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路径探析
2023-10-14刘经浪广东省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528467
刘经浪 (广东省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 528467)
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规则意识教育,是一个兼具时代性和迫切性的命题。初中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主要阶段,更是处于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行为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个别学生的行为取向选择市侩和以自我为中心,欠缺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因此,如何培养、强化初中生的规则意识,引领学生在情境性、能动性、感受性的生活课堂中感悟、理解与建构规则的实践认知,促进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他律走向自律,真正实现其道德素养和良好行为规则习惯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下面,以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教学为例,探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策略。
一、借助话题情境, 渗透规则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需要借助生活化话题情境,有机地渗透规则认知,使学生感受规则、理解规则,从而自觉、主动地奔向有道德的生活。
1.课前调查,自问自省
目前,不少教师将道德与法治教学时空局限在课堂,忽视课堂、课前和课后教学环节的关联性,从而阻断了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可持续学习,也阻断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生活之间的关联。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得以实现,需要借助生活化、主题化的情境体验,让学习内容引起学生关注。因此,课前调查非常必要。通过充分的课前调查,既可以帮助学生关注话题,又能够促使学生自问自省,在思考中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在“维护秩序”教学板块,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一项调查任务:走进超市、农贸市场以及其它公共场所,拍摄一些图片;细致观察图片,将图片进行分类;结合课前调查说出你的发现。
课前调查借助社会实践的形式,充分利用社会大场景,引导学生走进公共场合,借助拍摄图片的方式,或运用其他学生喜欢的方式展开调查。结合学生课前调查,再要求学生将图片进行分类,促使学生思考图片分类的依据,引起学生对有序生活和无序生活的关注,在对比中强化学生对这两种生活的认知,认识到有序生活的美好。当学生对有序生活建立起高度认同感,就会自觉地思考如何才能实现有序生活。
2.讨论话题,回望规则
创设话题情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建立起直观体验,进而促使学生对话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从情境中得到更多发现,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组织学生讨论话题非常必要。讨论的话题应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则意识培养需要进行结构化设计,引领学生重归情境,回望情境中的规则。
在“维护秩序”教学前,借助课前调查,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秩序”话题。在课堂教学环节,我借助场景再现、场景切换、场景重读等,引领学生渐次、理性回望规则,活动设计如下。
【场景再现】借助多媒体,对比展示学生课前采集的图片信息。图片拍摄者给大家介绍图片呈现的是什么场景,包括地点、人物和事件。通过场景再现,帮助学生借助丰富的图片重回生活,强化学生对生活中特定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对比呈现则强化图片效果,帮助学生形成鲜明对比,以便获得更多发现。
【场景切换】借助资料链接,给学生展现生活中类似场景,如校园排队就餐图片,自习课两种不同表现的图片、疫情期间核酸检测图片等。通过切换,将话题无限拉长,从社会大场景到校园小场景,从平常场景向特殊场景,进一步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强化学生对有序生活和无序生活的认识,为后续讨论交流做充分铺垫。
【场景重读】结合展示场景,让学生围绕“秩序”关键词展开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为了提升学生发现率,教师可给学生一些提示:可以围绕自己对两种生活态度、两种生活形成原因展开。通过场景重读,引领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聚焦秩序,探寻“秩序”和“规则”之间的关系,将教学不断推向深入。
二、依托活动情境, 厘清规则意义
规则意识的形成建立在中学生道德认同感的基础上,只有当学生对规则建立起高度认同感,才能从心底真正形成规则意识,在行动中遵守规则。学生道德认同感的培育同样离不开直观体验,需要教师创设相应活动情境,让规则从抽象变为具象,引领学生厘清规则意义,自觉认同与执行规则。
1.模拟场景,激发期待
道德与法治教材受纸质载体束缚,情境还原方式相对单一化,主要通过图文方式,缺乏立体感,效果不显著。情境素材也相对有限,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教师应运用自身教学智慧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并对教材情境进行适当、适度的拓展。场景模拟是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或现实场景、道具等模拟生活场景,将学生带入场景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沉浸效应。
如“维护秩序靠规则”这部分内容教学,教师可借助学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视频为素材,模拟重大事件发生场景,将学生两次疏散演练视频进行比照播放。结合视频创设场景,让学生仔细观看视频,比较两次视频中“秩序”的差异性,再组织学生说说当时自己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最后,围绕“秩序”和“规则”之间的关系,结合活动体验和教材内容,让学生说说两者是怎样的关系,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运用规则维护秩序。
活动初始环节借助模拟生活场景,利用学生亲身经历的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为素材,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期待。学生获得真切活动体验,积累了相关生活经验,更容易理解规则,感受生活中规则的重要意义。
2.细化活动,探寻意义
场景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大舞台,让学生对活动生发出无限期待。教师应顺势而为组织适合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活动体验,引导学生探寻规则意义。活动设计应细化,重视活动的结构化设计。教师还应尊重学生主体性,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在不同角色中建立丰富体验,便于道德体验向道德认知转化。
在“维护秩序靠规则”的教学中,借助创设的活动场景,教师应先组织学生根据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知识制定疏散规则。活动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规则要求是有助于有序、快速完成疏散任务,最大程度降低灾难危害。学生开展游戏活动,按照制定的规则进行疏散演练游戏,并交流规则在应急疏散演练中发挥的作用。学生由于亲历规则制定和执行过程,真切、深刻地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意义。
“维护秩序靠规则”一课中,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规则意义的理解,在学生制定规则、执行规则等正向学习活动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反向假想、推理和演练。假想地震发生后,人人不讲究规则,争抢逃生,那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后果会怎样。根据可能出现的场景组织学生开展游戏,还原无规则状态下拥堵、踩踏等场景。通过反向假想和推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到无规则造成的严重后果。演练活动则从假想推理向体验深入,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无序生活、无规则生活的可怕性,深化学生对规则意义的认识。
三、创设思辨情境, 强化规则执行
如何强化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内心深处触动,思辨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教师应善于创设思辨情境,在辨识、讨论和实践中帮助学生对规则价值建立起认同感,强化学生执行规则,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1.聚焦困惑,组织辩论
当学生道德认知达不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高度时,学生就会遭遇学习困惑。这些困惑得不到及时化解,容易阻断持续性学习步伐。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困惑,借助情境直观性给学生辩论活动搭建场景,加深学生的规则认知。
如“自由与规则不可分”教学板块,有学生私底下嘀咕:“这么多规矩,生活多不自在!”针对课堂中出现的自然生成,教师可让学生展开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自在情形。学生纷纷参与进来,有的同学甚至引用“不自由,毋宁死”。此时,教师便可因地制宜地抛出辩论话题:自由和规则是不是相对的,是不是两者只可选其一。随后,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结合生活实际阐述自己观点。
这个环节借助课堂中的自然生成,使之转变为课堂教学资源。同时,借助回忆,将生活中种种不自由的场景还原出来,加剧学生的困惑,让学生产生辩论需求。通过辩论,学生生活经验得到充分调动,改变对“规则”和“自由”两者关系的片面认识,运用辩证思想审视规则和自由,正确认识规则在保障自由中发挥的价值。
2.链接生活,强化执行
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最终目的,其落脚点在于指导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执行力。教师应将规则培养与生活有机结合,在链接生活中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学会运用规则改善生活,真正提高学生对规则的执行力。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在完成各个教学板块学习基础上,教师可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结合,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让生活陷入无序之中,调查生活中存在哪些不讲规则的现象。结合调查内容,运用本节课知识分析原因。最后,学生以公民身份撰写一份“做守规则公民,享受优质生活”倡议书,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论之以例。通过链接生活,引领学生再次回归生活场景,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规则指导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规则执行力。
总之,规则意识培养需要尊重学生主体性,真正触动学生内心,使学生在感知、思考、实践中逐渐内化形成规则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切实发挥其社会化功能,承担学生规则意识强化重任,引领学生在情境性、能动性、感受性的课堂学习中真正触动内心体验,厘清规则的时代意义和内涵,培育自发的遵守规则动机,让规则更好地指导学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