更好地融合到学习集体和社会集体当中,从而让教育的光芒得以普照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真正为素质教育的公平化和人性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