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感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2023-10-14马慕菡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221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15期
关键词:语感想象文本

马慕菡 (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 221000)

语感是语文课程学习中一种重要的语言感知能力,是学生面对语言分析、语义理解、思想体会、知识汲取等学习过程时表现出来的一种高水平语言能力。在课堂学习及能力测试中,具有良好语感的学生,通常表现为在接触语言文字的刹那就会产生直接、正确的感受。在文本阅读中,语感好的学生均能精准抓住文本关键信息,迅速感知其中语义,并在文本品悟中捕捉细微差别,领悟文章的弦外之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本文结合课堂实践做了初步探究。

一、引导语言体验, 鼓励语言积累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感的形成既源于语言知识(既定规范)的学习,也源于对生活学习中语言经验(语言体验)的总结。语感通过语言知识、语言经验在儿童大脑中交织反馈与积累积淀,使其逐渐形成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和敏锐反应,进而生成一种高水平语言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语言积累,也要鼓励学生展开语言实践,通过“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两端,加速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多样刺激,帮助学生在丰富语境与语言积累中夯实语感基础,感悟文本丰富内涵。

1.课堂教学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课堂阅读教学设计,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增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与领悟,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文本分析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思想总结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对语感的积累和沉淀,从而助力学生形成基础语感。

以小学二年级下册课文《找春天》教学为例。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更多放在引导学生词汇积累、语调感悟、语言审美、情感体验等方面。针对本课进行的教学设计,教师可通过如下三个步骤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通过语言经验积累,逐渐渗透对学生语言感悟的教学引导。

第一步是随文概括。首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让学生从文本当中找出相关词语来概括课文《找春天》里春天的样子。这一步是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总结与积累的过程,是学生语感形成的前提与基础。第二步是跟读感悟。选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如“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等,让学生朗读句子,引导学生以适合的语气语调进行语言实践,感悟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增加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第三步是语用模仿。教学过程中,设计“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第4至第8自然段中的句式进行表达,来说一说他们眼里春天的模样。这一步是学生由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向语言运用的过渡,是其语感形成的关键,是语言感悟由输入至个体消化后再次进行对外输出的过程,是实践中对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步骤。

2.课外阅读拓展

语感培养不仅限于课内,语文学习中的很多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应用息息相关,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语言实践与经验积累,也是小学阶段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相比课内学习,课外阅读更加自由,学生可以不受课堂学习拘束,不受固定时间限制,在自由放松的情境下对阅读对象形成全面认知与整体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丰富学生语言认知结构等的重要一步。

以三年级上册课文《花的世界》教学为例。这篇课文选自印度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泰戈尔的《新月集》,是一篇儿童散文诗。作者运用拟人化表现手法,将花儿看作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儿童,通过孩子向妈妈倾诉的口吻,展示了一群活泼、可爱、渴望自由的花朵孩童形象,讴歌了宝贵的童真童趣。在语言表达方面,诗人以“走过荒野”“吹着口哨”“相互触碰”“拍着大手”等优美词语赋予大自然鲜活生命;又以“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等灵动语句赋予了文章明快动人的格调,让人读来意犹未尽、叹为观止。为更好地使学生理解作品内涵,增强对文本的语言感悟,教师在教学过后可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关联阅读,以整本书阅读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阅读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借助阅读内容的拓展来增加语言积累,深入理解作品含义,从而提升语言感悟能力。

二、重视吟咏诵读, 强化语感熏陶

中国的汉字由音、意、形等方面构成,字音、字形、字义均构成了汉语语言交流运用中的多元特性。因此,在语言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强化汉语语音的输入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直接感知中发现语言之美,生发出对文本韵律的深入探究欲望,由此建构起对作品语言节奏韵律、情感价值等多方立体感受,形成初步语言感悟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吟咏诵读等方面的内容编排有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灵活运用。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识字”教学中,教材有《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对韵歌》五篇选文,均要求学生要大声朗读直至背诵,旨在借助汉字音韵声律的特征,强化对刚入学学生的语感进行启蒙,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汉语的热爱之情。再如,在一年级上册课文《雨点儿》、一年级下册课文《要下雨了》、二年级上册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狐假虎威》及三年级上册课文《在牛肚子里旅行》等教学编排中,均要求学生通过分角色方式进行朗读,体现在既定文本情境下,通过吟咏诵读等方式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教学思路。与此同时,借助角色扮演,学生可深入文本的情感内核,在语言熏陶中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从根本而言,吟咏诵读并非一种形而上的表演,恰是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并形成直接感受,让学生快速领略文本语言、品味文章意蕴的精读方式,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感悟的专项训练。在吟诵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语言知识,形成了语言感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对学生吟咏诵读的实践,是从小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

三、创设语言情境, 揣摩品味语言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反映在语言感悟方面则表现为语言的会意性。这就需要学生在语感习得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揣摩来领悟语意,形成对语言特征最初的认知与领悟能力。比如,“落叶知秋”是对大自然洞察能力的形容,高水平语感的形成,离不开学生对文本语言意蕴的深刻剖析,这样才能品味出文章的“真滋味”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仅要熟悉教材、做好规划,更应通过学习情境设计,遵从学情实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咬文嚼字,在语言探究中增长见识、发展能力,从而培养语感能力。

以一年级下册古诗《池上》教学为例。诗中有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在教学过程中,有教师围绕“偷”字引导学生揣摩诗句的语境语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该教师问:诗句中的“偷”字与我们平常所谓的“偷”字意思有什么不同? 有学生答:平常我们所说的“偷”字,是偷窃的意思,那是坏人的做法;诗句中的“偷”字,显然跟常说的意思不同。教师接着引导:那么,诗句中的“偷”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全班学生进入思考状态。稍后,教师拿出提前准备的字典,投影字典上对“偷”字的四种定义:(1)私下拿人东西;(2)瞒着人,不让他人知道;(3)抽出(时间、精力等);(4)苟且敷衍,得过且过。教师让学生从中进行选择,学生纷纷表示第(2)种意思与本诗意思最为确切。教师接着引导:“偷”字在本诗中的运用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意思? 此时,学生的探究欲被激发出来,有学生答道:这个小孩子瞒着大人去采莲,说明他很勇敢;有学生说道:虽然说小孩子独自撑舟、瞒着大人去采莲这种做法很危险,但从诗句“浮萍一道开”中可见他的技术很好,说明他技艺高、人胆大,是个智勇双全的人。还有学生说道:你看,诗中洁白的莲花多美呀,我都能想象出那个小朋友正头顶碧绿的荷叶、手拿白色的莲花、撑着小舟在万亩荷塘上的悠闲景象了,太令人羡慕了。教师通过创设语言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揣摩诗句中的“偷”字,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揣摩品味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

四、借助想象联想, 培养语言思维

语言本身并没有可感性,它必须借助显性的字、词、句等语言素材得以呈现。其中,想象和联想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借助想象或联想,可以使言语的描述、事物形态等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和生动,由此避免了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空洞、笼统、死板的问题。语感形成过程是由此及彼的思维生成过程,是学生对语言素材进行重组创造的过程。缺乏了想象和与联想,等于让学生丢掉语言思维创造的翅膀,由此落入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窠臼,不利于语感能力生成。

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想象及联想能力的培养。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要素中提到“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用奇思妙想为表现形式的童话题材作品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启发学生的语言感知力;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要素中提到要“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句子”,通过文本情境与文本语言勾连,借助想象来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力;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要素中提到要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将文本阅读提升到审美鉴赏高度,借助想象力来深化学生语言感知力。

总之,语感是对语文学习者语言能力及水平的一种评价,是学生在长期语言知识积累、语言实践体验基础上的一种优秀的体现。小学阶段既是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也是语感启蒙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可以从语言积累实践、吟咏诵读、语句揣摩品味、加强想象和联想教学等方面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落实学生的语感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语感想象文本
快乐的想象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