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是一所乡镇小学的学堂味

2023-10-14刘林李细玲邓振

江西教育A 2023年9期
关键词:儿郎学堂学校

刘林 李细玲 邓振

泗溪镇中心小学位于上高县东大门泗溪镇,学校的办学主张是学校要有学堂味、教师要有先生味、学生要有儿郎味。然而,什么是泗溪镇中心小学的学堂味、先生味以及儿郎味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学校文化建設的顶层设计,不能止步于概念的提出,还要对概念进行清晰解释,为学校未来发展明确愿景和方向。

在这三味中,学堂味处于核心地位。在回答什么是学校的学堂味前,有必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学堂”一词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学堂味与先生味、儿郎味有着怎样的关联?学堂味怎样观照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办学实际?

为什么是学堂

考察中国教育史上有关学校的称呼,《学记》中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孟子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庠序之教是明人伦的教育。汉代董仲舒提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复兴太学是为政权造就精英人才。唐宋以后,书院遍地兴起,从私立到官办,或是学术传承的中心,或是培养科举人才的摇篮。清末,学堂也是学校的别称,作为新教育起点的学堂,代表着教育的传统以及人们对教育本来面貌的朦胧想象。这想象是感性的,不是随意没有来由的,值得深入探讨。

学堂味与先生味、儿郎味

定义一所学校,起决定作用的终究是师生。学堂味要与先生味、儿郎味构成稳定的逻辑结构,就要能相互诠释、互为补充。

“先生”也是教师的别称,但相较于教师,更具有感情色彩。它表达的尊重,不仅是智识上的,更是道德上的。恰如钱穆所说:“先生除却督促学生在本课程之进修外,他还能使青年在理想上、精神上、人格上,有所感召,有所启示,有所扶掖,有所奖成。这样的一位先生,他不仅是经师,更成为人师。”

儿郎则是活泼、充满阳光、富有朝气的概念。他不是缩小版的成人,而是充满无限可能的独立个体。学堂里的儿郎,应像沈兴工、李叔同《学堂乐歌》里唱的那样:“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正二三月天气好,功课完毕放学早。春风和暖放纸鹞,长线向我爷娘要。爷娘对我微微笑,赞我功课做得好。与我麻线多少?放到青天一样高。”浑身洋溢着主动且健康的生长气息,能与其所处的环境协调适应,从而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正因为教师能尊重孩子的个性,能对孩子的理想、精神和人格都产生积极影响,才能不愧于“先生”这一称呼;学堂里的孩子,才能安心做童心不泯、阳光向上的好儿郎——而这些最终都是构成“学堂”这一概念的注解。

泗溪镇中心小学的学堂味

对学堂味的解释,最终应该来自对学校办学实际的思考。

上高县泗溪镇因境内有湖溪、池溪、淋溪、陂溪四条溪而得名,全镇森林覆盖率62%,水域面积1.2万亩,是“三分田、六分林、一分水”的典型江南乡镇。泗溪农民版画远近闻名,是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美术样式。

泗溪镇中心小学肩负着全镇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和指导功能。学校创办于1950年,是泗溪人开始接受新知、收获成长的地方。近年来,学校连续十几年获评全县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先进单位,多年位列全县教育教学综合评估农村小学第一名。2018年,学校整体搬迁至泗官路附近,校舍焕然一新,校园周围分布着农田和水塘,依旧乡土气息浓郁;“高枝啼鸟、小川游鱼”,仿佛学生上学路上的日常景象。

于是,当我们再来思考什么是泗溪镇中心小学的学堂味时,它质朴、轻盈、温情,代表着不断考问教育本源的笃定力量。

所以,泗溪镇中心小学的学堂味,应该是远离喧嚣、归于自然,是教育的乡土化、自然化、生活化,是让学生接受最纯朴、最简单、最本真的教育,始终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保持他们的单纯和善良天性。即使他们远离家乡,走出万里,心中依然会激荡着一种难以释怀的乡愁。

猜你喜欢

儿郎学堂学校
古稀之年上学堂
少年儿郎时,谁是你身边的大黄蜂
《敦煌愿文集》之《儿郎伟》再校补
学校推介
做个中华好儿郎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儿郎探母”等8则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