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助力小学科学课堂提效
2023-10-14杜金真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锦园小学361000
杜金真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锦园小学 361000)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材内容,从单元着手,通过统整知识引导学生整合单元知识框架与知识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结构的过程。就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实施情况来看,单元整体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教师将单元教学视为单个知识的叠加,忽视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整合,设置的单元目标比较模糊、随意,设计的方案也缺乏科学性、统整性,抑制了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发挥。本文就如何通过优化单元整体教学提升科学教学实效性分享几点拙见。
一、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势分析
1.助力学生把握知识整体,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单元整体教学可以联系、统摄科学诸多知识,将零碎知识整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把握知识整体,有效打破知识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结构。具体来说,在科学教学中,单一的知识点如同“大树”,而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将这些“大树”组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形成“森林”。有效的单元整体教学将“森林”“大树”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知识的局部与整体,知道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打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在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科学知识结构,拥有“既有树木又有森林”的整体感知。
2.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拓宽学生理解深度
教育教学不是单一地让学生通过记住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然后在考试中考取理想成绩,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有更开阔的视野,有更灵活的思维。科学课程教学也是如此。《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少而精”原则,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广度,还要聚焦知识深度,单元整体教学能够满足这样的追求。此外,单元整体教学相对于传统的单个知识点教学具有“删繁就简”的优势,符合“双减”政策要求,可以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有效的单元整体教学,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建立层级、网状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解是不易遗忘、相对持久的,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3.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态度,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突出课程的育人价值,其中就包含了“态度责任”。这是指学生在了解科学规律、掌握科学本质的基础上理解技术、科学、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与良好的科学态度。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打破知识点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让学生理解科学规律与本质,清楚社会、技术、科学、环境之间的关系。究其根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需要教师从情感、能力、思维、知识多个层面考虑,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与深度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看待问题就不会局限于某一个视角,也不会盲目对待,反而能够多角度、辩证地看待与分析。
二、优化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策略
1.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实际学情
单元整体教学相较于单个知识点教学更加复杂,也更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因此,在展开单元整体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其中,深入研究教材的工作必不可少。教师深入研究教材首先要清楚编者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深刻认识并有意识地挖掘教学内容中承载的教育价值,然后从整体与细节出发分析本单元的作用与地位,还包括本单元与课本上其他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内在联系。这些都是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必须掌握的,否则教学的整体性、规范性与科学性难以得到保障。教师还需要分析实际学情,这个环节也十分重要。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以学生为本并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所以必须了解实际学情,才能找准落脚点。具体来说,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感兴趣的事物、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等,然后综合这些信息进行考量,设计科学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地球的运动”这部分知识时,教师除了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梳理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还要立足实际分析学情。通过调查与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已经通过网络、科普书籍、电视等了解了地球公转与自转的信息,但大多数学生的了解比较浅显化,即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他们难以用自己的语言明确、科学地阐述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原因。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学生的这些已知经验,收集生活中学生可以观察的有关现象,然后通过模拟实验形式,引导学生猜测、推理,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球的公转与自转。需要注意的是,要摒弃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刻板思维,设计趣味性的活动,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驱使学生科学探究,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思考能力等。总而言之,科学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中需要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学情找准落脚点,避免起点过高或过低而影响教学实效性。
2.制定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
在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中,单元教学目标有着导向作用,直接影响最终的单元整体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在制订单元教学目标时,只关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完全以课本或课堂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课程教学目标必须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因此,在制订单元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在考虑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思考如何通过整个单元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让学生形成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素质,将单元整体教学与新课程标准以及现代化教育理念完美契合,保障整体教学效果。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地球的运动”这个单元知识时,教师应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如知识层面上,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自转、昼夜现象等科学概念,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在能力层面上,系统性地观察地球运动,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等方式展开探究活动,形成较强的探究能力;在情感层面上,通过单元整体学习形成尊重证据、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提升科学认知水平,在今后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接下来,进入方案设计环节,这个环节至关重要。传统科学教学中,教师缺乏单元教学理念,通常聚焦于某个科学实验或者某个章节知识的讲解,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学生获得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比较零散、琐碎,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下,教师要从宏观视角出发梳理教材知识,注重资源整合,保证学生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只有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保证单元整体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仍以讲解“地球的运动”单元知识为例,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着手,先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探索兴趣,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等知识,再用实验模拟这个过程,最后继续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站在科学视角,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设计教学活动,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方案之后,应依托这些设计教学活动。在设计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知识点之间的层次、逻辑等,并且结合单元教学的难点、重点,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以此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需要注意的是,课堂问题、学习任务的设计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同时教师要预设学生的思考、行为等,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搭建足够的思考与探究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分析、自由学习,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思考等方式领悟知识内容,从而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与科学思维。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这个单元知识时,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活动:①组织学生开展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排除各种不合理的有关假说;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日心说、地心说的异同,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③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通过实验数据证明科学事实;④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活动,比如尝试坐在转椅上进行逆时针旋转,观察周边物体的变化情况;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地球在宇宙中是如何运动的,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或者口头阐述的方式表现出来;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实验,探究星星位置和地球运动之间的关系等;⑦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影子的长短为什么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⑧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手电筒等工具展开实验,合理解释极昼、极夜的现象。
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后,再通过师生互动或问题竞赛比赛的方式组织学生总结归纳,通过统整单元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了进一步巩固单元整体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将零碎知识融入一张可视化的图形中,全方位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单元整体教学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还能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单元整体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处理好细枝末节,注重单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整合,从而引导学生打破知识点之间的壁垒,扭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让学生学会从整体视角看待问题,在有效统整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与积极态度,充分发挥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