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阻力及消除措施
2023-10-14孟凡锋杜晓露
文 /孟凡锋 杜晓露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等方面,反复提及“生活”二字。这表明道德与法治学科根植于学生生活,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早在17 世纪30 年代,中外教育工作者就开始研究“生活化教学”。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生活化教学趋势逐渐形成。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生活为根据,遵循源于生活、融入生活、体验生活三原则,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和学生现实生活,采用情境、语言、案例等方法,引导学生学生走进生活中,感受、体验、实践,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的教学活动[1]。实际上,从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正式使用以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开始着手实施生活化教学,但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一些阻力。消除这些阻力就是推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发展的关键。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阻力
(一)教学内容成人化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需要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都认同这一点。于是,他们着力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挖掘的过程中,他们忽视了学生,只站在自身生活的角度,挖掘相关教学内容。例如,“爱心的传递者”重在引导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奉献故事,由此明白帮助他人是幸福的。但是,在挖掘生活化内容时,部分教师站在成年人角度,借助网络渠道,搜集诸多奉献自我的真人真事。这些故事虽然源于现实生活,但学生并不熟悉。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消除“教学内容成人化”这一阻力。
(二)教学方法单一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离不开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受教学能力的影响,仍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在讲授的过程中,这些教师不再根据教材内容长篇大论,而是呈现一些生活化案例。在这些教师看来,呈现生活化案例就是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所以,在呈现生活化案例之后,他们带领学生一步步分析。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权,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内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根本无法体会到生活化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学习兴趣。针对此情况,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消除“教学方法单一”这一阻力。
(三)生活实践缺失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做到知行合一[2]。然而,大部分小学道德与教师却将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场所。一般情况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结束,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也随之结束。简单来说,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缺乏生活实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学到了知识,建立了思想认知。但是,在缺乏生活实践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所得永远停留在头脑中,无法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出现知行割裂的情况。学生很难积极体验现实生活。对此,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消除“生活实践缺失”这一阻力。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阻力的消除措施
(一)源于生活,挖掘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生活为根基的活动[3]。可以说,学生生活是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起始点和落脚点。因此,教师要紧扣学生生活,和学生一起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夯实教学基础。
1.教师:源于生活,挖掘生活内容
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要借助多样的方式了解学生。教师要根据了解的学生实际生活情况,探寻学生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点,由此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例如,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了多样的识字活动。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诸多汉字,了解了汉字的悠久历史及发展特点,感受了语言文字的多样性。在体验校园生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展示栏内容,储备了丰富的汉字知识。一些学生参加书法社团,了解了书法艺术。“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发展特点,学会欣赏独特的书法艺术,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为切入点,从书法社团收集书法作品,从展示栏收集各种宣传单,从语文教材中选取极具代表性的汉字。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据教学需要,灵活应用所收集的内容,引导学生会迁移已有认知,积极探究学习。
2.学生:源于生活,挖掘生活内容
学生是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参与主体。挖掘生活化教学内容少不了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布置任务,驱动学生关注自身生活,主动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例如,“当冲突发生时”一课重在引导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在与教师、同伴、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积累了解决矛盾的经验。在参与课堂教学时,学生要迁移生活经验,介绍自己经历的矛盾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在课前阶段,学生要整理亲历的人际矛盾及矛盾解决方法,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奠定基础。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切入点,设计任务:“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彼此之间有没有发生矛盾呢?发生了哪些矛盾呢?是如何解决矛盾的?请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整理与他人发生的矛盾及解决方法。”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关注自身生活,获取丰富的生活化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将依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展示各自挖掘出的生活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
(二)融入生活,丰富教学方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上,教师要发挥教学智慧,以学生为本,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化内容,应用多样方法,创设生活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借此建立良好认知。
1.应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依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创设极具情感色彩的生动形象的场景,引发学生态度体验,使学生探究、掌握学习内容,发展心理机能的教学方法[4]。在李吉林老师看来,情境教学是对社会和生活的进一步加工。在体验生活情境时,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情感,自觉迁移已有生活认知,积极探究,建立认知。对此,教师可应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情境。
例如,在体验家庭生活时,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做家务的技巧和方法,储备了获取做家务技巧和方法的经验。于是,在讲“做家务的技巧和途径”(“这些事我来做”)时,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家务小达人”。
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带油污的毛巾,鼓励学生想办法去除油污。在生活经验的支撑下,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如“用洗洁精清洗油污”“将洗衣粉倒在油污处,几分钟后,用力搓油污处”。面对这些方法,部分学生主动发问:“这些方法是否有可行性?”教师趁机选定一些方法,并选择一些学生代表,鼓励他们登台演示。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发现油污没有被清除。面对此情形,学生纷纷发问:“怎样才能清除毛巾上的油污?”基于此,教师发问:“我们可以怎样获取一些小技巧或方法呢?”在生活经验的助力下,学生开动脑筋,联想不同的获取做家务技巧的途径,踊跃作答,如“观察大人怎样做”“询问大人步骤和注意事项”“从网上搜索方法”等。在学生作答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不同的途径。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一项任务:“请大家在课后,使用不同的途径搜集清除毛巾油污的技巧。”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走进现实生活中,进一步丰富生活经验。
有效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获得体验生活的机会。在体验生活化情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维,迁移生活经验,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知学习内容,同时积累生活经验,便于增强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学习效果。
2.应用案例教学法,剖析生活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真实案例为基础、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案例是对生活内容的再现。学生剖析案例的过程,正是与生活内容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透过现实生活认知学习内容,建立积极的思想情感,为在生活中践行良好行为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可应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剖析。
例如,一些学生观看过一些与汶川地震相关的视频,了解汶川地震的基本情况。在“应对自然灾害”这节课上,学生要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感悟中国人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为了使学生感悟抗灾精神,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播放反映多方支援汶川灾区的视频,动态、直观地展现案例。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不同的救援力量纷纷奔赴汶川灾区,不分日夜地开展救援工作。结合视频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请分析、总结汶川地震时的救援力量的基本情况。”在任务的驱动下,全体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细心分析,建立认知,并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认真记录任务成果。
之后,小组轮流展示任务成果,如“汶川地震发生后,人民解放军快速集结,马不停蹄地奔赴灾区,疏通道路,营救被困群众,拯救伤员”“为了保障通讯顺畅,十五名解放军战士在没有气象资料、地面标识、指挥引导的情况下,完成伞降任务”“志愿者奔赴灾区,运送物资,抢救伤员”等。在展示任务成果时,大部分学生深受触动,热泪盈眶。教师把握时机,向学生发问:“听了这么多的介绍,大家有什么感受?”学生纷纷畅所欲言,提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敢于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等。教师借此总结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能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剖析案例内容,获得心灵的滋养,便于在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同时,建立美好的精神品质。
(三)体验生活,组织生活实践
体验现实生活是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途径之一。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会用实际行动诠释已有认知,做到知行合一,塑造良好品行。教师要以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情况为依据,以现实生活为归途,组织生活实践活动,驱动学生体验。
例如,在“变废为宝有妙招”这节课上,学生获取了诸多变废为宝的妙招,同时建立了绿色环保意识。在家庭生活中,学生随处可见一些废旧物品,如快递纸盒、泡沫箱、矿泉水瓶等。这些废旧物品正是学生获得各类“宝物”的助力。于是,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所得和家庭生活情况,布置生活实践任务:“请大家回到家中,收集废旧物品,开动脑筋,将它改造为一个‘宝物’吧。”
在任务的推动下,学生走进家庭生活中,收集废旧物品,积极想象、操作。例如有的学生将快递纸箱改造为文具盒,有的学生将矿泉水瓶改造为花盆。
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积累了生活经验,能够自觉践行绿色环保行为。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学内容成人化、教学方法单一、生活实践缺失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三大阻力,如此阻力也为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切入点,与学生一起收集相关的生活内容。在课堂上,教师要应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灵活展现生活内容和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活动、案例剖析活动,使学生积极体验、探究,建立良好认知。教师要以现实生活为落脚点,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组织适宜的实践活动,驱动学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体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可以建立良好认知,塑造良好行为,做到知行合一,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