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023-10-14陈少博
陈少博
(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小学科学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课程。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当成重要目标,并思考如何将其渗透进日常教学活动当中,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在他们的心田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在将来的学习中能够开出美丽耀眼的花朵。
1.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色
1.1 注重学科启蒙特点
小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课,教师应把握科学课的教学定位即“启蒙教育”,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特点,让学生尝试着去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在课堂上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主动去探索未知知识的良好意识。这不仅能让学生学好科学课,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同时,科学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去选取素材,引导学生学习贴近生活的朴素的科学知识,这样的引导会逐渐帮助学生形成以科学视角去看待生活事物的习惯,更能够启发他们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热忱。
1.2 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坚持这一教学理念,把学生当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少讲一点结论性的知识,多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遇到不懂的问题自己去搜索材料、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起着引导和启发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究、猜想的方向,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探索,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1.3 突出教学开放性
科学课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更是学生探索世界、热爱生活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科学课不应该有明显的边界感,一切生活中的事物都应该被纳入学生探究的范畴。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意义所在。所以,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不应只教书本上有的知识,也不能把学生的学习范围局限于课本上、课堂上,而应该时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去,引领学生积极地探索未知知识,让科学探究变成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时应突出开放性,让教学过程呈现出机动性和灵活性。
1.4 注重活动探究性
探究是新课标强调的一种积极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讲解占主导地位,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被动的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较差。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所不同,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决定了科学课必须积极转变教学模式,从教师讲解的陈旧模式中脱离出来,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同时,教师要注重创设新颖的课堂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
1.5 讲究教材整合性
科学课是一门兼具知识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应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学习态度。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科学家努力研究、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此外,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存在一定的交叉,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注重多学科融合教学,把数学、地理、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让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饱满,更能满足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1.6 注重知识应用性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科学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创造了优渥的生活条件。如今的小学生正在享受着科学带来的便利,也应养成良好的科学意识,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运用科学知识去造福人类,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时,小学科学学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原则,突出科学知识的应用性特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逐渐养成“用科学改变生活质量”的良好观念。
2.小学科学课的具体展开策略
2.1 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
科学是一种创新,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学生也要积极思考、敢于质疑,要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因此,科学精神中最宝贵的就是批评精神和质疑精神。在科学课上,学生不能盲从教师的观点,不能一股脑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要有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答案的学习态度,对教师讲述的知识要经过自己多维度的思考和分析。当然,小学生年龄小,批评和质疑的精神需要教师的慢慢引导。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课堂问题,用问题来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去寻找问题答案。在实践探究中,学生要尝试从多个维度去思考问题,进行假设、猜想,从中积累宝贵的学习经验。
例如,在学习《土壤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时,我就通过巧设问题来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以认识土壤的组成部分。本节课研究的对象是各种土壤。土壤是小学生最熟悉的一种事物,生活中大家都喜欢玩土壤,可是很少有学生认真地思考和分析过土壤里都有哪些物质,这就是缺乏科学探究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在课堂上,我就以这一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思考。“土壤中有什么呢?”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小脑瓜开始动起来了,并且很快就给出了一些答案,如沙子、土等最常见的答案。“那么,除了之外土壤里还有哪些物质呢?”这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地猜一猜,并说出你是怎样想到这些答案的。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从显微镜下去实际观察土壤中有哪些物质,一步步地揭开了土壤中蕴藏着的科学谜团。
2.2 贴近生活,挖掘学生的探索潜能
在新课标形式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应坚持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贯彻于每一堂科学课上。生活化的科学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要坚持“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积极将课本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善于引导学生从逼真的生活情景中去探究,这样会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欲望。不仅如此,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学习和探究科学知识,学生的生活经验会被成功激活,学生更容易提出合理的假想,对科学知识和问题展开探究,从而激发出自身的探索潜能。
例如,在学习《位置与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我就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室位置和校园各建筑的位置等内容引出科学知识,挖掘学生的探索潜能。首先,在课堂上,我邀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座位位置。这时,在表达位置时,学生会自然地说出教室的第X 排、第X 列。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了用坐标确定位置的方法。接着,我让学生两两合作,互相说一说对方的位置,这时,我要求学生用类似“他在我的左前方,我在他的右后方”这样的方式去表述,让学生体会“一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另一个物体而言的”,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经过这两个互动环节,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表述物体位置的正确方法。之后,我利用校园平面图来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上找某一物体的位置,在能够正确地描述该物体的位置的基础上,还要能够通过对物体位置的描述从地图上正确地标记出来。之后,我再带领学生玩“寻宝藏”的游戏,进一步锻炼学生“按图索骥”的本领,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3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科学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座位形式入手,打破传统的横排竖列式的课桌座位,让小学生围成圈坐,或者前后对坐,首先从形式上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让学生们活跃起来。其次,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面对某一科学任务,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一起来积极猜想,一起动手实践,每个人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竞争的同时也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共同合作中完成探究任务,并从中积累宝贵的学习经验,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器官》这部分内容时,我就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观察植物的根和茎”中,我让各小组围坐在一起,共同观察提前准备好的植物,看看植物的根和茎分别长什么样子,并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这样,各小组之间共享观察结果,让实验观察的内容更丰富了,获得了丰富的学习材料。之后,我再组织学生一起对比分析、讨论不同植物的根和茎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等等,让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去重新认识了植物的根和茎。接着,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活动“探究根和茎的作用”与活动“叶片对植物的重要性”,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继续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收获了良好效果。
2.4 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需要对生活进行仔细的观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常引导学生走出教室,以广大的生活天地为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拓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探索,去实践,把手、眼、脑、口等多重器官共同调动起来,让学生全方位地感知世界,习惯性地运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这样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
例如,在教学中,我时常通过课外拓展的方式把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某一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进行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等等,通过多种课外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如,我给学生布置“生豆芽”的科学小实验,让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让绿豆发芽,并没有观察和记录豆芽的生长变化,制作成科学观察记录表格。又如,我让学生观察鸡蛋放在不同的溶液中,一段时间后鸡蛋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通过对比分析来找出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此外,随着短视频的爆火,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也逐渐走进了学生的视野,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这时,我就抓住小学生爱看短视频的心理,让学生每周观看一个科学小实验,并通过亲手实践的方式来做一做这个实验,再通过搜索网络来找出实验运用的科学原理。在下节课中,我组织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学到的科学小实验,并给大家讲一讲实验原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越来越喜欢学习科学,更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2.5 激励评价,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
小学科学课主要承担着启蒙教育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教学评价时,小学科学教师不能以结果为导向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而应该站在更加长远的角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综合一起进行评价。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激励性的教学评价为主,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科学课上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学习科学,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科学知识,研究科学,形成积极的科学情感。
例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教学评价时,坚持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去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形成性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科学课上的表现情况做出的评价,包括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科学实验中的良好表现,以及每次完成作业时的积极态度和作业质量等等。而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每个教学阶段对学生学习成长和变化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收获。不论是哪种评价,我都十分注重评价的激励性,以点燃小学生热爱科学知识的积极情感为前提,及时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进行表扬,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成就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自信,越来越喜欢上科学课。这对树立学生科学愿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6 树立榜样,坚定学生的科学理想
科学精神体现在一辈又一辈科学家身上。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结合在一起,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把正确的价值观念传递到学生心中,积极向学生宣传科教兴国、科学强国的理念,让学生从小就热爱科学,并愿意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小学生很容易被榜样所吸引与影响,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树立科学学习的榜样,让学生学习科学家身上努力探索、坚持不懈、勇敢进取的科学精神,从而形成坚定的科学理念。
例如,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坚持不懈、努力钻研的精神都值得学生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于是,我就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如,我通过给学生讲科学家诺贝尔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诺贝尔奖的来历,并以他的故事告诉大家,科学研究是为了造福人类,而不是为了制造战争,科学家研究出来的科学成果应该用于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要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奉献,一个值得大家尊敬和学习的科学家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思想。又如,我给大家讲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认真观察生活、积极动脑筋思考对科学发明是多么的重要,鼓励学生也要养成仔细、认真的观察生活现象,并积极动脑筋思考的好习惯。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阅读一些科学家的故事,积极寻找值得自己学习的榜样,并以他为目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积极动脑、动手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之谜,立志学好科学,为我国和世界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小小贡献。
总而言之,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科技强国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从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勇敢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